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曹梦洁  祝思  蔡若茹  毛飞  林隆慧 《生态学报》2012,32(21):6836-6841
以双斑锦蛇(Elaphe bimaculata)为对象,在24 、27和30 ℃下孵化双斑锦蛇卵,研究孵化温度对孵出幼蛇吐信频次、选择体温、二氧化碳代谢量、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代谢、初次摄食个体数和初次摄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孵化温度对双斑锦蛇孵出幼蛇的各项行为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自幼蛇孵出至体内剩余卵黄消耗完这一时间段内,呼吸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量逐步减少到最低值。24 、27和30 ℃孵化温度下孵出幼体呼吸每分钟所产生的CO2量分别为10.58、12.06和10.88 μL;初次摄食量分别为4.92、4.34和3.60 g,各温度下摄食个体的数目分别约占该温度下孵出幼体总数的46.2%、56.3%和40%。鉴于3个温度处理下孵出幼体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4-30 ℃是双斑锦蛇适宜生存的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82.
舒霖  张群利  屈彦福  计翔 《生态学报》2010,30(8):2036-2042
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结果显示: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33.3、0.9℃和46.9℃。在27-35℃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日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无显著影响。停顿次数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降低,至39℃时停顿次数最少,但与37℃和41℃处理下的停顿次数无显著差异。疾跑速在17-39℃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9℃体温下最快。体温大于39℃后速度减慢。在17-27℃体温范围内,随体温的升高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持续运动距离在29-41℃体温下大于较低体温(17-27℃)下的测定值。  相似文献   
83.
84.
多疣壁虎的体温调节及运动能力热依赖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胡凌君  杜卫国 《动物学报》2007,53(2):227-232
本文测定了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的野外活动体温、喜好体温以及运动能力热依赖性,探讨夜行性蜥蜴的体温调节及其对动物功能表达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多疣壁虎的活动体温存在明显的月份间差异,但无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在实验室条件下,怀卵雌体(29.8℃)和幼体(29.9℃)的喜好体温显著高于非怀卵雌体(28.5℃)和雄体(28.2℃)。体温能显著影响多疣壁虎的运动能力,在15℃-34℃范围内,其平均跑速随体温上升而加快,超过34℃后则随体温升高而减慢。多疣壁虎的平均跑速及其热敏感性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在夜间活动期,雄体、非怀卵雌体和幼体的体温调节有效度低,而怀卵雌体的体温调节有效度则较高。结果显示怀卵雌体的体温调节较非怀卵雌体和雄体更精确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综合体温管理对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失血量及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48例老年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4)与对照组(n=74)。对照组予常规管理,观察组予综合体温管理。观察两组术前(t1)、开胸后(t2)、冲洗前(t3)、冲洗后(t4)、关胸后(t5)的鼻咽温度、肛门温度和血氧饱和度;术前、手术30 min、术后即刻凝血功能指标;术中、术后1d、术后2d失血量;术前术后认知功能评分;麻醉恢复期寒战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t1、t2时,两组鼻咽温度、肛门温度、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t5时,观察组鼻咽温度、肛门温度、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0 min、术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降低,观察组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1d、术后2d失血量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期寒战发生率8.11%低于对照组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率4.05%低于对照组1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体温管理可有效维持老年肺癌患者术中正常核心体温,维持血液、神经等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降低围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措施对患儿全身麻醉后体温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保温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300例择期需要手术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240),实验组根据不同的保温措施分为输液输血加温组(A组)、身体包裹组(B组)、冲洗液加温组(C组)、加热毯组(D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常规加盖棉被,室温控制在24~26℃,对照组不再采取另外的保温措施。观察并记录各组患儿在入室不同时间的鼻咽温和肛温。结果:A、C组鼻咽温和肛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下降,且入室90 min后较入室时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在入室后鼻咽温和肛温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均P0.05);D组鼻咽温和肛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上升,在入室90 min后较入室时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选加热毯保温能够维持全身麻醉的患儿体温正常,提高麻醉后的安全性,其次选身体包裹保温,必要时可联合应用多种保温措施。  相似文献   
87.
