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应用生物胞素法观察罗非鱼三叉神经运动核的形态及细胞分布特征.方法:本实验用罗非鱼,15只(性别不限),体长12~16 cm,动物浸入140 mg/L三卡因间氨苯酸乙脂甲磺酸盐{tricaine methanesulfonate (MS222)}溶液中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暴露神经,通过生物胞素(Biocytin)结晶追踪技术研究定位硬骨鱼类三叉神经运动核的形态及细胞分布.结果:①硬骨鱼类罗非鱼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分为腹侧和背侧两组细胞群.②三叉神经根注入列中两组细胞群都能观察到被标记的细胞.下颌神经注入列中被标记的细胞以背侧群为主.上颌神经及眼神经注入列中两群细胞都没有发现被标记细胞,但上颌神经组中能观察到神经终末及突触联系.结论:硬骨鱼类罗非鱼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分为两组细胞群.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的纤维走行于下颌神经内.  相似文献   
92.
基因芯片技术是新生代的生物技术,具有大规模平行处理生命信息的能力.基因芯片具有高通量、并行性、微型化与自动化的特点,因此成为探究功能基因组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甘蔗是世界上急需研发的重要能源作物,基因芯片对甘蔗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介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和制备过程,并着重阐述了在甘蔗抗旱、抗病、基因表达和miR-NA鉴定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浙江地区4年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MIC值变迁,以利于临床对该抗生素在抗感染中更合理的应用。方法先用VITEK-32型配套的药敏检测卡GNS-120检测2000~2003年临床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对不耐药的菌株进一步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E-试条进行MIC检测,并统计其累积的MIC值变化情况。结果2000—2003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0.5%,42.9%,40.6%,41.2%。对分离到不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100株菌(2000~2003年分别为21株、21株、22株、36株)进行MIC值检测,其累积的MIC百分率,M1C值≤4分别为:47.6%,42.9%,45.5%,36.I%;MIC值≤8分别为:66.7%,52.4%,54.5%,47,2%;MIC值≤16分别为:76.2%,66.7%,63.6%,52.8%。结论4年中临床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虽然变化不大,但其不耐药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累积MIC百分率降低较为明显,表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存在有增加的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94.
魔芋微型试管芋(拟球茎)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魔芋愈伤组织的基础上,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等因素对试管芋形成的影响。魔芋愈伤组织在添加6-BA3.0 mg.L-1、NAA0.5 mg.L-1、IBA0.5 mg.L-1、KT5.0 mg.L-1的MS培养基上,20 d后形成大量不定芽。待不定芽生长至约0.5~1 cm时,将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不定芽基部膨大,2个月后形成多达10个以上的微型种芋,种芋之间以愈伤组织相连。将微型种芋连同愈伤组织取出,栽培到适当的基质中,浇灌营养液使基质保持湿润,自然条件下萌发,出苗率在90%以上,叶片多达18片,当年每块微型种芋可形成5 g以上的多个子芋。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调控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和机制,为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取非钙化主动脉瓣(3例)和钙化主动脉瓣(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骨桥蛋白OPN和骨钙蛋白OCN的表达;取3例非钙化的主动脉瓣,采用胶原酶连续消化法分离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进行表型鉴定。对成骨诱导培养的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分别过表达和干扰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平行设置CM组、OM组和negative control+OM组,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unx2、OPN和OC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KT和p-AKT的表达。茜素红S染色评价晚期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临床标本显示钙化的主动脉瓣较非钙化的主动脉瓣高表达CX3CR1(P 0. 05);成功分离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α-SMA和Vimentin阳性,vWF阴性。与CM、OM、negative control组比较,CX3CR1+OM组Runx2、OPN和p-AKT表达上调(P 0. 05),且茜素红S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与CM、OM、negative siRNA control+OM组比较,si CX3CR1+OM组Runx2、OPN和p-AKT表达下调(P 0. 05),且茜素红S染色可见钙结节减少。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促进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以体外反搏为主的康复手段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4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家长治疗意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一个月和三个月后,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平衡功能测量(Berg量表)和修订的Glasgow意识障碍评分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平衡能力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85.7%和57.1%,以及95.2%和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3个月,GMFM、Glasgow意识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GM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体外反搏为主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促醒及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7.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激酶相关激酶(PEPRKs)在橡胶树中参与乙烯信号传导的相关反应,还与叶片发育、真菌侵染和低温胁迫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巴西橡胶树无性系‘热研7-33-97’品种为材料,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PEPRK基因家族中个成员(PEPRK1, PEPRK2, PEPRK3, PEPRK4和PEPRK5)进行了物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HbPEPRK1和HbPEPRK3基因同时定位在巴西橡胶树4号染色体长臂上,其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平均百分距分别为15.49、31.07;HbPEPRK2、HbPEPRK4和HbPEPRK5基因分别定位在巴西橡胶树5、6和7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信号位点距离着丝粒的平均百分距分别为30.31、19.75和40.32。并讨论了这些基因与其他定位的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橡胶树分子辅助育种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有用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巴西橡胶树染色体制片方法的改良及FISH信号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品种幼叶为材料,通过改良配制纤维素酶与果胶酶混合酶的溶剂、酶解时间等参数,对酶解去壁低渗方法进行了相应改良。结果表明,在37℃下,采用磷酸盐缓冲液(NaH2PO4,31.21 g/L; Na2HPO4, 71.64 g/L; Na Cl, 8 g/L; pH=5.5)作为溶剂,配制终浓度为5%纤维素酶、4%果胶酶的酶混合液时,酶解时间为1.0 h,大大缩短了酶解时间。用该法制备的中期标本,染色体形态分散、清晰、细胞膨大良好,荧光原位杂交信号检测后,信号正常。本研究可为橡胶树细胞遗传学、基因定位提供细胞学方法。  相似文献   
99.
对维药新塔花(Ziziphora bungena)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成酶HDS基因克隆,进行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为研究新塔花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与基因调控提供基础。结合新塔花转录组数据库,根据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Z. bungena基因HDS (zbHDS)的编码区cDNA进行克隆,对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eal-Time进一步分析其组织表达特异性。RT-PCR扩增了一个长2 465 bp的zbHDS (登录号:MG065856)基因片段,含一个2 22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42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Real-Time PCR结果显示zbHDS基因在各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茎和叶中表达量较高,根和花中表达量相对较低。本研究首次从新塔花中克隆HDS基因并获得其编码区序列,zbHDS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新塔花中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0.
分析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其种群间的共生关系,可为桂林岩溶石山植被的修复与重建、经营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样方调查,采用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Ochiai指数(OI)、Dice指数(DI)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中重要值前22位的乔木物种进行种间关联测定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 研究区22个主要乔木物种总体呈显著正联结,表明该地区青冈群落处于较稳定的顶极阶段;χ2检验结果显示,231个种对中有108个种对呈正联结,115个种对呈负联结,8个种对无联结,正负联结比为93.9%,绝大多数种对呈不显著联结,种对间的独立性较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桂林岩溶石山较高的生境异质性导致物种间的生态位产生分化;AC、PC、OI和DI与χ2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种间关联性分析应以χ2检验为基础,辅以AC、PC、OI和DI等指数进行综合研究;根据PCA排序和种间关联关系,将22个主要乔木种群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组内物种对生境具有趋同适应性,组间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