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冬季流感样病例病毒病原谱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法,对2016年11月-2017年2月采集的265份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样本,检测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博卡病毒、人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的核酸。结果本次检测中,任一病毒阳性率为36.60%,其中单一病毒感染占96.91%,混合感染占3.09%。单一病毒感染中,人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31.70%),其次为鼻病毒(2.26%)。2016年11月-2017年2月,不同月份病毒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0,P=0.619)。从年龄组成看,不同年龄组人群病毒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1,P=0.639),19~60岁组人群检出的病毒种类多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2016年11月-2017年2月,北京市通州区引起流感样病例的病毒并非只有流感病毒,也有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等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建议加强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监测。  相似文献   
42.
在海南文昌市调查了城市汉族315例(男为150例, 女为165例)和乡村汉族407例(男为216例, 女为191例)成人的73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25项体质指数, 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 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 对海南文昌汉族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1)文昌汉族有上眼睑皱褶, 蒙古褶欠发达,眼裂窄且多呈眼外角高, 鼻根高度中等, 直鼻梁, 鼻基部上翘, 鼻翼高度中等, 鼻孔最大径斜位, 鼻翼宽, 耳垂多为圆形、三角形, 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 红唇较厚, 发色黑, 肤色、眼色较深。2)文昌汉族男女性均为特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男性还为中面型, 女性还为狭面型。3)文昌汉族男女性均为长躯干型、中胸型、中肩型、中骨盆型, 男性还为中腿型, 女性还为亚短腿型。文昌汉族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4)文昌汉族头面部特征更接近于我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从体部指标来看。文昌汉族介于北亚类型族群与南亚类型族群之间, 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43.
大连学生体质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大连地区城乡学生生长发育状况及其规律,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调查测量了大连地区7—18岁3834(城市男630,城市女645,乡村男1285,乡村女1274)名汉族学生23项形态指标,并利用以往资料,研讨了大连学生主要形态指标的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趋势、性差和地区差别。结果表明:1生长发育特点:大连学生测量项目的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生长曲线呈上升趋势并且男女有交叉现象。2性差:大连学生各测量项目均有明显的性差,除女生青春期(10—12岁)外,在其他年龄组均为男生大于女生。3生长的长期变化:大连7—17岁男女学生26年来身高、体重、胸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每10年平均增长值分别为2.52cm和1.92cm、4.05kg和2.39kg、1.77cm和1.38cm。4城乡差:大连男女学生身高、体重、胸围仍存在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44.
利用离心法进行土壤颗粒分级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按照离心机Mandal RC5C的转子尺寸,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和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典型褐灰钙土、典型黑灰钙土)进行了分组,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的结果相吻合,表明这一分级方法的分析误差小、适用的土壤范围广,可用于土壤有机质、土壤中N、P、S等元素在不同粒径中分布等研究,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技术的使用条件,建议针对特定土壤应对能量输入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45.
种子大小及其命运对植被更新贡献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种子对后代的资源投入将会直接影响后代的适合度进而影响到植被群落的更新.一般较大种子物种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是具有较大优势的;但较小种子物种在逃避被动物采食和形成持久的土壤种子库成为植被更新的后备动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不同的选择压力下,不同大小种子在以后的生活史中具有不同的命运,对植被的更新也具有不同的贡献.本文主要从种子大小和种子的传播散布、种子萌发、种子存活以及种子土壤库等方面综述了国外关于种子大小及其以后命运对植被更新贡献的研究结果,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种子生态学研究需要结合群落特点以及微环境等,开展从种子生产到幼苗更新全过程的系统性研究,为植物物种多样性保育和退化植被恢复方面提出有科学依据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6.
转Bt基因作物种植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转Bt基因棉花和水稻的盆栽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与非转Bt基因原始对照相比,转Bt基因水稻短期种植30 d和转Bt基因棉花种植一个生长季后土壤中全碳和全氮以及碱解氮、速效磷、有效硫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转Bt基因作物的种植短期内对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循环和平衡的扰动是微小的.  相似文献   
47.
土壤水解酶类催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土壤水解酶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的酶类,参与了土壤中为数众多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转化密切相关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常用来阐明其催化过程的特性、酶的本质属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特征对探讨其来源、性质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调控多种营养元素参与的反应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土壤水解酶的种类及其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探讨了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土壤水解酶催化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8.
二氧化氯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海洋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 strain)为材料,研究了ClO2对不同起始藻密度的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结果表明,ClO2对球形棕囊藻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藻密度为2.35×10^9cells·L-1时,高于0.74×10-2mmol·L-1的ClO2对棕囊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于2.96×10-2mmol·L-1的ClO2对棕囊藻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藻密度与ClO2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关系.藻密度为2.35×10^9、1.18×10^9、4.70×10^8、1.18×10^8 cells·L-1时。其96h的有效杀藻浓度分别为2.96×10^-2、2.22×10^-2、1.48×10^-2和0.59×10^-2mmol·L^-1.藻密度越高。杀灭单位藻细胞所需ClO2的浓度越低.ClO2作为杀藻剂在赤潮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外源硒对大豆产量、植株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价态外源se对大豆产量、N、P含量及与N、P代谢密切联系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0.25和0.5μg·g^-1土的Se^4+和Se^6+后,大豆产量、含N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大豆含P量和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当Se^6+浓度为0.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N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6+浓度为0.2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P量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4+处理的大豆N、P含量和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0.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黑垆土开垦后,0~10 cm和10~20 cm土层>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下降了21.35%和38.82%;0.5 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 mm和5~2 mm大粒径团聚体的下降幅度最大;而0.5~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却增加了104.75%和23.13%.0~10 cm土层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5~2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最多,>5 mm粒级次之;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和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各处理0~1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MD)均大于10~20 cm土层;自然土壤的团聚体MMD显著高于同层次耕作土壤,长期施肥处理MMD大于无肥对照,有机物质培肥处理明显高于化肥处理.土壤团聚体MMD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