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高异黄酮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利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栽培大豆(G. max) 60份种质资源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种质资源异黄酮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416.2~6808.2μg/g,野生大豆高于栽培大豆,筛选出高异黄酮野生大豆种质资源4份、高异黄酮栽培大豆种质资源2份.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改善母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与血清雌二醇(E2)、多巴胺(DA)及脑区雌激素受体β(ERβ)关系。方法:将产后2 d的母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长期分离模型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长期分离模型组母鼠给予每天3 h分离建立产后抑郁母鼠模型,10 d后,将造模成功的母鼠再分为:模型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10只,加上对照组,共4组。模型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分别灌胃蒸馏水、15 mg/kg·d-1和30 mg/kg·d-1大豆异黄酮10 d,之后观察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挣扎的时间、频次和静止的时间、频次,取血检测血清E2和DA浓度,取脑免疫组化检测杏仁内侧核(MeA)、终纹床核(BNST)和中视前区(mPOA)ERβ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低浓度组小鼠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的运动时间和频次明显降低,血清中的DA、ERβ浓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模型组、低浓度和高浓度的E2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组小鼠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运动时间、mPOA内ERβ表达显著升高(P<0.05),高浓度组小鼠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运动时间和频次、血清DA浓度和ERβ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低浓度组比较,高浓度组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运动时间和频次、血清DA浓度和ERβ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 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减少母鼠的抑郁样行为,尤其是较高浓度大豆异黄酮减少更为明显,而抑郁样行为的减少可能与大豆异黄酮使血清多巴胺和雌激素受体β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植物雌激素美皂异黄酮舒张血管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灌流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变化。结果:美皂异黄酮(10-9~10-4mol/L)对苯肾上腺素(PE,10-5mol/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或去内皮血管环均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美皂异黄酮对高浓度氯化钾(KCl,6×10-2mol/L)预收缩的血管环也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四乙胺(TEA,5×10-3mol/L)或格列苯脲(3×10-6mol/L)预处理对美皂异黄酮诱导的去内皮动脉环舒张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在无钙液中,美皂异黄酮抑制PE引起的去内皮主动脉环的短暂收缩。结论:美皂异黄酮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的机制可能涉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a2+激活K+通道和ATP敏感性K+通道的激活,以及肌浆网内钙离子释放的减少。  相似文献   
74.
为研究NAC转录因子对大豆﹝Glycine max ( Linn.) Merr.〕异黄酮合成的影响,根据大豆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从豆荚中克隆获得GmNAC73-like基因,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GmNAC73-like基因包含1个长度98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26个氨基酸。 GmNAC73-like蛋白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37000,理论等电点pI 6.4,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并被定位在细胞核上,包含核定位信号“PKRRK”。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GmNAC73-like蛋白与野大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蒺藜苜蓿( 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可可( Theobroma cacao Linn.)、葡萄( Vitis vinifera Linn.)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 Linn.) Heynh.〕的NAC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度分别为93%、69%、73%、75%和58%。在NJ系统树上,GmNAC73-like蛋白与野大豆的GsNAC8蛋白和木豆﹝Cajanus cajan ( Linn.) Millsp.〕的CcNAC8蛋白聚在一起,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大豆的三叶期、开花期和结荚期,GmNAC73-like基因在根中均不表达,在茎和叶中可不同程度表达且茎中表达量较高;而在开花期或结荚期,该基因在花或豆荚中也可表达,且豆荚中表达量较高。酵母单杂交实验结果显示:GmNAC73-like可与异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GmIFS2启动子中的CGTG基序结合;在大豆转基因发状根系中过表达GmNAC73-like基因后,除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表达量无变化外,其他异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和查尔酮合酶基因的表达量明显提高。此外,在GmNAC73-like基因过表达的大豆转基因发状根系中总异黄酮含量显著降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GmNAC73-like可能通过与MYB转录因子的互作调控GmIFS2基因的表达,并在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5.
