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6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131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构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在细胞水平和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利用RT-PCR方法,从人扁桃体组织中扩增人VEGF165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V。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将pcDNA/V转染至人胚肾细胞(293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重组质粒细胞克隆。ELISA、Westernblot检测证实重组质粒pcDNA/V能在293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VEGF基因,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证实表达产物具有促血管生成的活性。进一步的体内表达研究,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重组质粒pcDNA/V、空质粒pcDNA3.1( )分三点注射于梗死交界处心肌内,四周后取材。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cDNA/V组在梗死交界区有VEGF阳性表达;电镜观察显示,pcDNA/V组在梗死交界处心肌细胞间有大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人VEGF165基因,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体内、外表达研究证实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具有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活性,为VEGF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为一种全球性的肠道传染病。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感染的人数超过两亿,由该病引起的死亡人数有65万左右[1]。该菌的致病性是由体内含有230kb的毒性大质粒决定的,而大质粒上一个31kb的片段所编码的侵袭质粒抗原(IInvasion plasmid antigen,Ipa)是致病所必需的[2,3]。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在原核生物中对ipaB基因克隆及功能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4,5],但在酵母细胞中这方面的研究未见报导。从志贺痢疾杆菌中克隆了ipaB基因,并在酵母细胞中得到了融合表达,为将IpaB应用于双杂交系统研究其在侵袭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利用硫酸铵沉淀、羟基磷灰石柱层析、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和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的方法,将枯草芽孢杆菌SA-22 β-甘露聚糖酶纯化了30.75倍,同时,该酶比活达到3478056 u/mg,收率达到23.43%。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的方法测得枯草芽孢杆菌SA-22 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量分别为38 kD和34 kD。实验发现该酶的最适pH为6.5,在pH 5~10的范围内稳定;该酶最适温度为70℃,在50℃保温4h后其活力不变,在60℃保温4 h后剩余酶活为74.2%,70℃的酶活半衰期为3h。实验还发现Hg2+对酶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该酶对槐豆胶和魔芋胶的KmVmax值分别为11.30mg/mL, 4.76mg/mL和188.68(μmol·mL-1·min-1), 114.94(μmol·mL-1·min-1)。  相似文献   
994.
室间隔缺损ALK3下游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ALK3在心脏发育中的作用,探索室间隔缺损的特异相关基因及其信号传导途径。应用α-MHC-Cre/lox P系统,建立了心脏ALK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利用PCR选择性cDNA差异显示法和基因芯片扫描(RNA microarray)的方法,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mRNA表达水平,筛选ALK3下游基因。对照组的mRNA来自α-MHC-Cre+/-ALK3F/+的11.5d小鼠胚胎心脏,试验组的mRNA来自α-MHC-Cre+/-ALK3F/-的11.5d小鼠胚胎心脏。心脏特异的ALK3基因敲除后,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及转录因子Pax-8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β亚类14-3-3蛋白及蛋白酪氨酸激酶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及转录因子Pax-8等基因可能是ALK3重要的下游基因,与室间隔缺损的形成有关;β亚类14-3-3蛋白及蛋白酪氨酸激酶等基因是骨形态形成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995.
重构型人caspase-8基因的表达诱导HeLa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种大、小亚基基因次序颠倒的重构型人caspase-8基因的p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重构型人caspase-8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促凋亡活性.结果显示,两种重构型人caspase-8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可以有效地诱导HeLa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6.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elta virus,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并组装成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其毒粒为直径35~37nm,大小介于HBV的Dane颗粒和HBsAg颗粒之间的球形颗粒。病毒颗粒外层由脂双层和HBsAg组成,内包含由HDAg和HDV RNA基因组结合组成的核蛋白体。HDV是目前所知唯一具有  相似文献   
997.
锰过氧化物酶(MnP)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述了国内外锰过氧化物酶(MnP)研究的最新动态。MnP是一种含有血红素的过氧化物酶,仅在白腐菌中发现。从产生MnP的微生物、MnP对Mn^2 的依赖性、催化机制、蛋白质研究进展、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的研究以及工业应用前景方面进行了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998.
志贺菌福氏2a毒力大质粒DNA全序列的测定与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志贺菌福氏2a 301株的毒力大质粒pCP301的DNA全序列进行了测定, 并进行了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pCP301 DNA全序列由221618个碱基对组成, 基因分析共确定了272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经过与基因数据库比较, 其中194个ORF与已知基因或编码产物具有高同源性, 61个ORF同源性较低, 其余17个为新确定的未知功能的ORF. pCP301中的基因主要包括: (ⅰ) 与细菌毒力有关的ipa-mxi-spa, ospiph基因; (ⅱ) 与调控有关的vir基因; (ⅲ) 与质粒的维持、稳定和DNA代谢有关的mvp, stb, reppar等基因; (ⅳ) 转座酶编码基因. pCP301中的插入序列总长68 kb, 占全序列的 30%, 提示pCP301在细菌生长与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基因重排. 研究结果对揭示志贺菌的致病机理及大质粒的遗传与进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1,3)-β-葡聚糖是蘑菇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多糖的核心结构。通过鲎的G因子法测定了从19种药用和食用蘑菇中提取的27个多糖样品中(1,3)-β-葡聚糖的含量,我们发现(1,3)-β-葡聚糖普遍存在于这些蘑菇多糖提取物中。但是,(1,3)-β-葡聚糖的含量随蘑菇的种类和多糖提取的部位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平均值大约占多糖的34.8%。从香菇、裂褶菌、云芝、草菇、灰树花、鸡腿菇和姬菇中提取的9种多糖中(1,3)-β-葡聚糖含量远高于其余的多糖。适当的纯化可以提高蘑菇多糖中(1,3)-β-葡聚糖的含量。我们的研究表明鲎G因子法可以用来快速有效地测定蘑菇多糖提取物中的(1,3)-β-葡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000.
血清及BSA对牛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过程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牛IVF胚胎分别在SOF FCS、SOF BSA和SOF PVA三种培养系统内进行培养,然后分别取三个系统中发育到原核期、2细胞、4细胞、8细胞、桑椹胚和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透射电镜的观察,了解培养系统中血清和BSA的添加与否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内脂滴、细胞连接、细胞凋亡和微绒毛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各培养系统胚胎的细胞质中均存在大量的脂滴,表明外培养系统是造成脂滴积累的主要原因;血清的添加不会进一步促进脂滴的大量积累,反而可以避免多个脂滴聚合成更大的脂滴。三种培养系统条件下胚胎细胞连接无显著差异。培养系统中添加FCS或BSA时,桑椹胚期以后的胚胎细胞中存在凋亡小体,表明血清成分是引起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培养系统中血清成分的缺乏会影响胚胎表面微绒毛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