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1993年8月到1994年11月,对感染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鳙鳃丝、鳃耙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调查研究表明;鳃丝、鳃耙的感染率范围为0-100%(83.33±25.47%)、(61.13±44.45%),感染强度范围分别为0-109.15(54.89±34.09)、0-125.57(41.18±49.34),囊蚴的平均密度范围分别为0-97.76(46.94±26.25),0-125.57(40.61±49.71);当鳙体长小于90mm时,鳃丝、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随着其体长的增大而增长;当体长大于90mm时,三项指标随着其体长的增大具有减小的趋势,其中鳃耙的变化规律明显;当体长大于141.7mm时,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都为0;随着鳙的生长,鳃丝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0增加到100%,而鳃耙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100%下降到0.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草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12个月的周期性研究,发现草鱼的感染率范围为62.1%-100%,感染强度范围为8.7-22.9,囊蚴的平均密度范围为6.7-21.4;感染率、感染强度及平均密度三项指标与水温的周期性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囊蚴在草鱼鳃上的分布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的强度随囊蚴内种群密度的增高而增高;不同组鳃叶其囊蚴的分布具有相似的月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1993年7月-1994年6月,作者对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变化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结果表明:食蚊鱼种群数量和种群重量的月变化相似,但两者与水温没有相关性;食蚊鱼种群的体长结构呈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食蚊鱼的感染与其自身的生长紧密相关,感染率、感染强度表现出了与体长相似的变化趋势;中间的两组鳃片寄生的囊蚴较多,不同鳃片组囊蚴平均密度的月变化规律一致,食蚊鱼任何两个鳃片组分布的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平均数差异都显著(P0.001);囊蚴在食蚊鱼鳃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4.
草鱼生长与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草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研究发现,随着草鱼的生长。其感染率,下蚴的平均密度都下降,其感染强度也呈下降的的趋势;草鱼鳃上囊蚴的频率分布,表明有大量的囊蚴寄生于少数草鱼鳃上,多数草鱼感染少量的囊蚴;囊蚴在草鱼不同组鳃片上的分布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6.
1994年8-10月作者研究了台湾棘带吸虫尾蚴的实验生态,结果表明:光照对尾蚴的逸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尾蚴具有强烈的趋光性;水温26-28℃时,其LD50的时间为40h左右,LD90的时间为52h左右,全部死亡时间为56-60h,死亡的尾蚴数随时间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谛方程;尾蚴不断地活动于水体的各个深度,但大部分时间仍停留于水体的底层;尾蚴的逸出数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多,且尾蚴的活动强度随之增强;处于半数死亡时间的尾蚴仍然具有感染力,90%死亡时间的尾蚴失去活动,也失去了感染力,尾蚴经口被动感染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7.
鳙鱼同工酶发育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采用淀粉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鳙鱼早期发育阶段(从未受精卵到卵黄吸尽期)及成体不同组织(脑、眼、心、肌、肾、肝)中六种同工酶(LDH,MDH,IDH,ADH,SDH,EST)的分化表达模式。鳙鱼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早期发育阶段,ADH和SDH均无染色活性;LDH、MDH和IDH具有不同的发育变化谱式,而EST酶谱在整个早期发育阶段均无明显变化。与鲢、草鱼相比,鳙鱼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Ldh-A基因激活的时间被推迟。上述结果可为鳙鱼种群的生化遗传结构分析以及鳙鱼的人工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利用DuoFlow层析系统阴离子交换柱UNOsphere Q,从黑翅土白蚁工蚁体内分离出内切葡聚糖酶。以羧甲基纤维素和水杨苷为底物,测得纯化酶的活性分别是原酶液的807.5和14.4倍。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获得单一的蛋白条带,其分子量大小为80kDa。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其等电点为6.4。 相似文献
9.
