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湾扇贝血细胞的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维翥  吴信忠  汪明 《动物学报》2005,51(3):486-494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对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可将血细胞分成四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38±0·08)μm,约占比例30%-35%;Ⅰ型大透明细胞,大小约(4·41±0·33)μm,约占比例15%-25%;Ⅱ型小颗粒细胞,大小约(4·15±0·26)μm,约占比例20%-25%;Ⅱ型大颗粒细胞,大小约(8·26±0·52)μm,约占比例25%-30%。血细胞在血淋巴中的平均密度为(3·75±0·65)×107cell/ml。其中Ⅰ型透明细胞占55·3%,Ⅱ型颗粒细胞占44·7%。表面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有5种形态:圆形血细胞,梨形或梭形血细胞,松果形血细胞,阿米巴样细胞,大型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归属于两大类型:Ⅰ型透明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显示颗粒细胞的细胞质颗粒可区分成三种类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和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并推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是细胞吞噬的异物(微生物等)或细胞内的废物(沉积颗粒,衰老的胞器或碎片);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是溶酶体类的胞内分泌颗粒,来源于高尔基复合体或内质网;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可能是次级溶酶体,由Ⅰ型颗粒向Ⅱ型颗粒融合并注入裂解酶类而形成[动物学报51(3):486-494,2005]。  相似文献   
2.
用于筛选直链淀粉含量为中等的籼稻品种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用PCR AccⅠ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检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 6 3个栽培水稻品种 (系 )蜡质基因第 1内含子剪接供体 1位碱基是G或是T。另外 ,还测定了这些水稻成熟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显示该位置是G碱基的水稻品系成熟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均高于 2 0 % ,该位置是T的均低于 18%。在杂交育种过程中 ,这一分子标记可用于预测水稻植株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对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亲本与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亲本之间 5个籼型杂交组合F2 群体的分析表明 ,蜡质基因第 1内含子 1位碱基是G或是T与水稻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的高或低是紧密连锁 ,共同分离的。这些结果表明PCR AccⅠ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可用于选育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籼稻新品系  相似文献   
3.
典型籼粳杂种不育性的分子标记分析及其遗传基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典型籼粳杂种育性遗传基础的研究是快速进行广亲和系培育的前提。以回交群体Balilla/南特号∥Balilla为育性基因的分析群体,利用SSR标记研究了该群体中控制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的基因位点,对于小穗育性共检测到2个QTLs,Qsptf1和qSPTF6,分别位于第1和第6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分别为13.501和—16.414。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及qSPTF6在第6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可以推断qSPTF6即为S—5位点。在花粉育性的QTLs检测中,发现在第7和第9染色体上有两个QTLs,qPLLN7和qPLLN9,其加性效应分别为—12.003和—11.012,可以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2.9%和10.3%。位点的互作分析表明,在该研究群体中,存在大量的位点互作影响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在0.005显著水平上,检测到61对和51对位点互作分别影响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说明籼粳杂种的不育性除了主效基因的单独作用以外,位点之间的互作,即上位性也是一重要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4.
着丝粒在真核生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正常的分离和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5个稻属二倍体野生种的基因组BAC文库, 采用菌落杂交和FISH技术, 筛选和鉴定了各染色体组着丝粒克隆, 并且分析了这些克隆在不同基因组间的共杂交情况, 结果表明: (1) C染色体组的野生种O. officinalis 和F染色体组的野生种O. brachyantha具有各自着丝粒特异的卫星DNA序列, 并且O. brachyantha着丝粒还具有特异的逆转座子序列; (2) A、B和E染色体组的野生稻O. glaberrima、O. punctata和O. australiensis着丝粒区域都含有与栽培稻着丝粒重复序列CentO和CRR同源的序列; (3) C染色体组野生稻O. officinalis的2条体细胞染色体着丝粒具有CentO的同源序列, 同时也发现其所有着丝粒区域都包含栽培稻CRR的同源序列。这些结果对克隆稻属不同染色体组的着丝粒序列、研究不同染色体组间着丝粒的进化关系和稻属不同着丝粒DNA序列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粳稻品种广陵香糯为材料,用携带有双元载体pBB的根癌农杆菌EHA105为载体,研究了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粳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几个影响因素,建立了合适的粳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转化系统。一种基于MS为基本培养基的商品培养基(HRM)较适合于作为粳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合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天数为7~8 d,合适的筛选培养基为CC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将Metr基因导入粳稻品种广陵香糯中,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水稻植株,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进了水稻的基因组中。部分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的分离符合3∶1的理论比例。  相似文献   
6.
