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下胚轴可溶性蛋白中钙激活的蛋白激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Glycine m ax L.) 下胚轴可溶性蛋白提取液进行自磷酸化,以SDS-PAGE电泳分析其标记产物时发现,当有较高浓度的Ca2+ 存在于反应液中时,有一条18 kD蛋白带被高强度标记,同时也可观察到另一条标记强度不高的67 kD蛋白带. 当反应时间延长到15 或30m in 时,它们的标记强度都逐渐减弱,最终从放射自显影底片上消失;在反应液中加入螯合剂EGTA 时,则只有67 kD 被高强度标记;在磷酸化反应过程中加入非标记ATP,蛋白中的32P逐渐被非标记磷取代,表明反应体系处于磷酸化-脱磷酸化的平衡过程中,并有结果显示这一过程是依赖性的. 组蛋白H1 可以使反应进程加快,表明提取液中的蛋白激酶可以利用它作为底物. 综合结果表明,18 kD和67 kD蛋白可能是具有自磷酸化能力且对Ca2+ 敏感的蛋白激酶,它们对Ca2+ 的不同反应,使得信号的传递更具可控性  相似文献   
2.
3.
4.
5.
有丝分裂的调控 近几年来,对于细胞增殖调控的理解有了相当大的进展,这要归因于一种主要的真核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鉴定,它是一种苏/丝氨酸蛋白激酶,称之为P 34~(cdc2)。这种蛋白首先在啤酒酵母(S.cereviseae)中确定为CDC 28基因的产物,后来在粟酒裂殖酵母(S.pombe)中确定为cdc 2基因的产物。在其他种类中也发现有P 34~(cde2)蛋白激酶,表明在功能上的高度保守。促成熟因子(MPF)是一种多蛋白的复合物,其中包含P34~(cdc2)和周期素B(图1)。P34~(cdc2)蛋白激酶是MPF的催化亚基,被认为调控着所有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BCAA对大鼠LDH、Ca2+-ATPase、TNFα的影响.方法:Wistar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BCAA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摄食普通酪蛋白饲料,BCAA实验组饲料添加BCAA,5周后处死动物取标本待测.结果:BCAA显著增加血中TNFα水平,明显增加骨骼肌LDH活力,显著增强心肌和骨骼肌中Ca2+-ATPase活性,但不影响血乳酸、肌中LDH活力和心肌及骨骼肌中糖原含量.结论:BCAA具有调节LDH、Ca2+-ATPase活力,促进TNFα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和比较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到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00例,将其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匹伐他汀组(50例)与阿托伐他汀组(50例)。在服药前及服药后第6、12个月,检测和比较两组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苷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肌酸激酶(CK)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12个月,匹伐他汀组血清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组HDL-C、hs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阿托伐他汀组HbA1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匹伐他汀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血清TG、Glu、ALT、AST、Cr、CK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均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清LDL-C、TC、TG水平,而匹伐他汀同时可升高HDL-C,降低血清hs CRP水平,并且不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疗效机制。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医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血压、降血糖、稳定颅内压以及改善微循环等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d,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变化,并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血清HMGB1、IL-6、IL-8和hs-CRP之间的相关性,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34/42)(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HMGB1、hs-CRP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清IL-6、IL-8、HMGB1、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血清HMGB1与IL-6、IL-8、hs-CRP呈正相关(r=0.306,0.428,0.367,均P0.05),IL-6与IL-8、hs-CRP呈正相关(r=0.327,0.385,P0.05),IL-8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430,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预气道杯状细胞CLCA的表达与功能,对ARDS小鼠肺脏损伤程度的影响,并通过体外细胞研究探讨其机制。方法:制备LPS诱导的ARDS小鼠模型(ARDS组),并在此模型上分别进行干预,包括气道雾化吸入CLCA非特异性阻断剂尼氟灭酸(NFA)(NFA+ARDS组)、气道滴注CLCA特异性抗体(ab-CLCA3)(ab-CLCA3+ARDS组)。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部病理及炎症特征,计算肺损伤评分。运用hCLCA1-siRNA抑制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中h CLCA1的表达,采用real-time RT-PCR法验证抑制效果后,检测各组细胞合成多种炎症因子m RNA水平的差异。结果:HE染色显示,ARDS组与NFA+ARDS组相比,肺部病理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无明显差异,肺损伤评分也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2.0±0.71;ARDS组:6.8±0.45,NFA+ARDS组7.4±0.89,P0.05)。与ARDS组相比,ab-CLCA3+ARDS组肺部病理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加重,肺损伤评分也升高(正常组:1.8±0.83;ARDS组:7.6±0.55,ab-mCLCA3+ARDS组9.8±0.83,P0.05)。real-time RT-PCR检测证实成功构建hCLCA1低表达的16HBE细胞系,同时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TNF-α和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阻断气道CLCA功能区域,可以加重ARDS小鼠肺部病理损伤程度及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提示气道杯状细胞CLCA在ARDS小鼠肺部炎症形成过程中发挥抑制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