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怀疑前列腺癌但穿刺阴性的病例,为了避免漏诊,多数患者必须接受重复穿刺。尽管部分患者经重复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而更多患者经过长期随访以及反复穿刺最终确诊为良性病变。近期研究证实,癌灶附近的组织学表现正常的组织中也可发生与癌灶相似的分子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在前列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区域效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可反映前列腺癌区域效应的标记物,在穿刺阴性的标本中检出与癌灶相似的分子改变,就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常规病理诊断之前,提前预测前列腺癌的发生。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标记物,并在大规模的诊断试验中证实其可行性,那么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前列腺癌诊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是中国青藏高原地区高山流石滩特有植物.为探讨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对青藏高原高山流石滩植物居群遗传结构以及谱系历史的影响,检测了绵参20个居群187个个体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序列变异,共发现19个单倍型,且结果表明大部分居群拥有独自的单倍型.AMOVA分析表明,居群间的变异占了总变异量的89.54%,居群遗传分化指数很高(GST=0.863,NST=0.957),但无明显的谱系结构.我们推测这种独特的谱系地理结构可能主要是由于高山流石滩独特的地形和环境及“孤岛效应”形成的,与先前研究过的青藏高原植物不同,绵参呈现出高度分化的遗传结构,常常呈现出“一个居群,一种单倍型”的模式,这可能是由于第四纪冰期及间冰期尽管绵参的分布范围有扩大和收缩,但始终由于特殊的高山生境和流石滩基质,导致了该物种长期以来居群间很少有基因交流并一直处于隔离状态,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谱系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AL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9例PAL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类型以及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1例因常规体检发现,8例因腹痛、腹胀或腰痛就诊发现;其中单侧3例,双侧6例,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仅发现肾脏肿瘤,但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T细胞淋巴瘤;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CHOP或RCHOP方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2例常规治疗;随访至2010年2月,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存活4年,1例在术后3年2个月死亡,余7均在2年内死亡。结论:PA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是明确诊断的好方法。术前确诊肾上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避免手术,联合化疗应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4.
人肾细胞癌细胞阳离子脂质体的转染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MTS染色法测定实验剂量的Lipofectin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以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Lipofectin而转染,用X-gal染色法,测定转染效率,结果表明实验剂量(10μg/ml)的Lipofectin对细胞生长无明显毒性。Lipofectin对多数肾细胞癌细胞的转染是有效的,且转染效率随Lipofectin 度的增高(2.5-10μg/ml)而增高,说明Lipofectin可安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是最早发现于前列腺癌的GPI锚定的细胞膜蛋白,PSCA的在正常或肿瘤细胞中的具体的病理生理功能还不清楚。PSCA在前列腺癌、胰腺癌、膀胱癌等肿瘤中表达增加,相反在食管癌和胃癌中表达降低可能在胃上皮中发挥肿瘤抑制功能,PSCA发挥致瘤和抑瘤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与细胞所处的环境不同有关。除此之外,PSCA作为肿瘤的免疫治疗的靶点也显示出其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因此PSCA不仅成为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标记也是肿瘤免疫治疗重要的候选靶蛋白。本文对PSCA的功能和在前列腺癌以及其他肿瘤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以及治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未来PSCA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用于肠黏膜处理研究的大鼠代膀胱模型。方法雌性SD大鼠2组,实验组以4cm末段小肠重新构建大鼠膀胱,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1月测量代膀胱容量,代膀胱内黏液残留量,观察代膀胱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吸收、分泌功能等。结果术后1月,实验组大鼠膀胱容量增加(P〈0.01);黏液残留量:0.907±0.193g;代膀胱黏膜对水、K^+、NH4^+表现为吸收,对Na^+、Cl^-、HCO3^-表现为分泌。结论此模型适用于肠黏膜处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一系列含有人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主要T细胞表位的多拷贝异种化融合基因片段,并分别在人胚肾293T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重叠延伸PCR法合成单拷贝异种化PSCA基因片段PSCA1,随即应用同尾酶法将该片段串联形成2、3、4拷贝异种化PSCA基因片段PSCA2、PSCA3和PSCA4,并将上述4种基因片段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Fc-GPI中,构建最终目的片段1~4拷贝异种化PSCA-Fc-GPI(即PSCA1-Fc-GPI~PSCA4-Fc-GPI),随即分别将重组质粒pCI-PSCA1-Fc-GPI~PSCA4-Fc-GPI体外转染293T细胞,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测序证实PSCA1片段与设计一致,酶切鉴定证明目的基因片段PSCA1-Fc-GPI~PSCA4-Fc-GPI构建成功;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显示,在293T细胞中1~4拷贝异种化PSCA融合基因片段均获得较好表达。结论:构建了目的基因片段PSCA1-Fc-GPI~PSCA4-Fc-GPI,为以PSCA为靶抗原的抗前列腺癌DNA疫苗的构建及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回肠代膀胱术与改良Mainz Ⅱ式尿流改道术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回肠代膀胱术与改良MainzⅡ式尿流改道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膀胱全切术后采用回肠代膀胱术与改良MainzⅡ式尿流改道术,术后对患者控尿,贮尿囊容积、内压,影像学及血生化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回肠代膀胱组49例患者,术后白天控尿良好者44例,夜间控尿良好者42例,容量300-460ml。充盈压12-18cm H_2O。改良MainzⅡ式组15例患者术后白天控尿良好者15例,容量310-500ml。充盈压13-16cmH_2O。结论:两种术式术后疗效均良好。回肠代膀胱生活质量更高,值得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