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铃铛子和赛莨菪(茄科)的传粉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交配系统试验和传粉昆虫观察,以铃铛子(Anisodus luridus)和赛莨菪(A.camiolicoide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山莨菪属内自交亲和系统的进化与传粉昆虫的转变。结果表明,铃铛子和赛莨菪均属于自交完全亲和的类群,但两个种的自动自交能力均不强,而且都存在传粉限制。北方黄胡蜂(Vespula rtfarufa)和石长黄胡蜂(Dolichovespula saxonica)分别是铃铛子和赛莨菪的主要传粉昆虫,自然状态下两种昆虫的传粉效率均比较高,但两种昆虫访问两种植物时传递花粉的方式不同,其中北方黄胡蜂主要促进了铃铛子的花间传粉,而石长黄胡蜂访花引起赛莨菪同一朵花内的传粉。通过与该属的另一种植物山莨菪(A.tanguticus)的传粉机制比较,发现在山莨菪属的物种分化过程中,由自交不亲和转变为自交完全亲和,传粉昆虫也发生了转变,证明了自交亲和系统存在于起源较晚的类群中。高山环境中频繁且不可预测的降雨可能降低了传粉昆虫的活动能力,进而导致铃铛子和赛莨菪均存在传粉限制。  相似文献   
2.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三种同域分布的喉毛花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三个种的植株性状和繁殖分配,探讨繁殖分配的种间差异及其与植株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个种的植株高度、顶花大小和单株花数目、繁殖分配均存在种间差异,这可能与其各自的交配系统和具体的生境以及相应的生活史对策有关;(2)在三种喉毛花中,投入到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绝对资源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未检测到植株生长和繁殖间的权衡关系;(3)三个种的个体大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繁殖分配均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个体越大,繁殖投入越高,而繁殖分配越低,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繁殖分配与个体大小之间存在异速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倒挂金钩茎枝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9个酚类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鉴定为:表儿茶素(1)、儿茶素(2)、金鸡纳素Ia(3)、金鸡纳素Ib(4)、金鸡纳素Ⅱa(5)、金鸡纳素Ⅱb(6)、原花青素B2(7)、原花青素B5(8)、原花青素C1(9)、hedyotol D(10)、落叶松树脂醇(11)、(+)-松脂素(12)、9-O-(Z)-阿魏酰落叶松脂(13)、9-O-(E)-阿魏酰落叶松脂(14)、(+)-lyoniresinol 9'-O-glucoside(15)、pomegralignan(16)、东莨菪内酯(17)、臭矢菜素B(18)和hymexelsin(19)。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4、16、19首次从钩藤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mi-1和EZH2基因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年-2011年皮肤毛细血管瘤存档蜡块4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Bmi-1和EZH2基因表达水平,采用HPIAS-1000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Bmi-l和EZH2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用SPSSll.5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1)Bmi-1的表达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密集分布的棕黄色颗粒,Bmi-1呈高表达,正常皮肤组及退化组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Bmi-1呈低表达。增生期组Bmi-1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ZH2的表达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密集分布的棕黄色颗粒,EZH2呈高表达,正常皮肤组及退化组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EZH2呈低表达。增生期组EZH2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o.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1和EZH2基因在血管瘤增生期均呈高表达,表明Bmi-1和EZH2基因均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CD14~+的单核细胞,并通过IL-4、GM-CSF、LPS、IFN-γ等重组细胞因子在体外将其诱导为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利用10 ng/mL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处理mDCs 4 h,双向电泳联合MALDI-TOF/TOF MS技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共筛选出35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1个上调,14个下调,它们的功能主要涉及糖代谢、HIF信号转导通路、细胞骨架和免疫功能等。因此,IL-10可能通过调控mDCs的代谢过程以及细胞骨架或运动能力等相关蛋白来影响其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IL-10对mDCs的影响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7.
