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选择不同来源的12株球孢白僵菌,分别测定菌丝体2种溶剂提取物在不同抗氧化模型中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二苯基苦味酰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均有清除作用,但是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不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OH的清除作用最为显著,活性较高,最高清除率达到71.54%。甲醇提取物活性均较低,30 min时甲醇提取物对DPPH和.OH清除率最高分别为36%和38.96%,12株白僵菌间的清除自由基活性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1 人类味觉 一般认为人类味觉可分为甜、咸、苦和酸4种,它们在舌上的分布如下:甜味分在舌尖两侧;咸味分布在舌体两侧;苦味分布舌根中央;酸味分布在舌根两侧.  相似文献   
13.
苦味的药丸     
文献 D.A. Deshpande et al., "Bitter taste receptors on airway smooth muscle bronchodilate by localized calcium signaling and reverse obstruction," Nat Med, 16:1299-304, 2010. Free F1000 Evaluation 发现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Stephen Liggett和同事们着力于鉴定可以导致哮喘的,与支气管气道肌肉收缩有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他们在呼吸道平滑肌(ASM)细胞中发现了苦味受体,这以前只在舌头上发现,并证明了它们的激活可以导致支气管的松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全缘孔菌属及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的多孔菌科全缘孔菌属一新种,即苦味全缘孔菌。作者在文中还对全缘孔菌属及其模式种的建立,命名和属的概念进行了讨论。模式标本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HBNNU)。  相似文献   
15.
通过1年的栽培试验,了解了不同时期苦味叶下珠的栽培技术及产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硅胶和反相C18柱层析方法,首次从瓦宁木层孔菌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运用NMR波谱法分析和鉴定为樱花亭、7-甲氧基二氢莰非素、二氢莰非素、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hispolon。并通过建立体外二苯基苦味酰基苯肼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以及羟自由基(·OH)发生体系,研究了5个化合物对·DPPH、·OH和·O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当浓度达到100μg/mL时,化合物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和hispolon对·DPPH清除率分别为92%和93%,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90%和95%,而对·O2?的清除率分别为70%和77%,略低于清除·DPPH和·OH的能力;二氢莰非素对·O2?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9%,强于清除·OH和·DPPH的能力;而樱花亭和7-甲氧基二氢莰非素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均低于30%。2个多酚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均强于3个黄酮类化合物。5个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均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冯平  罗瑞健 《遗传》2018,40(2):126-134
在鲜味、甜味、苦味、咸味和酸味5种味觉形式中,苦味能避免动物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在动物的生存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苦味味觉的产生依赖于苦味物质与苦味受体的相互作用。苦味受体由苦味受体基因Tas2rs编码,此类基因在不同物种中数量变化较大以适应不同的需求。目前的研究在灵长类中鉴别出了若干苦味受体的配体,并发现有的苦味受体基因所经受的选择压在类群之间、基因之间甚至同一基因不同功能区之间都存在着变化。本文从苦味受体作用的多样性特点,受体与配体的对应关系、受体基因进化模式与食性之间的关系、苦味受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方面对灵长类苦味受体基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苦味受体基因在灵长类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宁夏野生枸杞(Lycium barbarum L.)苦味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学分类、常规杂交、PCR-SSR分子标记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MS(HRMS)]等方法,围绕宁夏野生苦味枸杞的苦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苦味枸杞花丝、花柱的长度、种子大小和颜色等方面与其他中国枸杞种质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其花蕾中的雄蕊花丝、雌蕊花柱呈弓曲状,多数情况下其浆果簇状着生。PCR-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宁夏野生苦味枸杞DNA扩增出了栽培枸杞品种宁杞1、2、3、4、5、7号等所没有的条带;在111~147 bp之间,扩增出了略高于中国枸杞其他种质资源的条带,其分子量高于中国枸杞其他种质资源相应的DNA的分子量,遗传差异明显。以宁杞7号作母本与宁夏野生苦味枸杞杂交,所得到的F_1成熟浆果出现苦味、甜味分离个数比例接近1∶1。宁杞7号作母本与野生半苦味枸杞杂交的F_1浆果苦、甜味的分离个数比例为1∶4。其反交F_1浆果均为苦味。野生苦味枸杞苦味基因可能是杂合的。苦味性状可能受多个显性加性基因控制,并与细胞核、质遗传物质互作有关。而甜味性状可能受隐性基因控制。初步判定,苦味物质是具有二氢槲皮素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7种广西产甜茶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铁离子还原测定(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法、亚铁离子螯合(ferrous ion-chelating,FIC)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等4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首次比较了3种茶科属茶叶和7种广西产甜茶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同时用Folin-Ciocalteus法测定了其总多酚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多穗柯甜茶和藤茶的总多酚含量高于其他供试品。藤茶具有很好的清除DPPH·的能力,高于绿茶及阳性对照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甜叶菊茶和悬钩甜茶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均高于绿茶。其中,黄杞和牛白藤两种植物的抗氧化活性为首次报道。由此可见,广西产甜茶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治疗和防治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研究对象。对广西产甜茶的研究对于了解和抢救某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别样茶的抗氧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相似文献   
20.
α-味导素(α-gustducin)是一种转导素(transducin)样味觉特异性G蛋白,它在多种脊椎动物的味细胞中都有表达,为脊椎动物味觉感受所必需。在哺乳动物的II型味细胞中,约有30% ̄40%表达α-味导素,并且在其微绒毛处的表达水平最高。行为学、电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显示,α-味导素是苦味转导的重要调控因子,它在苦味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