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8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6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6篇
  1960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在预防老年骨折术后便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住院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步骤进行护理:找出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调查,找出与老年骨折术后便秘的相关因素,最后在循证支持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实证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既往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计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便秘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便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循证护理不仅预防和减少了老年骨折患者的术后便秘,而且提高了护理质量,激发了护士对学习、科研、工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冠状动脉钙化在介入治疗中经常能碰到并且能影响治疗的效果。踝臂指数(ABI)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无创检查,可作为判断下肢周围动脉疾病(PAD)的良好的无创指标,而且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本课题主要探讨踝臂指数(ABI)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10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对所有患者测量ABI及常规生化检查,再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测量冠脉钙化,将冠脉钙化分为三组,比较组间ABI差异,再分析ABI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结果:按照不同冠脉钙化分组ABI有显著性差异(P<0.05),ABI>1.3与冠状动脉钙化存在相关性。结论:ABI>1.3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ABI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呈相关性,可作为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评估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明确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 Staudinger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结果】在集宁市落叶松尺蠖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孵化,6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成虫于9月初羽化、产卵。在温度为20℃,RH=70%的条件下,落叶松尺蠖幼虫期(19.96±0.86)d,预蛹期(3.93±0.95)d,蛹期(108.4±13.17)d。蛹分布于树干基部30~90cm范围内,深度4~8 cm。雄虫在6:00—8:00及12:00—16:00羽化,早于雌性,雌虫在20:00—24:00羽化,羽化若干小时后可交尾,交配持续时间20~260 min,可多次交尾。20℃下交尾雌虫寿命为(5.56±1.47)d,雄虫为(3.95±0.95)d,产卵量为(162.2±69.9)粒;不交尾雌性为(8.03±2.90)d,雄性为(4.38±1.59)d,产卵量为(164.1±81.3)粒,但卵不能孵化;15℃条件下不交尾雌雄寿命分别为(14.48±6.67)d,(6.64±1.76)d,产卵量为(145.7±76.8)粒。【结论】落叶松尺蠖危害期短,蛹期较长,雌雄成虫羽化时间有差异;温度和交尾对寿命和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5.
以一年生红叶石楠‘鲁班’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其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和叶片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0.4%和0.6%的NaCl胁迫下植株生长正常,而在0.8%、1.0%和1.2%的NaCl胁迫下植株生长受抑制;叶片最大荧光(Fm)、光系统II(PSII)最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在0.8%、1.0%和1.2%的NaCl胁迫下比对照显著降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的比值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2%、0.4%和0.6%的NaCl胁迫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对照显著上升,而当NaCl浓度为0.8%、1.0%和1.2%时显著下降;在0.4%和0.6%的NaCl胁迫下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0.8%、1.0%和1.2%的NaCl胁迫下显著升高;叶中栅栏细胞在NaCl浓度为0.2%、0.4%和0.6%时逐渐纵向伸长且排列更紧密,浓度为0.8%、1.0%和1.2%时逐渐缩短且疏松,且栅栏组织厚度在0.6%的NaCl胁迫下达到最大。由此表明,红叶石楠‘鲁班’在NaCl浓度不高于0.6%的基质中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96.
红藻凤梨的离体快速繁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植物名称 红藻凤梨 (Billbergiapyramidalis) ,又名水塔花。2 材料类别 吸芽茎尖。3 培养条件 诱导培养基 :(1) 1/ 3MS 6 BA 0 .2mg·L- 1(单位下同 ) IBA 0 .0 2。芽增殖培养基 :(2 )MS 6 BA 1.0 IBA 0 .2 ;(3)MS  相似文献   
997.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2,48(2):154-166
本研究池塘养殖的鲩(草)鱼体内寄生的Yu头槽绦虫(B.acheilognathi)的种群动态。于1986、1987和1998三年内分别观察0,Ⅰ龄幼鲩及Ⅱ龄商品鲩感染的情况。0龄及Ⅰ龄越冬鲩的缃虫种群由初染到收敛周期为1年,Ⅱ龄鲩不感染。同感染率导致早春水温在20.4℃的感染高峰,感染强度持续数月,6月达到243虫/鱼。未感染的0及Ⅰ龄幼鲩在2,3月分别引进放养感染了的越冬Ⅰ龄鲩的池塘。1个月后,感染率达到93.1%-96.9%,8至9月感染率迅速下降,10月又稍升高。1986和1987年的4-8月,绦虫的分布(S^2/X^-)>1为聚集分布,体长<1cm的幼虫在种群结构中占优势,为97.2%-98.2%,11月幼虫数目下降,大孕节绦虫随之出现,12月大孕节绦虫仅少数存留或全部消失。试验结果为消灭鲩鱼绦虫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从棒杆菌属中独立出来之后,对于其中各菌分类地位的确立一直有较多争议。近年来已分别归入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5个属中。但此后又有人提出有些属中仍有异质性。这些分类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分类手段逐渐由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向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多相分类法过度。新的方法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此外,植物病原棒形细菌分类系统的完善还有赖于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科学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鳙为期16个月的定期取样研究发现,1993年8月到1994年3月,台湾棘带吸虫的囊蚴主要分布在鳃耙上,1994年4月至11月,囊蚴则主要分布在鳃丝上;当鳙体长范围为30-90mm时,囊蚴主要分布在鳃耙上,当体长大于90mm时,囊蚴主要分布在鳃丝上,随着鳙的生长,鳃丝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0增加到100%,而鳃耙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100%下降到0;不同月份、不同体长组鳙其不同组鳃丝囊蚴分布规律相同,第2组鳃丝囊蚴分布较多,第3、第1、第4组鳃丝囊蚴分布依次减少:其不同组鳃耙囊蚴分布规律也相同,总是第1组鳃耙囊蚴分布较多,其余依次为第2、第3、第4组鳃耙;囊蚴在鳙鳃丝和鳃耙上的分布都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的强度随囊蚴内种群密度的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一个具有时滞的一捕食者-两食饵比率型生态系统,证明了该系统在适当条件下的一致持久性。通过构造Lyapunov泛函,得到了该系统正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