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分析黎族与植物资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探讨黎族人在适应环境、生产方式、传统民居、生活用具、民间工艺、民族医药、布料制作、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与当地植物资源的关系,分析了黎族人民对植物资源的认识、利用和保护方式。分析认为,黎族人一直居住在热带森林地区,植物资源在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利用植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黎族人的许多传统知识和经验对当今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内蒙地区九个民族的ABO血型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了9个民族ABO血型分布,特征有三种:汉族和回族为B>O>A;达斡尔族为B>A>O;其余民族(蒙、鄂温克、朝鲜、满族、俄罗斯、鄂伦春族)为O>B>A,基因频率r(O):鄂温克(0.7549)较高,达斡尔(0.5234)和回族(0.5171)较低。P(A):鄂温克(0.1138)偏低,朝鲜族(0.2277)和达斡尔族(0.2253)偏高。q(B):回族(0.2818)略高,鄂温(0.1313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15个民族红细胞PGM1亚型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浪萍  申滨 《遗传学报》1994,21(5):342-349
采用超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永地,对云南省汉族、彝族、白族、苦聪人、哈尼族、傣族、瑶族、基诺族、布郎族、瓦族、拉祜族、回、傈僳族、纳西族和普米族等15个民族红细胞PGM1亚型分布进行了调查。计算出上述15个民族的PGM1亚型分布的基因频率及DP值,经统计学检验表明:PGM1亚型的分布上述15个民族中存在着明显的民族间差异,但在北京、辽宁、西安、云南4个不同地区的汉族人群中PGM1型分布却无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甲状腺疾病的患病情况和临床类型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09 年1月至2011 年12 月收治的312 例被确诊为甲状腺疾病的患者,统计分析其临床资料如民族、年龄、性别、病程间的分布。结果: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8 种常见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瘤、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毒性甲亢、甲减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少数民族和汉族男性和女性间常见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少数民族男女性患者和汉族男女性间常见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与汉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以及居住地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几种常见甲状腺疾病发病情况与汉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胡荣 《人类学学报》2021,40(5):824-833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以前畲族就居住在粤、闽、赣三省的交界处,现今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但关于畲族的起源与迁移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在福建省福安市和福鼎市随机选取畲族年满18周岁的成人504人(其中男289人,女215人) 测量身高、体质量、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及小腿内侧皮褶等10 项体质指标,利用Heath-Carter 体型法分析福建东部畲族人群的体型,畲族男性平均体型(5.02-3.76-1.76)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女性平均体型(6.91-3.50-1.23)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将福建畲族三个因子值与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畲族体型与汉族群体更为接近,其中与闽南语族群汉族、闽东语族群汉族和广西汉族最为相近,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反而差异更大,提示在畲族的形成过程与汉族有着很大联系。本研究为畲族族源研究提供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人类学研究补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6.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以广西西部的1市1区10县为研究区域,对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常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有46科102种,其中菊科(Asteraceae)种类最多(13种),其次为苋科(Amaranth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蔷薇科(Ros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各6种).食用部位常为嫩枝叶、果实、全株、花、根和茎等,其中,食用部位为嫩枝叶的种类最多(48种),食用部位为根和茎的种类最少(8种),食用部位为果实、全株和花的种类分别有18、17和11种.食用方法有炒、煮汤、生食、凉拌、水煮、茶饮、上汤和配菜等,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炒和煮汤.采摘时间主要为春季和夏季,部分种类可全年采食.不同区域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主要依据方便、易得、适用、无污染等标准进行选择,且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较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民众拥有丰富的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具有食用植物种类丰富、食用部位多样、食用方法多样等特点,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对桂西壮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地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立海南黎族永生细胞库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冬娜  区彩莹  陈路 《遗传》1999,21(6):21-22
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加环胞霉素A 法,建立了含54 株海南黎族永生细胞库(男性56% ,女性44% ),有亲缘关系者占13% 。供血者身体健康,三代无与其他民族或支系通婚史。  相似文献   
18.
随机抽提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广东汉族人的血痕DNA,用PCR法扩增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基因3′端的VNTR,共检出19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分布在510~1200bp之间,等位基因频率为0.005—0.195,杂合度为88.80%,父权排除率为0.6395,其等位基因数目及频率分布均与英国白种人的有差异。家系分析表明扩增片段按孟德尔方式遗传。本实验证实了apoB基因3′端VNTR的高度多态性和高度杂合性。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1,10(4):278-287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辽代墓地出土的古代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9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中的大多数标本在种族特征上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人种范畴,少数标本中的个别特征则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东亚人种或北极(东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山嘴子辽代契丹族的体质特征分别与汉代鲜卑族和近代蒙古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甘肃东乡族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6,他引: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