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生物标记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高山栎林和高山松林内的松茸菌塘和非菌塘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菌塘内的优势菌群主要包括真菌(18:2ω6,9c、18:1ω9c、18:3 w6c(6,9,12))、革兰氏阴性菌(19:0 cyclo w8c)、革兰氏阳性菌(15:0 iso)和未被鉴定的PLFAs(16:0、17:1 anteiso B、18:1 w6c、16:1 w6c和18:0);2)从群落组成上看,菌塘内的真菌百分含量、真菌/细菌生物量比(F/B)显著高于非菌塘,而革兰氏阴性菌(GNB)和革兰氏阳性菌(GPB)的百分含量,以及总PLFAs均匀度(J)均低于非菌塘;3)从群落结构上看,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菌塘和非菌塘间、以及不同林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菌塘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林型;4)无论是在群落组成还是群落结构上,林型均不与菌塘存在交互作用,即松茸菌塘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不随宿主森林类型而发生改变;5)土壤化学性质与林型密切相关,但与菌塘关系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菌塘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与非菌塘有所不同,且在两种林型中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52.
通过水分控制实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ex A.Murray)Rchb.f.)光合作用、叶片解剖结构、生物量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分处理不仅使白及的最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反应中心Ⅱ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等参数降低;也使叶肉层变薄、上表皮增厚、生物量和多糖含量下降。气孔导度降低是白及在低水分条件下光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低水分条件可引起白及光合碳同化能力下降,导致生物量和多糖积累减少,进而影响白及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3.
土壤微生物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恢复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以及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原因,本研究以云南省昆阳磷矿为研究对象,运用PCR-DGGE技术和理化指标测定分析了三种植被恢复模式(芒草丛、旱冬瓜藏柏麻栎混交林、藏柏旱冬瓜混交林)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有助于改善土壤养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均存在差异。(2)土壤细菌多样性与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土壤理化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3)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与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及植被恢复模式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磷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均具有差异,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植被恢复模式不同,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土壤碱解氮含量不同,其次为植被恢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54.
百合族具有非常一致的二型性核型,由4条长染色体以及20条短染色体组成。目前有两个假说解释其二型性核型的来源,着丝粒横裂和多倍化。但是,具体是哪一种机制起主要作用仍然不清楚。根据文献以及自己的实验结果,我们整理并重新分析了百合亚科和美德兰亚科所有属的核型资料。比较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单条染色体的特征、染色体臂数、核型不对称性以及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诸方面的证据都支持着丝粒横列是百合族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但不能排除其它的机制也在起着作用,如臂间倒位和易位。臂间倒位和易位可能在郁金香族的核型进化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另外,本研究还报道了三个种的核型,粗茎贝母 (Fritillaria crassicaulis)、准格尔郁金香 (Tulipa suaveolens) 和尖果洼瓣花 (Gagea oxycarpa)。  相似文献   
55.
植物染料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限制,目标色相不丰富、色牢度不理想、植物染料本身的鉴别和成品的鉴别等问题。为了丰富染料植物资源的来源和提高染料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该研究对西双版纳傣族利用的染料植物及其染色工艺涉及的相关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西双版纳14个村寨的56个关键信息人进行访谈,收集信息包括使用着色植物、媒染植物和助染植物的种类、傣名、利用部位和资源来历,以及预处理和染色过程工艺条件与技术步骤;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4种色相的10个染色工艺过程进行了记录,采集了凭证标本和图像资料;对调查信息进行了整理编目。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使用11种着色植物和17种助染植物;目标色相有红、黄、蓝和绿。分析了傣族染料植物资源的发掘潜力、傣族利用植物染色对于染料植物利用的应用启发。该研究详细深入地记录了西双版纳傣族使用的染料植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组合和染色的过程。该研究结果对民族民间染料植物与染色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染料植物资源筛选及其染色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6.
金黄喇叭菌中一个新的炔酸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担子菌金黄喇叭菌(CratereUus aureus)子实体中分离到3个炔酸类化合物,其中-个为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学方法和量子化学计算鉴定为(8E,10R,14Z)-10-羟基-8,14-十八碳二烯-12-炔酸(1).  相似文献   
57.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蜡梅枝叶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将其鉴定为(+)-Calycan-thine(1)、(-)-Folicanthine(2)、(-)-Chimonanthine(3)、异秦皮啶(4)、3,3’-双异秦皮啶(5)、Euoniside(6)、山奈酚-3-O-芸香糖苷(7)、3,4-二羟基苯乙腈(8)、Di-O-methylcrenatin(9)和Acanthoside B(10)。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法测试了化合物1~5与8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IC50=58.9±10.2μM;TI=19.3)、3(IC50=68.9±3.1μM;TI=17.9)与8(IC50=80.5±16.9μM;TI>19.9)显示出了弱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8.
叶片性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叶片性状的变异受环境及遗传特性的影响,但是很多研究未能很好区分出它们的相对影响。本研究通过将同一烟草品种种植于不同地点来认识环境对烟草叶片性状的影响;将不同的烟草品种种植于同一环境来了解遗传差异对烟草叶片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叶脉密度和叶片厚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气孔密度和长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小。气孔密度和叶片厚度受遗传的影响较大,叶脉密度和气孔长度受遗传的影响较小。在生长温度高的地方,烟草叶脉密度越大。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松属的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云南松(P. yunnanensis)和高山松(P. densata)是组成中国西南不同海拔针叶森林的主要树种,然而这三个树种在发育速度尤其是高生长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了弄清引起这些变异的生理和形态学原因,本文将三种松树种植于同一环境下,对其光合作用、生物量分配、生长速率和叶片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与来源于高海拔的树种相比,低海拔的树种有更高的株高、以及更大的干物质重量、相对生长速率、叶质比、茎质比和比叶面积,但叶片氮含量、碳含量和根质比较低。高海拔树种的光合速率并不明显低于低海拔树种。相对生长速率和树高均与叶质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根质比负相关,但与最大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生物量的分配式样和长期的形态特性能够更好地预测不同海拔松树的生长表现。  相似文献   
60.
牛心朴子须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采自宁夏的萝摩科鹅绒藤属植物牛心朴子 (CynanchumkomaroviiAl.Iljinski.)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十个非C2 1 甾体类化合物 :β D 呋喃果糖基 (2→ 1) α D [6 O 芥子酰基 ] 吡喃葡萄糖甙 (1) ,β D (3 O 芥子酰基 ) 呋喃果糖基 (2→ 1) α D [6 O 芥子酰基 ] 吡喃葡萄糖甙 (2 ) ,[6 O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1→ 6 )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1,2 双氧 (4 羟基 3,5 二甲氧基肉桂酰 ) (3) ,7 脱甲氧基娃儿藤碱 (4) ,9 羟基 芳樟醇 3 O β D 吡喃木糖基 (1→ 6 ) β D 吡喃葡萄糖甙 (5 ) ,(2E ,6R) 2 ,6 二甲基 2 ,7 辛二烯 1,6 二醇 (6 ) ,[(+) 丁香素 ](7) ,4′ O demethylepiyangambin(8) ,4′ 羟基 2′ 甲氧基苯乙酮 (9) ,(2S ,3S ,4R ,12E) N [2′ (R) 羟基二十二碳烷基 ] 1,3,4 三羟基 2 酰胺 二十碳烷基 12 烯 (10 )。除化合物 4和 9外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