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异黄酮是大豆体内特别是种子中积累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具有特殊的生物效能。本实验在不同水平(RNA/酶/产物)上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大豆叶片异黄酮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酶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PAL)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光照条件下pal表达量比黑暗条件下高,而且其影响程度与品种有关系,种子中异黄酮含量低的品种表现更敏感;其mRNA的合成受红光、蓝光、紫外光的促进,其中紫外光最有效;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mRNA的量和酶活性增加;但是在异黄酮的积累水平上,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表达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2.
植物中一些物质的保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调查,在素食为主的亚洲地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远低于肉食为主的西方国家,提示食用植物与某些老年性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增加蔬菜、水果和豆类等植物的食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尤其以十字花科蔬菜、绿叶蔬菜、胡萝卜、柑桔类和黄豆制品的作用最为显著。食用植物的有益作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有一些其它重要物质,近年来相继被证明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3.
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界异黄酮合成途径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以微生物为宿主研究异黄酮代谢,则需要将整个相关代谢途径的多酶体系组装到工程菌种,从而进行表达及代谢研究,这就需要用到多基因的转化和共表达技术。综合应用了多基因单载体和多基因多载体方法,将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中的五个关键酶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对异黄酮代谢途径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和表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含有五个外源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重组菌经IPTG诱导,以L-酪氨酸为底物进行发酵,发酵产物经过HPLC测定,结果表明和空白对照相比有新的代谢产物生成,初步断定为异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4.
我国不同产地红车轴草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HPLC法首次对产于我国11省的红车轴草中7种主要异黄酮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7种异黄酮总量变化范围为0.105%~1.725%。7种异黄酮单体含量随产地变化较显著,德鸢尾素、红车轴草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大豆黄素、染料木素和鸡豆黄素A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189%、0~0.066%、0.020%~0.076%、0.004%~0.948%、0~0.089%、0.020%~0.073%和0~0.424%。  相似文献   
45.
均匀设计超声波提取豆粕异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该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试验优化技术,进行超声波循环提取豆粕异黄酮的多因素复杂试验,通过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处理试验数据,得出多因素回归方程,求出最佳试验条件,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6.
传统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中草药有效成分通常需要高浓度的有机溶剂作为洗脱剂,在大规模生产中具有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以异黄酮为目标产物,考察了8种不同骨架、不同孔径的树脂对异黄酮的吸附分离性能,其中包括本实验室自制的孔径为1000nm的超大孔树脂。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大孔树脂吸附层析法相比,超大孔树脂吸附层析不仅工艺简单、快速而且大幅度降低了有机溶剂的使用量。洗脱时,乙醇浓度由70%降低到20%。  相似文献   
47.
目的:大豆异黄酮是多酚类混合物,有防治肿瘤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能。异黄酮合酶(isoflavone synthase,IFS)是合成异黄酮的关键酶。本文为了利用异黄酮的特有生物学功能,从大豆中克隆了该基因。方法:采用PCR扩增从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总RNA中分离了异黄酮合酶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并测序。结果:得到全长1583bp的片段。以期用于构建诱导表达基因敲除系统,并用于无性繁殖植物的无标记基因转化。结论:序列分析表明,异黄酮合酶基因(IFS1)含1583个核苷酸,与已报道的序列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2%。  相似文献   
48.
自由基、天然抗氧化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症(Parkinson'sDisease,PD)和中风(脑卒中)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也无有效治疗方法。目前的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和NO自由基在诱导细胞的凋亡和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AD、PD和中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章综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自由基机理和天然抗氧化剂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机理。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能够防止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预防6-OHDP诱导大鼠的PD症状;大豆异黄酮和尼古丁作为抗氧化剂可以防止Amyloid-β(Aβ)诱导的海马细胞凋亡和转基因小鼠脑中Aβ的沉积,抑制6-OHDA诱导细胞凋亡过程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在转基因鼠海马CA1区的Aβ斑中,铜、铁浓度比周围神经明显增高,用尼古丁处理明显减少海马CA1区Aβ斑及其周围神经中铜和铁的浓度,尼古丁可以抑制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激活,核因子...  相似文献   
49.
植物异黄酮是在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多酚混合物。其对植物自身防御病虫害和诱导根瘤形成以及人类预防或治疗激素相关的多种疾病都有作用。异黄酮合成的关键酶是异黄酮合酶(isoflavone synthase,IFS)。本文就异黄酮的代谢途径、IFS催化机制、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的研究进展作简单介绍,并讨论了IFS基因与根瘤菌之间可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NAC转录因子对大豆﹝Glycine max ( Linn.) Merr.〕异黄酮合成的影响,根据大豆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从豆荚中克隆获得GmNAC73-like基因,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GmNAC73-like基因包含1个长度98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26个氨基酸。 GmNAC73-like蛋白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37000,理论等电点pI 6.4,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并被定位在细胞核上,包含核定位信号“PKRRK”。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GmNAC73-like蛋白与野大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蒺藜苜蓿( 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可可( Theobroma cacao Linn.)、葡萄( Vitis vinifera Linn.)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 Linn.) Heynh.〕的NAC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度分别为93%、69%、73%、75%和58%。在NJ系统树上,GmNAC73-like蛋白与野大豆的GsNAC8蛋白和木豆﹝Cajanus cajan ( Linn.) Millsp.〕的CcNAC8蛋白聚在一起,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大豆的三叶期、开花期和结荚期,GmNAC73-like基因在根中均不表达,在茎和叶中可不同程度表达且茎中表达量较高;而在开花期或结荚期,该基因在花或豆荚中也可表达,且豆荚中表达量较高。酵母单杂交实验结果显示:GmNAC73-like可与异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GmIFS2启动子中的CGTG基序结合;在大豆转基因发状根系中过表达GmNAC73-like基因后,除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表达量无变化外,其他异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和查尔酮合酶基因的表达量明显提高。此外,在GmNAC73-like基因过表达的大豆转基因发状根系中总异黄酮含量显著降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GmNAC73-like可能通过与MYB转录因子的互作调控GmIFS2基因的表达,并在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