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该文系统回顾了华南国家植物园近百年来几个关键时期的历史发展、主要成就和社会贡献,从国家、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三个层面分析了华南国家植物园率先设立的缘由,展望了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兰花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兰花蕉花梗的维管束分散排列.子房基部的维管束排成两部分,外方为一轮大维管束环,中央为分散排列的小维管束区。前者的纸管束进入子房壁,后者进入子房的中轴,形成股座纸管束;及至延长都以后,股座维管束逐渐消失.子房壁上的维管束较易识别的有心皮背束、心皮背束伴束和隔膜束.三束心皮背束经延长部最终进入花柱和柱头.心皮背束指心皮背束务与其紧靠的大维管束,三枚心皮背束伴束最终分别进入三枚外轮雄蓝.三枚隔膜束中远轴面的两枚分别进入两校内轮雄蕊,而近轴面的一枚伴随着第六枚雄蓝的缺失最后进入唇瓣中央.子房壁其余的维管束进入延长部后,先向外分出一轮纸管束进入花幕,余下的中央部分排成一轮心形的线管来环.该环远轴面的维管束分为两半分别进入两枚侧生花瓣;近轴面即心形凹陷一侧初为两轮即外轮大的维管束与内轮小的维管束,后排成一轮并与近轴面的隔膜束一同进入唇瓣.兰花蕉的唇瓣既为花瓣成员,又含一枚缺失的雄蓝维管束,与姜目已报道的只来自退化雄蕊的竹芋科的兜状结构和美人蕉科、姜科、闭鞘姜科的唇瓣有明显区别.在旅人蕉科尚未有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作者根据已有资料,对姜目雄蕊维管束系统来源和结构进行比较,初步认为在姜目的系统演化上,兰花蕉科与芭蕉料更近.  相似文献   
3.
生姜根茎的发育过程及分泌腔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根茎的发育过程,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对不同发育时期的生姜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并对分泌腔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嫩期的生姜,表皮以内的基本组织可大致分为皮层、拟内皮层和中柱。次生加厚分生组织起源于中柱外侧一些细胞,细胞分裂和体积增大促使生姜发育。薄壁细胞内有大量的淀粉粒且其数量、形状和大小因发育时期而不同。分泌腔广布于生姜中,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分泌腔原始细胞团形成、分泌腔的发生和成熟分泌腔形成。生姜精油主要在线粒体、质体和细胞质中合成。本研究为生姜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升振山姜的选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杂交育种技术,以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草豆蔻(Alpinia hainanensis K.Schumann)为亲本,母本于1975年从广东引种,具乳白色小苞片;父本于1983年从广西引种,具淡粉红色小苞片.经多年多代分离、筛选和鉴定,从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花卉新品种升振山姜(A.hainanensis...  相似文献   
5.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鸡矢藤属(Paederia L.)6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鸡矢藤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辐射对称,小型或中型,极面观3-裂圆形至钝三角形,赤道面观呈长圆球形或近长球形,具3个萌发沟,无内萌发孔。外壁纹饰网状、细网状或穿孔状,孔边缘具小刺状突起或无。臭鸡矢藤(P.foetida)和白毛鸡矢藤(P.pertomentosa)具有花粉二型现象,其中白毛鸡矢藤(P.pertomentosa)是首次报道。花粉二型现象与花柱二型现象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与前人的观点一致。推测鸡矢藤属外壁纹饰的可能演化趋势为:穿孔、网状、细网状→粗网状;网眼内无棒状突起→网眼内有棒状突起。鸡矢藤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变化较大,且无内萌发孔,是茜草科花粉过渡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蓝猪耳(Torenia fournien)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蓝猪耳雄蕊4枚,花药具4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成四分体,其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或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属2细胞型,具3个萌发孔.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在四分体时期频繁出现细胞质降解的异常现象,其它发育阶段均正常;小孢子母细胞不正常的减数分裂可能导致花粉败育,这可能是蓝猪耳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茴香砂仁种子的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茴香砂仁种子的假种皮膜质,由内、外表皮及其间的数层薄壁细胞构成,种皮黑褐色,由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组成,外种皮为1层表皮细胞;中种皮由1层细胞的下皮层,1层细胞的半透明细胞层、3-4层薄壁细胞的中种皮薄壁细胞层和1层细胞的色素细胞层组成,内种皮由1层径向延长的细胞构成,内切向壁与部分径向壁非常增厚,种子珠区分化出珠孔领,孔盖和珠孔区薄壁细胞,合点区内种皮出现缺口,缺口间的合点区色素细胞群整体轮廓呈刺叭状,珠孔端的则为1层细胞,细胞内含蛋白质、多糖、脂类物质,胚含量脂类物质,还含有蛋白质与多糖。  相似文献   
8.
