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8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报道了一种鉴定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位点的新方法——脱嘌呤干扰足纹法,并用该方法鉴定大鼠脂酰-CoA氧化酶基因的表达调控部位。此方法基于用甲酸使DNA脱嘌呤后,再与核蛋白相互作用,然后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的改变,将游离DNA和与蛋白质结合的DNA片段分开,再经六氢吡啶降解DNA中无嘌呤部位的磷酸酯键和进行电泳分析。此方法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干扰少等优点,适用于对结合位点中缺乏鸟苷酸的基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3.
DNA甲基化与基因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生命的化学》1993,13(6):16-18
  相似文献   
4.
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细胞因其具有可悬浮培养及进行蛋白质糖基化等翻译后修饰等优势,在生物制药重组蛋白生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转基因沉默、表观遗传修饰等影响基因表达调控,造成CHO细胞表达稳定性降低而导致重组蛋白产量下降。本文对CHO细胞中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的作用研究,以及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受当前检测手段的限制,我国肿瘤的早诊早治率还相对较低。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检测是一种理想的肿瘤早期诊断方法,是发现最早、也是研究最深入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之一。文章主要综述了DNA甲基化在实体瘤早期诊断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后成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后成调控钟自力,沈岩(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05)关键词甲基化,后成调控最近的一些研究进展使我们对真核生物DNA甲基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后成调节(epig...  相似文献   
7.
陈威  杨颖增  陈锋  周文冠  舒凯 《植物学报》1983,54(6):779-785
植物因其固着生长的方式, 已经进化出各类特殊的机制来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为提高自身的存活率, 植物进化出一类胁迫记忆机制, 以适应环境和保护自己。表观遗传修饰不仅能调控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而且参与植物对各种非生物或生物胁迫的响应。近年的研究表明, 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胁迫记忆调控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及乙酰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参与并维持特定的胁迫记忆。该文主要对表观遗传修饰介导的植物胁迫记忆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并展望未来的重点和热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Lineweave-Burk plot双倒数作图法测得该酶对底物S-腺苷酰甲硫氨酸(SAM)的K_m=7.69×10~(-6)mol/L,在1mmol/LS-腺苷酰高半胱氨酸(SAH)存在下,Ki=7.33×10~(-4)mol/L,两条直线相交于纵轴,证明SAH是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该酶最适pH为7.8,对热不稳定。同时还测定了该酶对不同DNA底物的专一性及盐浓度、代谢相关物’两价阳离子、某些酸根等对该酶调节性质的影响。以碘代乙酰胺修饰该酶的SH基’及用二硫苏糖醇(DTT)和巯基乙醇(MSH)保护该酶SH基所作的实验表明SH基是该酶活性中心所必需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证明该酶所甲基化的碱基为刘氏小球菌(M·L、DNA)分子中的胞嘧啶,且求得甲基化30min后所得甲基化水平为2.39%。同时也证明当用该酶将λDNA甲基化后,可使BamHI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甲基化后的λDNA丧失切割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肺肿瘤细胞(ChaGo)经二甲基苯并蒽(DMBA)处理,刺激了p 1-450基因的高水平表达,用亚致死剂量内的DMBA 处理细胞,检出了p 1-450基因的mRNA 水平随DMBA浓度和处理时间而增加;p 1-450基因的主要编码区和3’末端区“—CCGG—”序列的甲基化型式不受DMBA 处理的影响,但DMBA 处理细胞影响到基因5’末端和侧翼区的“—CC-GG—”中“—C—”残基的位点特异的低甲基化效应,这种低甲基化效应,可能关系到p 1-450基因的异常高水平表达,也可能同时存在着别的分子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DNA甲基化通常是指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和甲基基团的共价结合,可调节基因表达程度,参与有机体的重要生命过程,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表观遗传过程之一。环境变化可以诱导DNA甲基化的变异,这可能是有机体适应新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野生动物,其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显著的DNA甲基化差异;同时,相对于遗传多态性水平,野生动物具有更高的表观遗传多态性水平,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的表观遗传变异独立于遗传变异,这是DNA甲基化具备潜在进化作用的一个先决条件。DNA甲基化变异可能促进了野生动物种群表型多样化,且一些变异的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可跨代遗传,可使其快速适应新环境,有助于种群的扩散和进化。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野生动物种群中非遗传分歧诱导的一些可遗传的表型现象,洞察野生动物种群环境适应性的表观遗传机制,以及DNA甲基化在物种进化中具有的潜在作用,同时我们也对野生动物种群DNA甲基化研究工作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为野生动物种群的表观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