14C标记1,2,7,8-TCDD在鲤体内分布及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4C标记1,2,7,8-四氯代二苯并二噁英(1,2,7,8Tetrachloro[U—14C]dibenzodioxin,14C1,2,7,8TCDD)初步研究了其在鲤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14C1,2,7,8-TCDD溶解于丙酮/植物油中,腹腔暴露。暴露1、2、4、8、12d后取样,肝脏、胆汁、腹腔脂肪等消化制样后用液闪仪测量放射性活度。肝脏和胆汁内的放射性活度同步变化,都是第8d达到峰值后下降。腹腔脂肪内1—2d放射性明显高于随后取样的样品。肝和腹腔脂肪的分布量之比呈现“S”型变化趋势。暴露4d后,1,2,7,8-TCDD在鱼体内分布的大小顺序为:脂肪>肝脏>消化管>性腺>肾脏>脾脏>皮肤>鳃>肌肉>脑>血液,从分布总量上看脂肪、肝脏、性腺、消化管和肌肉组织是鱼体内分布的主要部位。薄层色谱和放射性自显影以及GC/MS等方法分析了胆汁内的代谢物,并采用不同的溶剂系统来分离了母化合物其代谢产物。结果表明胆汁内母化合物的含量较少,大部分以代谢物形式存在并且胆汁内至少存在3种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0.
多鳞铲颌鱼的生态适应性及地理分布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对多鳞铲颔鱼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栖居河段的生态环境等所做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了多鳞铲颌鱼的生态适应性及分布成因等问题。做为对北方寒冷气候的适应,多鳞铲颌鱼有蛰伏泉穴越冬的习性,越冬期近6个月;推测多鳞铲颌鱼是由原始鲃类演化来的,形成于更新世早期;现代分布状况可能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2006—2007年对大窑湾养殖区的甲藻孢囊进行了研究,结果检出10种甲藻孢囊,分属于4大类9种甲藻孢囊,其中原多甲藻类孢囊2种,膝沟藻类孢囊5种,钙质类孢囊1种,裸甲藻类孢囊1种,一种艉杆藻(Ensiculifera Balech)和一种易碎藻(Fragilidium mexicanum)是中国沿海新记录的两个种类,此外还有一种无法鉴定到种的一种原多甲藻孢囊。膝沟藻类孢囊的种类数占绝对优势,占50%,其次是原多甲藻类孢囊占30%,钙质类孢囊和裸甲藻类孢囊各占10%。10种孢囊中有3种异养型孢囊和7种自养型孢囊。并发现两种产麻痹性贝毒(PSP)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复合体(Alexandrium tamarense/A.catenella)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密度的季节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在2007年1月份和2007年的8月份出现了两个高峰。2007年的1月份达到了调查全年的孢囊密度最高值,达到了1.09×103 cysts/g湿重,2007年的8月份出现的第二次高峰期孢囊密度达到了0.86×103 cysts/g湿重。孢囊密度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的10月,只有280 cysts/g湿重。全年孢囊平均密度为695.5 cysts/g湿重。甲藻孢囊的多样性指数除了2007年的9月和10月以外,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0.17—0.55,全年的平均值为0.46。 相似文献
12.
鲤科鱼类鲈鲤的亚种分化和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鲈鲤属过去只记载1种、2亚种;整理后增加一新亚种,命名为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 subsp. nov. 本新亚种主要特征是背鳍后位,吻部及口裂较宽,触须发达,体色和斑纹较淡。健游和肉食是本属分化的主要倾向。性状—功能—适应三位一体,互相联系。其性状分化表现在:背鳍起点位置,体色花纹,触须长短,比例性状的差别,前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形态等。综合比较结果:不同类群因适应不同环境,而形态产生不同;再从分布图可看出在水系和地域的联合上,牠们各占一方。鲈鲤占领金沙江水系,分布面最大;后背鲈鲤占领澜沧江和怒江部分上游干支流,次于鲈鲤;花鲈鲤见于抚仙湖和南盘江的个别地方,面积最小。物种分化是适应和占领环境的结果,各占一方是物种分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科昆虫的起源,各亚科、族及属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各属的世界分布情况,将其分为8种类型。文中还就中国科昆虫的地理分布及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我国已知的2亚科4族20个属中,东洋区分布的有10个属,其中有3个属仅分布于我国;古北区分布的有1个属;东洋-古北区分布的有3个属;东洋-新北区分布的有1个属;东洋-古北-新北区分布的有4个属;东洋-古北-新北-非洲区分布的有1个属。此外,科昆虫在中国的一个主要分布特点就是多数种类集中分布于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而华中区则很可能是科种类的分化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其他区扩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