详细研究了托叶铁科两属的2种代表植物Stangeria eriopus和Bowenia serrulata的羽片脉序和羽片解剖学,两个属在气孔器特征与不具副传输组织方面极为相似。而在气孔的分布,羽片脉序式样与叶缘形态,粘液道的有无,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化。工字厚壁组织与表皮细胞垂周壁特征方面则有较大的差异。将这些特征与苏铁科和泽米铁科作了比较,并讨论了这些特征在系统学上的意义。研究结果支持Stevenson(1992)将该科分为两亚科以及托叶铁科是介入苏铁科与泽米铁科之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红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蕉花单性、同株 ,雄花与雌花花梗部的维管束均可分为外环维管束、中环维管束及中央维管束区。雌花外环维管束逐渐外移 ,并分支、变小、数目增多 ,至子房室区中部时几乎贴近表皮 ;中环维管束与外环维管束形态基本相似、稍大 ,至延长部中上部时与外环维管束合成一轮 ,最后进入花被片 ,成为花被维管束系统 ;中央维管束区在花梗部时排列为六组 ,组间有一些小的维管束分布。在室下区 ,近轴面隔膜维管束组消失 ,至子房室区基部时 (室下区 )其它五组逐渐聚集成明显五束 ;而组间的小维管束向中央聚拢 ,于子房室区基部时排列成环形 ,接着进入子房室中轴成为胎座维管束 ,随后束形变小 ,且随子房室的变小而外移 ,经延长部最后进入花柱 ,与心皮背束内方的三枚分支一起成为花柱维管束系统。三束心皮背束延伸至延长部时均分裂为内、外两支 ,三枚外方的分支进入三枚外轮雄蕊。两束远轴面隔膜束进入两枚内轮雄蕊。雄花与雌花的维管束系统基本相似 ,差异主要在雄花无子房室区及中轴的胎座维管束消失。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观察并采用杂交指数(OCI)测定、花粉/胚珠比(P/O)检测、人工控制授粉等方法,对长萼兰花蕉(Orchidantha chinensis var.longisepala(D.Fang) T.L.Wu)种群的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柱头与"V"形黏盘的结构与形态。结果表明,长萼兰花蕉单花花期一般为18 d,依其花部形态的变化可分为蕾期、花萼未反转期、花萼反转期、唇瓣枯萎期、花萼枯萎期5个时期;根据杂交指数值为4、P/O值为253.89 ±21.09、人工异花授粉结实率分别为45%(2014年)和75%(2015年),显示出长萼兰花蕉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且需要传粉者。石蜡切片观察到长萼兰花蕉黏盘区与柱头可授区之间是光滑的表皮细胞,结合人工授粉实验与分泌物含糖量测定结果表明,长萼兰花蕉的"V"形黏盘不具有可授性,其作用可能是分泌黏液附着在传粉者背部使其便于携带花粉。长萼兰花蕉整个花期环境湿冷、多雨且开花同步性较低,这些因素很可能造成其有效传粉媒介缺乏,影响了传粉成功;另一方面,长萼兰花蕉有性繁殖受到限制,其主要通过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后代,所以分布范围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