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妊娠期产妇慢性HBV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615例慢性HBV感染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诊断标准,将所有产妇分为4组:慢性HBV携带者(A组)1128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B组)406例、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组)307例、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携带者(D组)774例,并收集同期入院的823例HBV阴性产妇为对照组(E组)。比较各组的GDM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2615例慢性HBV感染产妇中,共发生GDM 866例,发生率为33.12%。B组与C组GDM发生率分别为38.92%、37.46%,均大于E组的30.74%(P0.05)。A组、B组、C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发生率分别为7.98%、8.87%、9.77%,均高于E组的3.52%(P0.05);A组、B组、C组及早产发生率分别为3.10%、3.94%、4.56%,均高于E组的0.49%(P0.05)。C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63%,高于E组的0.36%(P0.05)。结论:产妇慢性HBV感染若合并肝功能受损或肝组织学病变,可能增加GDM的发生率,若HBV病毒复制活跃,可能导致PIH及早产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敏原检测在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儿科收治的的1~5岁下呼吸道感染的特应性体质患儿217例,按照有无喘息症状分为喘息组与非喘息组。采集并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过敏史(食物过敏,药物过敏,鼻炎,湿疹)、体外过敏原检测结果:TIgE(总IIgE)及sIgE(特异性IgE),(视sIgE≥2级为阳性)、一二级亲属过敏性疾病史。结果:(1)喘息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及鼻炎人数均高于非喘息组(P0.05)。两组在湿疹、喜揉眼、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一级亲属过敏史、二级亲属过敏史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体外过敏原检测结果比较:喘息组户尘螨阳性人数多于非喘息组;(3)喘息患儿组根据是否伴有鼻炎及湿疹分为:A组,喘息,不伴有鼻炎及湿疹;B组,喘息伴有鼻炎或者湿疹;C组,喘息,伴有鼻炎及湿疹。ABC三组TIgE、年龄、吸入过敏原个数、吸入过敏原阳性人数、户尘螨阳性率逐渐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吸入过敏原及食入过敏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和喘息密切相关。尘螨是幼儿喘息、变应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主要过敏原之一,是特应性体质患儿是否发生喘息的关键过敏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对儿童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86例,通过整理病史、体格检查及统计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法统计相关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以上资料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分析两组资料探讨感染对初发儿童SLE病情活动度的影响情况。结果:1)SLE患儿感染发生率为52.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见,占40%,其次为消化道和泌尿道,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占62.2%,其次为支原体、病毒;2)感染组的ds-DNA、CD3~+CD8~+(Ts)细胞、CD3~-CD19~+(B)细胞、SLEDA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补体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抗感染治疗后,ds-DNA、CD3~+CD8~+(Ts)细胞、SLEDA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补体数量及CD3~-CD16~+CD56~+(%)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儿童SLE患者较易合并感染,发病初期及合并感染会加重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有助于改善儿童SLE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4.
虱目是哺乳类和鸟类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虱科、阴虱科、长角鸟虱科和兽羽虱科的某些寄生虱种中发现了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现象, 其线粒体基因组裂化成了多个环状的线粒体染色体, 如体虱(Pediculus humanus)、头虱(pediculus capitis)和阴虱(Pthirus pubis)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别裂化形成20个、20个和14个微环染色体。微环染色体可能是基因删除和同源重组的结果, 关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具体原因和机制, 目前并不清楚, 推测可能是进化选择或随机遗传漂变的结果或与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的缺失有关。鉴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线粒体的起源和进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为主线, 列举了动物裂化线粒体基因组和裂化特征, 阐述了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虱目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类型、原因和机制,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