针对洁净区动态沉降菌监测,对上海诺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90mm平皿TSA培养基,在最差温湿度条件下考察了暴露30min、60min、90min、180min的失水率和暴露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的回收率,结果表明,在温度在30℃,湿度在40%,层流送风风速达0.54m/s条件下,暴露180min的一次性90mm平皿TSA培养基能保证各实验菌种培养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无花果蜡蚧(半翅目:蚧科:蜡蚧属)是一种原产非洲的世界性害虫,2012年被发现入侵我国,此后再无系统性的调查报道。本研究基于多年的野外调查,明确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期为其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10月,对云南省15州(市)的67个县(区市)113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系统梳理了无花果蜡蚧的分布、寄主及一些生物学习性。【结果】截至2021年10月,无花果蜡蚧已在云南省10州(市)14县(区市)17个乡镇有分布。其寄主植物共8科13属18种,11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包括无花果、杧果、油橄榄、椰子、油棕5种重要经济作物。棕榈科和桑科榕属植物受害种类较多,散尾葵为高发植物。无花果蜡蚧多在叶片正面和枝条上取食。随着龄期增加,有从叶片向枝条转移的习性。【结论】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呈零星分布,在滇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目前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但对无花果危害较重。其继续扩散的风险较高,应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血液细胞的免疫功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erreri)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血细胞的数量和不同功能细胞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03±0.11×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2.6%,透明细胞占57.4%;病贝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2.78±0.34×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0.2%,透明细胞占59.8%。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血细胞的表面结构主要有表面光滑型,表面松果型和表面褶皱阿米巴型3类。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颗粒细胞吞噬外源性颗粒(Ⅰ型颗粒)通过溶酶体(Ⅱ型颗粒)进行降解。并观察到同心片层结构出现在吞噬泡的降解过程中。利用APIZYM试剂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进行检测,结果在血清中检测到了13种酶,在血细胞中检测到10种酶,健康血淋巴中酶的含量高于病贝。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和对类立克次体(RLO)的吞噬率分别为25.4%和21.7%。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30%-40%)远远大于透明细胞(4.8%-14%)。环境胁迫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感染和温度、盐度等环境胁迫因素对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温因素影响较大,但未发现贝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籼粳回交群体分析水稻粒形性状相关QTLs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水稻谷粒的外观性状对稻米外观品质存在重要的影响。该研究利用SSR标记,以回交群体Balilla/NTH∥Balilla为作图群体,构建了水稻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该遗传图谱包括:108个分子标记,平均图距为11.9cM。以构建的遗传图谱为基础,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谷粒外观性状,包括粒长、粒宽和粒形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粒形在回交群体中均呈近似的正态分布,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QTL定位结果表明,第12染色体上RM101-RM270区间内存在一个与粒长性状相关的QTL,(qGL-12),加性效应约为0.26mm,贡献率为16.7%。在第2和第3染色体上RM154-RM211和RM257-RM175区问内,分别检测到qGW-2和qGW-3两个位点与粒宽性状有关,加性效应为分别为-0.10mm和-0.12mm,贡献率分别为11.5%和16.6%。对于粒形性状,共检测到3个QTLs,qLW-2、qLW-6和qLW-7,分别位于第2、6和7染色体上。其中qLW-2和qLW-7的加性效应分别约为0.09和0.10,两个QTLs分别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2.7%和18.3%;而qLW-6的加性效应约为-0.13,可解释粒形变异的11.5%。文中还讨论了粒形和稻米外观品质同时改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紫色水稻的遗传及其在光敏不育系育种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表明,本院获得的一种紫色水稻的植株色遗传受控于C、 A、Pl3个独立基因座位上显性基因的互补作用,另有一独立的显性基因对Pl基因的表达起抑制作用。由于该抑制基因在籼稻中的高频率存在,因而,紫稻与一般绿稻品种杂交F1多表现为绿株。紫稻光敏不育(株)系的不育性表达和配合力表现,均可达到与普通光敏不育系相似的水平。本文还讨论了选育籼型紫稻光敏不育系设想的可行性。 Abstract:The inheritance of a purple rice in crosses to green rices was investigated.A group of dominant and interactive genes,C,A and Pl,was found to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it and the other independent inhibitor I-Pl-1 to inhibit the effect of the gene Pl.Because of the wide existence of the gene I-Pl-1 in indica rice,most of F1 plants of the crosses between purple rice and green cultivars were green.The primary study indicated that,for the purple photoperiod-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 lines,the degrees of the sterility and its stability in the sterile stage,and of the fertility in the fertile stage,and the combining ability levels of the purple rice were as high as the degrees and levels for the green rice.A tentative idea on breeding purple photoperiod-sensitive male-sterile lines of indica rice was suggested and its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