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应用RT-PCR方法,从新生大鼠脑组织总RNA扩增大鼠FMR1同源基因的cDNA片段,克降至pUC18质粒中进行序列分析.获得从终止密码子起共1681bp的编码序列,尚缺少约200bp的5′序列.所克隆的这部分大鼠FMR1cDNA,不含有对应于人FMR1基因的外显子12及外显子17第一和第三剪接受点之间的序列,提示大鼠FMR1基因也有选择剪接表达.同源性分析显示,大鼠FMR1与小鼠FMR1基因的同源性为97.7%,与人FMR1基因的同源性为94.9%;与小鼠FMRP(FMR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4%,与人FMRP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9%.以大鼠FMR1cDNA片段为探针检测到大鼠不同组织中FMR1基因的选择剪接表达.上述结果为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深入研究FMR1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颚足纲(Maxillopoda)桡足亚纲(Copepoda), 其中既有剑水溞和镖水溞等自由生活的类群, 也有营寄生生活的杯口水蚤种类1。杯口水蚤目(Poecilostomatoida)鳋科(Ergasilidae)种类的幼虫及雄性成虫完全营自由生活, 只有雌性成虫寄生在鱼体上, 因此被认为可能是由自由生活向寄生生活演化的过渡类群2。    相似文献   
3.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不仅反映种群的生态调控能力和环境可塑性机制,也是其在群落中地位与生存能力的外在表现。在宁夏盐池县,选择以蒙古冰草为优势种的荒漠草原为对象,按丛径将蒙古冰草个体划分Ⅰ级株丛(0—5 cm)、Ⅱ级株丛(5.1—10 cm)、Ⅲ级株丛(10.1—15 cm)、Ⅳ级株丛(15.1—20 cm)和Ⅴ级株丛(﹥20 cm)5个株丛级,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蒙古冰草种群的株丛结构、各级株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蒙古冰草种群中Ⅰ、Ⅱ级株丛占比(79.24%)明显高于Ⅳ、Ⅴ级株丛占比(8.46%),种群中可供更新的幼苗充足,种群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在小尺度范围内,蒙古冰草Ⅰ、Ⅱ、Ⅲ级株丛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而且个体越小聚集程度越高,随尺度的增大,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Ⅳ、Ⅴ级株丛在所有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3)蒙古冰草种群Ⅰ级株丛与Ⅱ、Ⅲ级株丛,Ⅱ级株丛与Ⅲ级株丛在小尺度内呈显著正关联,随研究尺度的增大趋于无关联,其余各级株丛在0—5 m尺度上主要呈无关联。  相似文献   
4.
基于零模型的宁夏荒漠草原优势种群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多种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植物优势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形成机制有助于认识种群生态适应对策与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宁夏荒漠草原优势种群蒙古冰草、短花针茅、牛枝子和牛心朴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分析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通过异质泊松零模型与泊松聚块零模型探讨生境异质性、扩散限制等因子在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下,4个物种在4 m尺度范围内表现为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2)在排除生境异质性的异质泊松零模型下,蒙古冰草种群在整个研究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牛枝子、短花针茅和牛心朴子种群仅分别在0—0.2、0.1—0.4 m与0—0.2 m尺度范围内发生偏离,表现为均匀分布与聚集分布,其他尺度均为随机分布。(3)在排除扩散限制的泊松聚块零模型下,所研究种群均表现为随机分布。综上,荒漠草原优势种群在小尺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生境异质性与扩散限制均是驱动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子,相对而言,小尺度空间范围内扩散限制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克隆化反向杂交探针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向斑点杂交是将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膜上,用标记的靶序列与固定在膜上的探针进行杂交.与正向杂交相比,它通过一次杂交即可确定多种基因型,是一种快速筛查DNA点突变的诊断方法.我们选择β-地中海贫血基因-28 (A→ G), CD17 (A→T) and CD41~42 (-TTCT) 三种点突变为模型采用PCR扩增产生串联多拷贝序列探针并将其克隆化.将克隆化探针固定于尼龙膜上,与同位素标记的β-珠蛋白基因PCR片段进行杂交,检测β-地贫患者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外显子捕获法分离FRAXA位点的新表达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显子捕获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基因组DNA分离表达序列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以pSPL3为剪接载体的外显子捕获系统,从覆盖FRAXA位点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AC209G4中分离到2个新外显子序列A91和D12.A91在人胎肝和骨骼肌文库中丰度较高,在肝、肾和骨髓文库中也有PCR扩增.而D12在所分析的8个cDNA文库中均未见PCR扩增产物.从骨骼肌文库中克隆到一段包含A91的315 bp的cDNA(AM4470).多种组织RNA印迹显示,AM4470与骨骼肌和心脏mRNA杂交,转录本长度均为2.8 kb.  相似文献   
7.
类立克次体侵染中华绒螯蟹神经组织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文  朱宁宁  李正荣  顾志峰  徐在宽 《动物学研究》2001,22(6):467-471,T001
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解(Eriocheir sinensis)神经和肌肉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类立克次体广泛存在于胸神经节中的神经胶质细胞、结缔组织以及细胞间隙中。在神经细胞与步足肌肉细胞连接处,即运动终板部位有大量类立克次体侵染,并且侵染方式与在胸神经节中一样,均以聚集成团的形式存在。胸神经节是支配步足的神经丛,而颤抖病是以步足颤抖为病症的疾病。类立克次体大量侵染胸神经节和运动终板部位,表明该微生物与病蟹步足颤抖的病症有密切关系,进一步证明类立克次体是颤抖病的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