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梭囊的存在限制了人们对肌梭功能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将梭内肌纤维从梭囊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应用混合酶液消化的方法,分离大鼠比目鱼肌的梭内肌纤维,使用不同的培养基溶液进行培养,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用膜片钳技术检测静息膜电位。结果显示,氨基酸-生理盐溶液中梭内肌纤维几乎全部坏死,DMEM培养基虽能较好地维持细胞状态,但是对CO2含量要求较高,而Leiboviz’s 15(L-15)培养基能够维持梭内肌纤维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达1~2h;和常规处理过的盖玻片相比,用明胶-多聚赖氨酸-血清处理过的盖玻片上梭内肌纤维更易贴壁;分离出的梭内肌纤维静息膜电位为(45.3±5.1)mV,显示纤维的功能状态良好,能够满足电生理实验的要求。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梭内肌纤维的功能及其机制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的中奥陶世疑源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古生物学报》2003,42(1):89-103
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在1996-1997年被国际奥陶系分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确立为全球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iwillian)层型剖面,从该剖面宁国组Azygograptus suectcus-Exigraptus clavus笔石带至Undulograptus sinicus笔石亚带下部的页岩及灰岩中获得丰富的,保存不很好的疑源类化石,它们包含26个形态属,41个已知种和12个未定名种.该宁国组疑源类组合极少有环冈瓦纳古陆的“冷水“类型,根据疑源类类型在地层柱的首次出现,可划分两个与Azygograptus suecicus和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笔石带相吻合的疑源类生物地层单元,结合中国南方在奥陶纪的古地理位置加以讨论,当前疑源类组合表明,中奥陶世环冈瓦纳古陆的“冷水“洋流至下扬子区已很微弱.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北京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土壤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长期撂荒土壤(15年)的有机质和全氮(TN)的含量、微生物量碳(SMB-C)和氮(SMB-N)、土壤的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以及SMB-C/SOC(土壤有机碳)和SMB-N/TN比值都高于种植作物的农田土壤;而其代谢商和容重值低于农田土壤。长期施肥的农田(NPK、NPKM 、NPKS和NPKF),其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不施肥的农田(CK);而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小麦-大豆(Glycine max)复种轮作(NPKF)的农田又高于长期复种连作(NPK)的农田;在施肥处理中(NPK、NPKM、NPKS和NPKF),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的处理(NPKM )的土壤上述指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NPK、NPKS和NPKF),但其土壤的代谢商、pH值和容重值较低。  相似文献   
4.
禾本科植物幼苗与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建国  王培 《植物研究》1995,15(4):465-472
本文以禾本科植物幼苗基本特征和基本类型为基础对禾本科植物各类群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原始禾本科植物幼苗第一叶宽短.中胚轴仲长,不具中胚轴根,不具质片及胚根鞘节根,县少数或不具胚芽鞘节根。现代禾本科植物各亚科不同的幼苗类型是在原始幼苗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进化来的。各亚科及内部各种幼苗类型的进化顺序及地域分布反映了各类禾本科植物从其原发地向各自分布地扩散、迁移和进化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啮总目包括啮虫目(皮虱和书虱)和虱目(羽虱和吸虱),是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类群,目前已鉴定和描述的物种超过10 000个。啮总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性在昆虫各类群中最为剧烈,这些变异包括基因组的结构、基因排序、基因含量和链上分布等诸多方面。本文全面分析和总结了啮总目昆虫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属性,并结合两侧对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特征重构了线粒体基因组环裂化的过程。引入“线粒体基因组核型”的概念来描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丰富的变异程度。动物线粒体的染色体有减小的趋势,而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正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种重要策略。同时,总结和探讨了目前具有争议的啮总目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综述为啮总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学、啮总目系统发生关系以及两侧对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Feng YJ  Liu Y  Han Z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957-963
利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模拟土地利用情景,有助于理解其变化机理,并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空间决策支持.本文基于生物进化过程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将CA参数编码成为染色体,在模拟结果与真实结果差异值的引导下,通过选择、杂交和变异算子使最优的染色体得以遗传和保留,从而建立智能优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以浙江省嘉兴市1992-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为例,分别利用6%(66个·km-2)和3%(33个·km-2)两种样本方案构建遗传CA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通过混淆矩阵、Kappa系数和景观指数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遗传CA模拟结果能在数量、位置和景观格局上以超过80%的水平接近真实分类,且大样本量构建的遗传CA的模拟精度更高;2008年的模拟精度和景观综合指数低于2001年,表明遗传CA的模拟精度和景观综合指数随模拟时间而衰减.  相似文献   
7.
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是全球极危鸟类,估计其种群数量为360~600只。根据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查阅,勺嘴鹬在中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本文介绍了勺嘴鹬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其中江苏省的东台市和如东县的滩涂湿地是目前已知的勺嘴鹬全球数量最大的迁徙停歇地。东台市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44只,如东县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03只。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滩涂和福建省闽江口的滩涂为勺嘴鹬在中国最大的两个越冬地。滩涂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非法捕猎、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干扰是勺嘴鹬面临的主要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勺嘴鹬,我们建议加强对勺嘴鹬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加强对滩涂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国沿海勺嘴鹬的调查研究以及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8.
虱目是哺乳类和鸟类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虱科、阴虱科、长角鸟虱科和兽羽虱科的某些寄生虱种中发现了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现象, 其线粒体基因组裂化成了多个环状的线粒体染色体, 如体虱(Pediculus humanus)、头虱(pediculus capitis)和阴虱(Pthirus pubis)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别裂化形成20个、20个和14个微环染色体。微环染色体可能是基因删除和同源重组的结果, 关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具体原因和机制, 目前并不清楚, 推测可能是进化选择或随机遗传漂变的结果或与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的缺失有关。鉴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线粒体的起源和进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为主线, 列举了动物裂化线粒体基因组和裂化特征, 阐述了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虱目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类型、原因和机制,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