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4篇
  免费   1342篇
  国内免费   2666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71篇
  2022年   385篇
  2021年   397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429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408篇
  2014年   474篇
  2013年   487篇
  2012年   587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583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金雀异黄素抑制IL-1α刺激破骨样细胞的组织蛋白酶K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纯化破骨样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金雀异黄素温育48h,观察IL-1α刺激后1h后组织蛋白酶K表达。结果发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L-1α明显刺激破骨样细胞表达组织蛋白酶K(P<0.01);而金雀异黄素抑制IL-1α刺激后组织蛋白酶K转录及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1);加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后,金雀异黄素作用被部分拮抗。金雀异黄素通过雌激素受体部分抑制IL-1α刺激破骨样细胞的组织蛋白酶K表达。  相似文献   
992.
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内重要的活化因子,而后者又是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键因素。观察了针对TSP1的小双链干扰RNA(siRNA-TSP1),抑制由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过度活化。将根据人TSP1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siRNA-TSP1转染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利用Western印迹、RT-PCR、流式细胞仪及ELISA等方法,检测了TSP1、TGF-β1及其信号蛋白Smad2与p-Smad2、纤维连接蛋白(FN)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质表达或蛋白质活性。结果显示,siRNA-TSP1能有效转染HK-2细胞,并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TSP1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其对TGF-β1的合成影响较小,但能明显抑制TGF-β1的活化。此外siRNA-TSP1可阻抑TGF-β1依赖的Smad2磷酸化,减少细胞外基质FN以及PAI-1的合成。研究结果提示,由于TSP1是TGF-β1重要的内源性活化因子,故针对TSP1的RNA干扰能在体外有效抑制TSP1表达并相应调抑了TGF-β1的活化。  相似文献   
993.
植物D型细胞周期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CycD)调控着细胞周期G1/S的转换,基本过程为CycD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积累,并与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CDK)形成有活性的激酶,促进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Rb)磷酸化,使E2F因子释放,由此促使G1/S转换,这一调控系统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CycD与其他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有所不同,其受到生长因子的强烈诱导,去掉生长因子后,表达水平迅速下降,导致细胞被抑制在G1期。大量研究表明,CycD是细胞周期中一个关键的“感受因子”,CycD基因的表达是细胞周期进程中的限速因子,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现对植物CycD的特征以及在细胞周期中的功能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部分称为接触系统,包括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XII因子和XI因子。以接触系统成分及激活产物分别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检测了其NF-κB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只有游离XI因子和激活的XI因子可以使内皮细胞NF-κB活性升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激活的XI因子能够进一步使内皮细胞的ICAM-1和细胞因子分泌显著增加(P<0.01)。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些观察结果提示接触系统可以直接活化血管内皮细胞,说明内源性凝血途径也参与了炎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95.
禽流感病毒在全球好些地方流行,尽管未发现在人之间传染,但接触染病物(如瘟鸡等)可直接传染,染病后造成伤亡,特别禽流感病毒H5N1型有潜在的危险性。WHO高度重视。据称对这种禽流感尚无特效药。当前,防治禽流感病毒除了隔离、灭杂、注射禽流感疫苗之外,还有药物研发的几条途径有  相似文献   
996.
药用真菌β-(1,3)-D-葡聚糖构效关系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1,3)-D-葡聚糖是许多活性真菌多糖的核心结构,由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β-(1,3)-D-葡聚糖的主链、支链分支度、支链基团、分子量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介绍了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该类多糖的定性方法及鲎G因子、半乳糖神经酰胺ELISA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7.
野生鸟类对禽流感爆发与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富民  赵德龙 《生物学通报》2006,41(1):1-3,F0003
2003—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亚洲、欧洲多个国家大范围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将视线集中在候鸟身上。结合最近疫情,文章对野生鸟类在禽流感爆发和传播中的作用予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p27kip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探讨p27kip1蛋白在星形细胞瘤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SP免疫组化法对64例星形细胞瘤的p27kip1蛋白和PCNA表达进行观察。结果: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p27kip1阳性细胞百分率降低,而PCNA则相反,两者的表达成显著负相关。结论:p27kip1表达的缺失可能与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CNA能较客观地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明确Vip3Aa的作用机制,为其作为新毒素策略重要蛋白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比较了Vip3Aa、Cry1Ac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主要蛋白酶、解毒酶、APN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Vip3Aa和Cry1Ac共同使用对几种酶活力的作用.室内生测结果表明,Vip3Aa对棉铃虫的杀虫效果低于Cry1Ac,但Vip3Aa对棉铃虫幼虫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取食含Cry1Ac、Vip3Aa或Cry1Ac+Vip3Aa饲料的棉铃虫,总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很快升高;但经Cry1Ac处理12h后这2种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或低于对照,而取食含Vip3Aa饲料的棉铃虫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的时间明显延长,而且类胰蛋白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表明Cry1Ac降解速度比Vip3Aa快,可能是由于降解2种蛋白参与的酶系存在差异,同时Cry1Ac+Vip3Aa混用可以延长蛋白被酶解的时间.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α-乙酸萘酯酶活性在棉铃虫取食含Vip3Aa、Cry1Ac或Cry1Ac+Vip3Aa蛋白的饲料后活性升高,说明这2种酶可能参与了对Cry1Ac、Vip3Aa的解毒作用.但Cry1Ac、Vip3Aa对氨肽酶活性影响不大,可能在毒蛋白发挥毒性的过程中与氨肽酶活力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研究了FWS-DBL-1新型太阳能灭虫器在320~580、360、400、460和520nm 5种不同波长下对吐鲁番葡萄产区害虫的诱捕效果及对天敌安全性.结果表明:在5种波长下,灭虫器诱捕昆虫的种类相似,以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为主.诱捕的主要昆虫是蜉金龟Aphodius sp.、白云斑鳃金龟Polyphyyla alba vicaria Semenov、额喙丽金龟Adoretus nigriforns Steven、毛喙丽金龟Adoretus hirsutus Ohaus、绣罗夜蛾Leucanitis picta Christoph和淘赏夜蛾Catocala puerpera Gioma等.其中:灭虫器在400nm波长下的诱捕量最多,其次是320~580nm和360nm波长.综合分析比较:400nm波长对鞘翅目害虫的诱捕效果最好,360nm波长对鳞翅目和双翅目害虫的诱捕能力最强,520nm波长对半翅目害虫的诱捕效果最好.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表明:FWS-DBL-1太阳能灭虫器对天敌有一定的诱捕作用,益害比为1:4~1:5.诱捕量较多的是步甲科和草蛉科的天敌,占天敌总诱捕量的85.82%.在这5个波长中,360nm波长下,灭虫器对天敌的诱捕作用最小,对天敌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