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以中国科学院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连续两年的试验平台为依托,以潮棕壤为供试土壤,开展了稳定性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N2O和CH4排放的影响研究,设置对照(CK)、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I)、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尿素(S+U)、秸秆还田+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S+U+I)6个处理.结果表明: 与CK相比,尿素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N2O和CH4累积排放及全球增温潜势.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与尿素配施可显著减缓N2O的累积排放.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N2O和CH4累积排放、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S+U+I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U+I处理产量略低于S+U+I,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小.秸秆单独还田处理作物产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东北潮棕壤发育的水田中,S+U+I和U+I是相对较优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谷糠结合态多酚(bound phenol of inner shell,BPIS)发挥抗乳腺癌细胞活性的作用机制。首先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BPIS对乳腺癌细胞以及正常乳腺细胞活性的影响;然后综合运用SEA、SIB以及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BPIS和乳腺癌的相关靶点,并分析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的互作网络以及通路。本研究筛选得到BPIS抗乳腺癌相关靶点39个,主要涉及糖脂代谢和细胞自噬等生物过程以及MAPK、PI3K/AKT、FoxO等多条信号通,表明BPIS抗乳腺癌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过程,而与细胞死亡相关的细胞自噬很可能在BPIS抑制乳腺癌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胸腺素基因具有THY1、THY2和THY3三个不同剪接体,其中THY3结构域最多。本研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分析了THY3在美洲大蠊不同性别、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诱导对美洲大蠊血淋巴和脂肪体中THY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HY3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虫期,雌虫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虫,脂肪体表达量显著高于血淋巴、头部、肌肉、体壁组织。雌性成虫体腔注射大肠杆菌3 h后血淋巴中THY3表达量显著增高,而在脂肪体中12 h后才检测到THY3表达明显上调,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美洲大蠊胸腺素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回顾1999年11月6日,在原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态学的开创者康白教授的关心和推动下,在知名儿科专家段恕诚教授亲自筹备组织联络,和刘作义、黄志华、梁淡梅、许春娣等教授的参与协助下,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在西安临潼正式成立(图)。康白教授、周殿元教授、杨景云教授、潘令嘉教授、袁杰利教授等全国微生态学专家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进行了学术讲座。光阴荏苒,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已经历了20年的历程,期间得到了历任主任委员康白教授、熊德鑫教授、李兰娟院士、副主任委员袁杰利教授,微生态学专家肖晓蓉教授、张德纯教授、胡宏教授及儿科专家董永绥教授、杨锡强教授、杨永弘教授、申昆玲教授等的大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3种进化类型大豆叶片的某些生理特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表现为随品种的进化而增加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在生育期中呈上升变化,SOD活性则随着生育进程逐渐下降。栽培大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以上部叶片最高,半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类似,半野生大豆的变化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造血是一个高度协调、精密调控的过程。在正常造血分化过程中, lncRNA不仅调控造血干/祖细胞自我更新、分化、凋亡等过程,还决定造血谱系分化命运。关于lncRNA在人的不同造血谱系分化中的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但其在红系分化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的研究很少,仍处于建立差异基因表达谱的阶段。现有的研究表明, lncRNA-UCA 1(urothelial cancer associated 1)作为原癌基因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产生化疗耐药性等密切相关。该研究发现,在体外诱导脐带血来源的CD34+干/祖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敲降UCA 1的表达抑制了红细胞的增殖及活力,对RNA-seq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降低UCA 1的表达会影响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植物内生菌存在于植物的各个器官,种类繁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玉米是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通过研究玉米与其内生细菌的关系,对增产玉米以及生物防治有积极意义。本文归纳了玉米内生细菌资源的分离与收集,包括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新种的鉴定;介绍了玉米内生细菌与宿主的相关性;总结了玉米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包括抑菌性、耐受性、固氮作用和促生作用,以及内生细菌对玉米作用机制;并对玉米内生细菌研究趋势进行了前景展望,旨在为玉米内生细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背景】城市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有机废水,含氮量高,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的】筛选可以耐受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并高效去除污水中氮素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为解决垃圾渗滤液的氮素污染提供功能菌株。【方法】从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分离能耐受高氨氮浓度的菌株,通过测定各菌株的脱氮能力,筛选到一株脱氮能力最强的菌株,命名为U1,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特性确定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进一步研究了菌株U1在不同初始氨氮浓度、碳源、转速、初始pH、碳氮比等单因素变量下的脱氮能力,并结合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菌株U1的最佳脱氮条件。【结果】分离出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并命名为U1。该菌株的最优脱氮条件为:初始氨氮浓度为1 000 mg/L,红糖和柠檬酸三钠的混合碳源,pH 6.0,C/N为10,转速为130 r/min,菌株U1的最大总氮去除率为64.37%,最大氨氮去除率为76.73%。对于总氮和氨氮含量分别是2 345 mg/L和1 473.8 mg/L的垃圾渗滤液,菌株U1最大总氮去除率为27.86%...  相似文献   
19.
探究从油樟(Cinnamomum longipaniculatum)叶中提取出的不同极性黄酮样品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志贺杆菌(Shigel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五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以五种病原菌为指示菌,将不同的黄酮样品滴加在滤纸片上,观察抑菌圈的大小。结果显示,样品Fr1、Fr2、Fr3、Fr4和Fr7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样品Fr2、Fr3、Fr4、Fr5、Fr7和Fr8对志贺杆菌有抑菌作用;样品Fr4和Fr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样品过孔和Fr4对黄曲霉菌有抑菌作用;样品过孔对稻瘟病菌有抑菌作用。故不同极性的黄酮样品有良好的抑菌性。  相似文献   
20.
许多临床试验表明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会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肠道通透性,使细菌来源的内毒素大量释放出来,引起血液内毒素增加,并在肝脏中累积,超出肝脏的清除能力,导致肝损伤。本文主要综述益生菌通过调整正常菌群这一机制来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而深入了解酒精引起肠道菌群变化(酒精的摄入会导致肠道中拟杆菌、厚壁菌数量减少,革兰氏阴性变形菌、革兰氏阳性放线菌数量增加,同时肠道内细菌来源的内毒素水平增加)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益生菌如何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改善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