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云南拥有独特的食花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食花资源与传统知识。棠梨花是云南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食用花资源之一,是民间对可食用蔷薇科梨属(Pyrus)植物花的统称,其具体涉及的物种以及民间利用知识与现状尚待研究阐明。该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选择云南省普洱市的思茅区和墨江县,在棠梨花采集旺季,开展了民族植物学调查,包括标本采集与鉴定、集市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1)该地区食用棠梨花来自三种野生梨属植物,即川梨(P. pashia)、杜梨(P. betulifolia)和无毛川梨(P. pashia var. kumaoni),其中川梨利用频率最高。(2)棠梨花在集市上早春野生蔬菜中比重高,在当地和外地同时显示了很大的市场潜力。(3)当地民族在棠梨花的采后处理与加工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4)食用理由主要包括清热、应季和无污染。该研究阐明了可食用棠梨花的物种、相关传统知识与利用现状,为棠梨花的资源价值与影响力评估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探讨食花的文化因素与生理学意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在云南松茸产区楚雄州、保山市、迪庆州各设置一个固定样方监测点,观察和监测松茸出菇情况,并在样方内设置自动气象观测仪监测和记录气象因子及其变化。通过监测数据发现三个监测点的出菇开始时间和出菇高峰存在差异。其中迪庆州叶日监测点的出菇时间早且相对集中,呈现1个集中爆发式的出菇高峰 而保山市海棠和楚雄州芹菜塘两个监测点的情况基本一致,即出菇时间相对较晚但周期长,有3个出菇小高峰。松茸子实体的菌盖、菌柄和高度与生长天数各自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函数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三个研究点的气象因子差异,及其对出菇和子实体生长的影响发现:三点间出菇前和出菇日的温度基本一致,高温缩短子实体的存活时间,土壤温度可能是影响出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3.
同一个植株上不同位置花的特征和繁殖成功通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源于不同位置花间的资源竞争还是植株本身发育过程中的结构效应仍需进一步阐明。作者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常见的一年生自交植物——喉毛花(Comastoma pulmonarium)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植株的资源状态比较植株上不同位置花的特征和繁殖成功,探讨花序内资源竞争和结构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其它位置的花相比,位于植株顶端的首先开放的花具有较大花高度和花直径,并产生了更多的花粉和胚珠 但蕾期去除顶花后,其它位置的花高度和花直径与对照植株上同位置的花相比并没有显著变化,表明喉毛花不同位置的花特征变异是由植株发育过程中的结构效应引起,改变植株的资源状态不会改变喉毛花的花特征。喉毛花顶果的种子数量、重量和萌发率均高于其它位置果实的种子 但去除顶花后,其它位置果实的种子数量与对照植株相同位置的果实相比,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喉毛花顶果以外其它不同位置果实的种子发育期间存在资源限制 改变植株的资源状态后,植株的可用资源会在不同位置的果实间重新分配,这对后期发育的果实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喉毛花植株上不同位置间的花特征和繁殖成功差异分别由结构效应和资源竞争引起,与其它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其原因可能与喉毛花一年生的生活史特征和资源有限的高原环境有关,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34.
从橙黄网孢盘菌(Aleuria aurantia)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1R,7S)-15-hydroxy-1.epi-β-bisabolol,命名为alemiol(1).没药烷型倍半萜在盘菌科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5.
植物DNA条形码与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平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条形码基于较短的DNA序列实现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 不仅加快了全球生物物种的鉴定和分类步伐, 也为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方法。植物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不断完善, 将使植物多样性信息的快速获取成为可能; 将不同类型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利用, 构建植物DNA条形码数据共享平台, 是满足公众对物种准确鉴定和快速认知的重要支撑。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植物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的研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问题, 围绕“大数据”时代背景, 对如何管理和使用好海量的植物信息, 如何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提出了一些设想: (1)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应尽可能翔实、丰富、准确和多关联; (2)数据标准应统一规范; (3)查询入口方便、迅速、多样, 易于管理, 便于实现更大程度的数据共享和全球化的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36.
头花马先蒿和管花马先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头花马先蒿全草中发现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松脂素(1)、金合欢素(2)、木犀草素(3)、7.去氧栀子新苷(4)、yuheinoside(5)、euphroside(6)、mussaenosidic acid(7)、莫桑苷(8)、桃叶珊瑚苷(9)、角胡麻苷(10)、异角胡麻苷(11)、贞桐苷A(12)和开德苷元(13)。从管花马先蒿全草中发现4个化合物,经鉴定为:(+).dehydrovomifoliol(14)、催吐萝芙木醇(15)、ω-hydroxypropioguaiacone(16)和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1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种中发现。  相似文献   
37.
土壤微生物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恢复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以及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原因,本研究以云南省昆阳磷矿为研究对象,运用PCR-DGGE技术和理化指标测定分析了三种植被恢复模式(芒草丛、旱冬瓜藏柏麻栎混交林、藏柏旱冬瓜混交林)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有助于改善土壤养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均存在差异。(2)土壤细菌多样性与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土壤理化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3)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与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及植被恢复模式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磷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均具有差异,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植被恢复模式不同,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土壤碱解氮含量不同,其次为植被恢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38.
通过水分控制实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ex A.Murray)Rchb.f.)光合作用、叶片解剖结构、生物量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分处理不仅使白及的最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反应中心Ⅱ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等参数降低;也使叶肉层变薄、上表皮增厚、生物量和多糖含量下降。气孔导度降低是白及在低水分条件下光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低水分条件可引起白及光合碳同化能力下降,导致生物量和多糖积累减少,进而影响白及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9.
通过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生物标记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高山栎林和高山松林内的松茸菌塘和非菌塘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菌塘内的优势菌群主要包括真菌(18:2ω6,9c、18:1ω9c、18:3 w6c(6,9,12))、革兰氏阴性菌(19:0 cyclo w8c)、革兰氏阳性菌(15:0 iso)和未被鉴定的PLFAs(16:0、17:1 anteiso B、18:1 w6c、16:1 w6c和18:0);2)从群落组成上看,菌塘内的真菌百分含量、真菌/细菌生物量比(F/B)显著高于非菌塘,而革兰氏阴性菌(GNB)和革兰氏阳性菌(GPB)的百分含量,以及总PLFAs均匀度(J)均低于非菌塘;3)从群落结构上看,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菌塘和非菌塘间、以及不同林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菌塘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林型;4)无论是在群落组成还是群落结构上,林型均不与菌塘存在交互作用,即松茸菌塘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不随宿主森林类型而发生改变;5)土壤化学性质与林型密切相关,但与菌塘关系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菌塘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与非菌塘有所不同,且在两种林型中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40.
综合运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勐腊毛麝香(Adenosma buchneroides Bonati)的全株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纯化。从该植物的甲醇及甲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乙酰地黄苷C(1)、1,3,5-三甲氧基苯(2)、对羟基苯甲酸甲酯(3)、对羟基苯甲醛(4)、对甲氧基苄醇(5)、松柏醛(6)、芥子醛(7)、吲哚-3-甲醛(8)、吲哚-3-甲酸(9)、丁香酚-β-D-葡萄糖苷(10)、丁香树脂醇-4-O-β-D-葡萄糖苷(11)、香芹酚-β-D-葡萄糖苷(12)、menthiafolic acid(13)、(8R)-evofolin B(14)、芹菜素(15)、4,4'-二羟基二苄基醚(1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且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毛麝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