同一个植株上不同位置花的特征和繁殖成功通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源于不同位置花间的资源竞争还是植株本身发育过程中的结构效应仍需进一步阐明。作者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常见的一年生自交植物——喉毛花(Comastoma pulmonarium)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植株的资源状态比较植株上不同位置花的特征和繁殖成功,探讨花序内资源竞争和结构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其它位置的花相比,位于植株顶端的首先开放的花具有较大花高度和花直径,并产生了更多的花粉和胚珠 但蕾期去除顶花后,其它位置的花高度和花直径与对照植株上同位置的花相比并没有显著变化,表明喉毛花不同位置的花特征变异是由植株发育过程中的结构效应引起,改变植株的资源状态不会改变喉毛花的花特征。喉毛花顶果的种子数量、重量和萌发率均高于其它位置果实的种子 但去除顶花后,其它位置果实的种子数量与对照植株相同位置的果实相比,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喉毛花顶果以外其它不同位置果实的种子发育期间存在资源限制 改变植株的资源状态后,植株的可用资源会在不同位置的果实间重新分配,这对后期发育的果实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喉毛花植株上不同位置间的花特征和繁殖成功差异分别由结构效应和资源竞争引起,与其它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其原因可能与喉毛花一年生的生活史特征和资源有限的高原环境有关,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8.
岩白菜(虎耳草科)不同海拔居群的繁殖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资源分配策略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用于繁殖的相对资源比例(即繁殖分配)与植株的生活史特征、个体大小及植株的生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藏东南色季拉山一个阴坡上海拔4200m~4640m范围内6个不同居群的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的繁殖分配特征,结果发现:(1)繁殖器官生物量、营养器官生物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花数目、花序轴长度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而叶数目随海拔变化不大,繁殖分配值则先降低后升高,转折点在林线过渡带(海拔4400m)处;(2)各居群(海拔4300m居群除外)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而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分配则负相关,但各居群的显著性不同;(3)各居群繁殖器官生物量与植株个体大小(营养器官生物量)呈不同程度的异速增长,而繁殖分配则与植株个体大小负相关;(4)各居群植株都存在一个繁殖所需的个体大小阈值,而且这一阈值在林线以下区域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在林线以上区域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并不是影响岩白菜繁殖分配策略的唯一生态因子,不同居群的生境状况和植株个体大小都与其资源分配策略密切相关,高山地区林线的存在对植物资源的权衡方式会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交配系统试验和传粉昆虫观察, 以铃铛子( Anisodus luridus) 和赛莨菪( A. carniolicoides)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山莨菪属内自交亲和系统的进化与传粉昆虫的转变。结果表明, 铃铛子和赛莨菪均属于自交完全亲和的类群, 但两个种的自动自交能力均不强, 而且都存在传粉限制。北方黄胡蜂( Vespula rufarufa) 和石长黄胡蜂( Dolichovespula saxonica) 分别是铃铛子和赛莨菪的主要传粉昆虫, 自然状态下两种昆虫的传粉效率均比较高, 但两种昆虫访问两种植物时传递花粉的方式不同, 其中北方黄胡蜂主要促进了铃铛子的花间传粉, 而石长黄胡蜂访花引起赛莨菪同一朵花内的传粉。通过与该属的另一种植物山莨菪(A. tanguticus) 的传粉机制比较, 发现在山莨菪属的物种分化过程中, 由自交不亲和转变为自交完全亲和, 传粉昆虫也发生了转变, 证明了自交亲和系统存在于起源较晚的类群中。高山环境中频繁且不可预测的降雨可能降低了传粉昆虫的活动能力, 进而导致铃铛子和赛莨菪均存在传粉限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能够稳定高表达四跨膜蛋白CD151及其突变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为研究CD151在内皮细胞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成功构建重组质粒rAAV-CD151,rAAV-CD151-AAA突变体及rAAV-CD151-ARSA突变体,并用rAAV-GFP作对照,应用脂质体介导质粒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质粒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至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通过G418进行筛选,建立稳定高表达CD151蛋白的内皮细胞系。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对构建好的稳定转染细胞系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rAAV-CD151,rAAV-CD151-AAA突变体,rAAV-CD151-ARSA突变体及rAAV-GFP重组质粒成功整合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能够稳定的表达相应的目的蛋白。结论通过本实验能够获得稳定高表达野生型CD151及突变体CD151的内皮细胞系,为研究CD151在调节内皮细胞各种病理生理改变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