本文对鸢尾属Iris 22个种(基本上包括了各个亚属的代表)及其近缘属植物射干属Belamcanda的 射干 B.chinensis(L.)DC.进行了根茎的异黄酮类成分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鸢尾属植物和射干 中普遍具有异黄酮类成分,这是它们的特征性成分之一。根据化学成分的特征,鸢尾属可以分为两大类 群:只含异黄酮甙元的类群和既含异黄酮甙又含甙元的类群。从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来看,无附属物亚 属subgen.Limniris只含异黄酮甙元,是一个比较自然的类群。鸡冠状附属物亚属subgen.Crossiris,除小 花鸢尾 I.speculatrix Hance外,是一个较自然的类群。野鸢尾亚属subgen.Pardanthopsis和射干属的成分 非常相似,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是鸢尾属中原始的类群。从化学成分特征来看,野鸢尾亚属与琴瓣鸢 尾亚属subgen.Xyridion、鸡冠状附属物亚属、须毛状附属物亚属subgen.Iris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化 学成分、孢粉学、细胞学等特征,认为:华夏鸢尾I.cathayensis Migo和长白鸢尾I.mandshurica Maxim.为无附属物亚属与须毛状附属物亚属两亚属之间的过渡类型。小花鸢尾是无附属物亚属向鸡冠状附属物亚属过渡的中间类型。扁竹兰I.confusa Sealy和扇形鸢尾I.wattii Baker可能是同一个种。  相似文献   
76.
异黄酮是大豆体内特别是种子中积累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具有特殊的生物效能。本实验在不同水平(RNA/酶/产物)上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大豆叶片异黄酮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酶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PAL)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光照条件下pal表达量比黑暗条件下高,而且其影响程度与品种有关系,种子中异黄酮含量低的品种表现更敏感;其mRNA的合成受红光、蓝光、紫外光的促进,其中紫外光最有效;随着处  相似文献   
77.
衰老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氧化应激和自由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氧化还原失衡导致氧化应激,与包括AD在内的许多人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有关。本文综述了活性氧(ROS)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的相关机制,特别是氧化应激与AD其他关键机制的相互作用,并总结了茶多酚、L-茶氨酸、虾青素、EGb761、大豆异黄酮和烟碱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对AD的防护作用以及在临床上对相关疾病的缓解作用。希望该综述能为AD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8.
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对大鼠杏仁核多巴胺能系统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Dong XL  Xie JX 《生理学报》2003,55(5):589-593
用快速周期伏安法(fast cyclic voltammetry,FCV)测定了动情周期各期雌鼠、去卵巢(ovaricectomized,OVX)鼠和正常雄鼠的杏仁核(amygdala,Amy)多巴胺(dopamine,DA)释放,同时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以上各组大鼠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的TH阳性神经元数目。并在此基础上,将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侧脑室注射,观察了其对各组大鼠Amy DA释放的作用。结果显示,雌鼠动情前期DA释放量最高,高于其余三期和OVX鼠;AmyDA释放和VTATH阳性神经元数目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雌性高于雄性;大豆异黄酮可快速(5min内)增加雌鼠、OVX鼠的Amy DA释放,提示大鼠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差异对中脑边缘系统DA能神经元存在调节作用,大豆异黄酮可在中枢发挥类雌激素作用,调节杏仁核DA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79.
Wang YH  Wang S  He RR 《生理学报》2002,54(4):354-358
采用隔离灌流麻醉雄性大鼠颈动脉窦技术,观察了植物雌激素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ST)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以GST(50μmol/L)隔离灌流颈动脉窦区时,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右上方移位,曲线最大斜率(peak slope,PS)由0.36±0.01降至0.23±0.01(P<0.001);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reflex decrease,RD)由39.75±1.58降至27.00±0.60 mmHg(P<0.001),阈压(TP)和饱和压(SP)分别从65.63±2.10和192.23±3.90升至82.05±1.95mmHg(P<0.001)和215.76±3.75mmHg(P<0.001)。其中RD、PS和TP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2)用Ca2+通道激动剂Bay K 8644(500 nmol/L)预处理后,能取消GST(50 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作用;(3)预先灌流NO合酶阻断剂(L-NAME,100μmol/L),不能阻断GST(50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效应。以上结果提示,GST可能通过阻断Ca2+通道途径而抑制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并非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所致。  相似文献   
80.
鸢尾科药用根茎类16种植物的异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鸢尾科药用根茎类16种植物的异黄酮含量测定秦民坚王强巫弘罡徐国钧(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38)田中俊弘(岐阜药科大学,日本国岐阜市502)Determinationofisoflavonesin16speciesofrhizomatousme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