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9篇
  免费   1130篇
  国内免费   2842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91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350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354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524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523篇
  2010年   472篇
  2009年   435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412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404篇
  2003年   393篇
  2002年   356篇
  2001年   322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201篇
  1995年   203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对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5型及志贺氏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1型两株与刚果红结合突变菌株的大质粒pSF5及pSD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pSF5全长136694 bp, 包含165个ORFs, 其中133个功能明确, 32个功能未知. pSD1全长182726 bp, 共有224个ORFs, 其中181个功能明确, 43个功能未知. pSF5中IS序列为53787 bp, pSD1中为49616 bp, 分别占整个基因组的39.3%, 27.2%. 二者中共有22种不同类型的IS出现, 其中ISEc8, ISSbo6在志贺菌大质粒中为首次报道. 与pCP301相比, pSF5和pSD1都发生了大范围基因缺失, 并在多处发生基因片段倒置等现象. pSF5中除与侵袭相关ipa-mxi-spa基因岛完全缺失外, 与O-抗原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shf-rfbU-msbB基因也部分缺失, 而在pSD1中上述基因则完整存在, 但pSD1中与侵袭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virF基因缺失. 结果表明, 在pSF5和pSD1中与侵袭相关的调控因子及侵袭基因的缺失是导致刚果红结合突变的原因之一, 但是否是唯一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62.
本文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细小病毒(PPV)、及伪狂犬病毒(PRV)疫苗株与野毒株的多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PCV2、PPV和PRV gB、gE基因序列,针对各自保守区各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用这四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PCV2、PPV和PRV gB、gE进行检测,结果可同时扩增出269bp(PCV2)、581bp(PPV)、372bP(PRV gB)及147bp(PRV gE)四条特异性片段.对JEV、PRRSRV、大肠杆菌和双蒸水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检出10pg PCV2、PPV和PRV gB、gE检测敏感度分别为10^-6.2、10^-3.8、10^-5.8TCID50的模板.该方法的建立对临床上进行这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混合感染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体外观察人中性粒细胞多肽1,3(Humanneutrophilpeptide,HNP1,3)及阿昔洛韦(Acyclovir,ACV)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simplexvirus1,HSV-1)的抑制作用。以Vero细胞为靶细胞,用各种浓度HNP1,3与游离病毒颗粒(直接失活组)及感染病毒后的靶细胞(复制抑制组)进行相互作用,镜下观察各药物对HSV-1致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并采用ELISA法测定感染48h后药物对HSV-1囊膜糖蛋白分泌的抑制作用。MTT法检测各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直接失活组中,HNP1,3可使HSV-1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减轻,对HSV-1直接失活的50%有效浓度(EC50)为8.1μg/mL、10.03μg/mL;复制抑制组中,ACV使HSV-1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减轻,EC50为0.68μg/mL。MTT检测结果表明HNP1,3在治疗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以上结果表明HNP1,3除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1,HIV-1)活性外,还能失活HSV-1病毒颗粒,从而逆转病毒及其蛋白的病毒效应(致细胞病变)和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64.
探讨在海马器官型脑片的长期培养过程中,温度对不同年龄大鼠的海马脑片细胞活性和tau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一种研究tau相关疾病的模型.选用出生后1周、2周、4周和8周的Wistar大鼠制备海马器官型脑片,培养温度分别为34℃和37℃,培养时间为21d,在培养过程中,检测培养基中的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以判断脑片的活性,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骨架蛋白tau的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1)温度对海马脑片的细胞活性影响:34℃较37℃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细胞活性,而在同一培养温度时,不同年龄鼠的脑片的细胞活性变化趋势一致;(2)温度对海马脑片的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成年鼠(4周和8周)的海马脑片tau蛋白在34℃时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表达,而在37℃时tau的表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且随鼠龄的增加,这种影响越明显.温度对1周和2周龄乳鼠的海马脑片tau蛋白的表达无影响.结论为:34℃培养条件下,4周和8周龄大鼠制备的海马器官型脑片能更长时间维持脑片的活性和tau蛋白的稳定表达,从而可望成为研究与tau蛋白相关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65.
B型肉毒毒素重链C端基因的表达与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状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7种血清型(A~G),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细菌蛋白质。人类肉毒中毒主要是由A、B和E型引起。本研究克隆了B型肉毒毒素重链C端片段(Hc),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诱导表达,并用Ni离子亲和柱进行了纯化。Hc蛋白免疫后的BALB/c小鼠可以抵抗6×103LD50B型肉毒毒素攻击。  相似文献   
6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SD大鼠的肝脏基因组DNA,PCR扩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启动子并克隆至pUC118载体。从含IGFBP-1启动子的质粒中酶切分离出IGFBP-1启动子并测序。PCR扩增出420bp的目的DNA片段,与文献报道的IGFBP-1启动子DNA大小一致。经正、反两方向序列分析显示,克隆的基因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中的IGFBP-1启动子基因序列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克隆成功了IGFBP-1启动子基因,为构建具双向调节的胰岛素分泌调控基因质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人孕酮受体B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人孕酮受体B(hPRB)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机制。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以hPRB不同结构域为诱饵,筛选人乳腺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运用X—α—Gal等实验提供的信息,筛除假阳性克隆。最终以AF1-DBD结构域作为诱饵最终筛出了1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个克隆所编码的蛋白为PIAS3(活化的STAT3的蛋白抑制剂)。结果表明,孕激素受体可以和PIAS3发生相互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参与乳腺癌的生长调控。  相似文献   
68.
21三体综合征及其产前筛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介绍了目前21三体综合征产前筛查所采取的孕母血清标记物结合B型超声波筛查的方法,比较了不同组合的检出率等指标,并指出产前筛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9.
匍匐茎草本植物形态可塑性、整合作用与觅食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综述了匍匐茎型克隆植物在形态可塑性、整合作用及觅食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资源斑块性分布是生境异质性的特征之一,适应于异质性生境,匍匐茎植物对环境资源表现了一系列可塑性反应。本文着重从匍匐茎植物对光、水、肥的可塑性反应及其整合作用以及觅食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0.
用于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及其效果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针对太湖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严重的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工程学解决方法——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它主要由工程部分和植物部分组成,能减缓水速,促进流水携带颗粒物质的沉淀,有利于构建植物对沟壁、水体和沟底中逸出养分的立体式吸收和拦截,从而实现对农田排出养分的控制。试验区沟渠植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且景观效果良好。沟渠系统对农田径流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48.36%和40.53%。此外,该生态工程的另一个显著优点就是不另外占用土地,符合平原水网地区农田沟渠的实际,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