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微小病毒科(PV)是迄今所知最小的一类含DNA病毒。该科中的微小病毒能自身复制并有众多脊椎动物宿主,能引起小哺乳动物的各种疾病。最近又发现它们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本文重点论述PVB19。 PVB19的发现 1975年,Cossart等在常规筛选乙型肝炎抗原(HBAg)时发现几份血清免疫电泳阳性但血凝和放射免疫分析结果阴性。在11份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B19。电子显微镜(EM)可观察到直径20—25nm的圆形病毒颗粒及其碎片,空壳。该抗原的血清学反应不同于HBAg。他们推测这种新的病毒为一传染性病原体,并注意到30%成人血清B19IgG抗体阳性。遗传学和生化学分析证实B19属于PV科。几年以后,二位士兵出现一种短暂发热性疾病,通过EM观察到血清中的PV样颗粒。血清人类微小病毒(HPV)B19抗原阳性。这是症状性HPV感染的首例报告。  相似文献   
2.
【背景】用于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的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HI)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营养物质,是一种优质、经济的蛋白来源。【目的】利用亮斑扁角水虻幼虫(Hermetia illucens larvae, HIL)制备蛋白胨用于细菌培养,为亮斑扁角水虻的应用方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亮斑扁角水虻幼虫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酶解条件,对比分析HIL蛋白胨和市售胰蛋白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性状,并进行细菌培养、生物化学试验,利用两种蛋白胨分别培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模式细菌并通过生长动力学分析评价应用效果。【结果】制备HIL蛋白胨的最佳酶解工艺为按1.3%(质量分数)添加复合酶(胰酶:碱性蛋白酶质量比为1:1),在pH 7.0、54℃条件下反应4 h,此时HIL的水解度为(19.34±0.15)%。HIL蛋白胨和市售胰蛋白胨的功能性状和生物化学试验差异不显著(P>0.05)。大肠杆菌ATCC25922在HIL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的Xmax和λ分别为6.44和2.45,在市售胰蛋白胨生长的...  相似文献   
3.
常绿杜鹃亚属Subgenus Hymenanthes是由K.Koch(1872)根据Blume(1826)建立的Genus Hymenanthes改级组合而成。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了Maximowicz(1870)所建立的、后由Koehne(1893)修订过的Subgenus Eurhododendron这一亚属名称,直到最近D.F.Chamberlain(1978,1979,1982)对该亚属的名称才作了正式订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蔬菜对饱腹感的影响。方法:在健康女性中利用VAS法测定等量菜花、油菜、豆角、茄子和冬瓜少油烹调后搭配白米饭食用的饱腹感评分。结果:添加菜花和豆角测试餐的饱腹感评分较高,而冬瓜和茄子测试餐较低。结论:蔬菜所提供能量及蔬菜硬度与饱腹感评分显著相关,在配合米饭食用时,具有咀嚼感的菜花、豆角等蔬菜提升饱感评分的效果优于质地柔软的蔬菜如茄子和冬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兰州兴隆山不同区域的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不同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相关酶活特性;采用三区划线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通过16S rDNA和ITS方法进行优势菌株鉴定。结果兰州兴隆山土壤中微生物菌群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通过分离纯化后,对其中的2株优势菌进行了鉴定,初步推断X2为萎缩芽胞杆菌属(Bacillus atrophaeus)细菌,Z2为栎生青霉属(Penicillium glandicola)真菌。从酶活特性可知,阳面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阴面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增加趋势;阳面的土壤脱氢酶活性总体比阴面高,并且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脱氢酶活性也在不断升高。从相关性分析可知,不同海拔土样间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兰州兴隆山土壤微生物数量丰富,且细菌数量居多;不同阴、阳面土壤微生物的层次分布以及活性也各有不同。以上研究可为兰州兴隆山土壤生态系统演替等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土壤生态环境的治理做铺垫。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孕期家装污染大鼠模型,并探讨其对孕鼠子代神经元形态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2只成年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分别在孕早期(D1-D10)给予相应的处理.在生后不同时间观察新生大鼠大脑的发育并检测脑组织重量,同时观察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并检测学习记忆活动.结果:各组新生大鼠脑组织无畸形,且各组大鼠脑组织重量无显著变化,但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皮层神经元的排列及形态欠规则.出生一月后染毒组皮层神经元突起的数量及长度均少于对照组.行为学检测观察到染毒组大鼠其子代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家装污染物可导致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并抑制神经元突起的发育与生长,对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有明显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用小麦‘ML7113’品种为材料,人工模拟He-Ne激光(5mJ·s-1·mm-2)、增强UV-B(10.8kJ·m-2·d-1)辐射及两者复合辐照进行处理,利用叶绿素荧光仪、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和PCR技术研究7d龄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Rubisco活化酶含量、基因表达量及其基因序列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增强UV-B辐射后,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减弱,Rubisco活化酶含量及其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而低剂量的He-Ne激光辐照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经UV-B辐射后对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所造成的损伤,且使Rubisco活化酶含量及其基因表达量上升。(2)与对照组相比,经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以及两者复合辐照处理后基因序列均出现两个相同的点突变,但并未造成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研究认为,低剂量He-Ne激光辐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UV-B辐射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活性、Rubisco活化酶含量及其基因表达量的降低;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Rubisco活化酶活性的影响可能发生在其转录水平,从而使小麦光合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偏好性和不同寄主植物的功能互补作用,建立AM真菌的高效繁殖体系。【方法】以玉米(Zea may L.)、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为寄主植物,采用寄主植物单作和间作的盆栽培养法,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和根内球囊霉(G.intraradices)3种AM真菌繁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分析,探索C3和C4植物对AM真菌共生关系的"功能互补"效应及机制。【结果】间作模式下,寄主植物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3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均显著高于单作(P0.05);单作和间作栽培模式下,3种AM真菌对玉米地上部分生物量响应无显著差异(P0.05),但单孢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对高粱地上部分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两种间作栽培模式下,根内球囊霉对白车轴草地上部分生物量也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结论】3种AM真菌对3种寄主植物的共生偏好性不同,且C3和C4植物对AM真菌共生关系存在一定的"功能互补"效应,利用AM真菌的寄主植物偏好性和不同植物间的功能互补关系,增加AM真菌的孢子产量,有利于AM真菌高效繁殖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胚胎发育是动物许多重要器官与性状发育的重要时期。本文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家蚕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并在显微镜可见光明场下拍照记录胚胎发育的形态特殊时期及其经历的发育时间,直观地获得家蚕胚胎发育完整过程。实验完整记录了家蚕胚胎发育的5个胚胎发育时期及其相对应:卵裂与胚盘形成期、胚带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和完成期及其相对应的发育时间。为进一步研究家蚕个体发育,器官的形成与分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计用于SYBR Green I法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mRNA的引物。从基因库获取靶基因及相关序列,充分收集争分析相关生物信息学数据,应用Oligo 6.22设计出一对长度为21bp的引物,其GG含量为52.4%;上下游引物3’最稳定二聚体和及发夹结构的能量分别为-1.5、-0.40 kcal/mol和-3.5、-O.90 kcal/mol,引物间最稳定二聚体为-3.1 kcal/mol。5’端和中间△G值较高,高于3’端△G;引发效率分别455和403。实验证明,该引物能够高效、特异地实现对靶序列的检测,适用于SYBR Green I法实时定量检测(uPA)mR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