目的:同步遥测棕色脂肪组织(BAT)产热与体核温度昼夜律变化的时间曲线,分析二者昼夜节律变化的时间关系。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22℃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12h,昼光时间为06:00h-18:00h,同步无线遥测体核温度(TC)、BAT温度(T队T)、腋窝温度(Tax)和动物活动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①在昼光中,TBAT较TC低0.67%,而在暗光中二者则相似。大鼠从昼光进入暗光时,TBAT升高的速率较TC升高速率快,开始上升的时间较TC提前8min;而从暗光进入昼光时,TBAT开始下降的时间则较TC提前4min。②Tax的昼夜节律幅度与TC相似,但无论动物在明光期或暗光期中,Tax均低于同步测量的TC。③从昼光期转入暗光期时,动物的行为活动出现增加反应先于TBAT和TC开始上升的时间。结论:实验结果证明,在暗光期中大鼠TC升高与BAT产热增加有关,说明BAT昼夜节律性产热的变化在维持体温昼夜生理节律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温度对密点麻蜥心电活动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半荒漠环境中的卵胎生蜥蜴密点麻蜥(Eremiasmutiocelata)为材料,研究其心电活动随体温变化的规律以及对环境温度的适应特点。共记录密点麻蜥125只,每只蜥蜴记录5、10、15、20、25、30、35℃7个温度等级,每个等级15~20只;少数蜥蜴记录的温度范围扩展到40、42、44、45和46℃。环境温度采用由电接点温度计和继电器控制的电冰箱和恒温箱来控制。体温测量采用SY-2型数字式温度计,测定时插入泄殖腔2cm。心电描记采用LMS2B型二道生理记录仪。电极为不锈钢针形电极。实验前将蜥蜴放入待测温度环境中适应2h。被测蜥蜴背位固定于木板上,不麻醉,将记录电极的正极插入左前肢皮下,负极插入右前肢皮下,地线插入后肢皮下,插入深度均为5mm。电极固定后待蜥蜴的体温达到预定温度5min后再开始心电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测量各波的电压值及各间期的时间,其中R~T间期即S~T段,表示从QRS波结束到T波结束的时间,T~P间期表示从T波结束到P波开始时的时间,P~R间期表示从P波开始到QRS波开始的时间,以t测验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体温为5~35℃时的心电图中P波和T波是正向的,且幅度很  相似文献   
89.
为研究中华花龟(Ocadia sinensis)幼体的热耐受性和运动表现热依赖性,设计了具有和缺乏温度梯度两种热环境,研究幼龟体温的昼夜变化。高、低温耐受性分别用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表示,体温为泄殖腔温度,水温和气温分别是幼龟所处位置的水温和1cm高气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分别为41.9℃和1.8℃。在有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体温、水温和气温平均值有显著的昼夜差异,水温和体温的日平均值无显著差异,两者均大于气温的日平均值。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体温、气温和水温平均值亦有显著的昼夜差异,但气温、水温和体温的日平均温度无显著差异。温度梯度是幼龟进行体温调节不可或缺的条件,选择体温有显著的昼夜变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9.2℃和25.4℃。在02:00—06:00时间段内,幼龟选择体温明显较低,其它测定时刻的选择体温无显著差异。幼龟各测定时刻的平均体温与平均气温和水温均呈正相关。处于温度梯度中幼龟特定气温的体温比处于缺乏温度梯度中的幼龟高3.7℃,这种差异是前者利用温度梯度进行体温调节的结果;处于不同热环境中幼龟特定水温的体温无显著差异。体温显著影响幼龟的运动表现。18—39℃体温范围内,疾跑速随体温增加而增加,36℃和39℃体温的幼龟疾跑速最大;体温达到41℃时,疾跑速显著下降。体温较高的幼龟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大于体温较低的幼龟。偏相关分析显示,疾跑速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和停顿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停顿次数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0.
外源性褪黑激素对中缅树()适应性产热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注射外源性褪黑激素后,中缅树Qu体温明显降低,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拦性产热显著增加,并随蝗延长增加的赵多,注射褪黑激素不能影响肝脏的褐色脂肪组织的重量,但两者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线粒体呼吸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增加;褐色脂肪组织的α磷酸甘油氧化酶和T45’-脱碘酶活性显著增加;血清T3浓度显著上升,T4浓度显著降低。结果表明,松果体褪黑激素参与了中缅树Qu的适应性产热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