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
 大部分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都包含有核苷酸结合位点区 (NBS)和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区 (LRR) .利用来自节节麦的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Cre3位点NBS区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从含有来自易变山羊草的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的小麦品系E 10的基因组中PCR扩增得到一条约 5 30bp的单一条带 .将扩增条带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 ,该克隆 (Rccn4 )的编码区长 5 2 8bp ,含一个不完整的开放读码框 ,没有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和内含子结构 ,它编码一个 17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 ,分子量为 2 0 4kD .Rccn4含有NBS LRR类抗病基因NBS区共有的保守模体I(V)LDD、T(T S)R、G(L S)PLA(A I L)、RCF(A L)Y ,并且与Cre3基因的NBS编码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 4 %和 98% .它是一个新的含NBS编码区核苷酸的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2型受体(SSTR2)、E-钙粘附素(E-cad)与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60例(研究组),另选同期早期正常孕妇且准备流产者60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组蜕膜组织中的SSTR2和E-cad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蜕膜组织中SSTR-2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cad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蜕膜组织中SSTR-2与E-cad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对照组蜕膜组织中SSTR-2与E-cad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蜕膜组织中SSTR-2高表达与E-cad低表达可能与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33.
大熊猫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由于大自然环境的变迁,这种动物分布十分狭小,而数量则越来越少,在抢救和保护这种濒危动物中,目前有关学者对大熊猫病理生理及临床救治的研究文献不少,但对大熊猫免疫功能测定的研究至今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熊猫免疫功能与疾病之间变化的相互关系,我们根据免疫学原理,经过探索建立了大熊猫细胞免疫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4.
人类原钙粘蛋白(Protocadherin,Pcdh)基因簇包含53个成串排列非常相似的基因,组成3个紧密相连的基因簇(α,β和γ)。原钙粘蛋白基因簇γ通过启动子选择性表达产生神经元细胞膜表面的分子多样性,但是,该多样性产生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调控元件HS7L和HS5-1aL作为候选的增强子可能具有调控Pcdhγ基因表达的作用。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将调控元件HS7L和HS5-1aL分别克隆至包含γa9、γa10、γb3、γb7和γc3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下游。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其对该5种Pcdhγ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发现HS7L对5种启动子活性具有增强作用,HS5-1aL对γa10启动子活性具有增强作用。之后,通过基因沉默绝缘子CTCF,发现下调CTCF不仅降低γb1基因表达,而且能够显著降低γb1启动子报告基因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调控元件HS7L和HS5-1aL能够增强Pcdhγ启动子活性,推测可能通过CTCF介导的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调控Pcdhγ的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35.
为研究育王过程中添加蜜蜂幼虫信息素成分甲基硬脂酸酯和E-β-罗勒烯对中华蜜蜂育王质量的影响,本试验结合免移虫育王技术,在幼虫60~64 h时向王台内注入1μL配置好的信息素(浓度梯度分别为0%、0.1%、1.0%、10.0%),待蜂王出房后测定蜂王个体指标及蜂王卵巢Vg、hex70b和hex110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添加10.0%浓度的E-β-罗勒烯组蜂王的初生重和单侧卵巢管数显著增加,同时Vg、hex70b和hex110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上升;添加1.0%的E-β-罗勒烯蜂王单侧卵巢管数量显著增加,Vg和hex110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上升;添加甲基硬脂酸酯对培育蜂王的初生重、胸部指标和卵巢相关基因表达均无显著影响,但1.0%和10.0%的甲基硬脂酸酯使蜂王卵巢管数量显著减少。结果表明在中蜂育王过程中添加E-β-罗勒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蜂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硫化砷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HCT116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MTT法观察硫化砷对肿瘤细胞活性及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观察硫化砷处理后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1ot、Real-time PCR检测硫化砷处理前后细胞内E-钙粘素、P53、Notch1蛋白的表达及相应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硫化砷对HCT116细胞有抑制增殖的作用,此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选取无毒剂量的硫化砷(1 μM)处理HCT116细胞24h后,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了52.00%±7.55%.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硫化砷处理后,HCT116细胞内的E-钙粘素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53蛋白水平增高,但对Notch1蛋白及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一定剂量范围的硫化砷能抑制HCT116细胞增殖,并能降低其迁移能力.硫化砷降低HCT116细胞的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53蛋白的水平,从而增高E-钙粘素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37.
E-钙粘素及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E-钙粘素介导上皮细胞的同型相互作用,在形态发生、信号转导、细胞极性及组织细胞完整性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E-钙粘素介导的黏附功能紊乱将导致细胞间粘连松散,与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相关蛋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就E-钙粘素及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8.
表皮钙粘蛋白(E-cadherin)阴性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MDA-MB-435转染野生型表皮钙粘蛋白基因,通过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发现表皮钙粘蛋白阳性细胞生长变慢,更多细胞停滞在G0/G1期,蛋白质印迹证实由G0/G1期进入S期的重要调控分子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下降了,并发现表皮钙粘蛋白还能降低直接激活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转录的β-连环蛋白的蛋白质浓度.蛋白激酶B(PKB)能通过抑制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活性来抑制β-连环蛋白降解,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中普遍过表达,其表达同样受到了表皮钙粘蛋白的抑制.并且在表皮钙粘蛋白阳性细胞中,作为PKB上游信号分子并能激活PKB的粘着斑激酶 (FAK) 和整联蛋白相关激酶(ILK)蛋白量也发生下降,能抑制PKB激活的PTEN蛋白量却增加了.结果显示,表皮钙粘蛋白能通过降低乳腺癌细胞中的PKB蛋白浓度,并通过上游信号分子抑制PKB的激活,进而降低PKB对β-连环蛋白降解的抑制作用,导致β-连环蛋白直接调控的靶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量下降,引起更多的细胞停止在G0/G1期.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探索肌醇六磷酸(IP6)对结直肠癌大鼠E-钙黏蛋白(E-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成五组分别为:空白组(CG)、DMH组(DG)、低剂量IP6组(LG)、中剂量IP6组(MG)、高剂量IP6组(HG)。LG、MG和HG大鼠每天分别以0.25 g/kg、0.5 g/kg、1.0 g/kg剂量的植酸钠灌胃,CG和DG大鼠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除去空白组的大鼠,其他四组大鼠每周进行一次颈背部皮下注射30 mg/kg的DMH诱导结直肠癌肿瘤,一共注射18周。注射18周后继续喂养16周到实验结束。运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E-cadherin、TGF-β和VEGF的表达。结果:DG组E-cad- herin mRNA 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随着IP6浓度的增加E-cadherin的表达逐渐增加。相反,DG里TGF-β和VEGF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随着IP6浓度的增加TGF-?茁和VEGF的表达在减少。结论:IP6可以上调DMH诱导的结肠癌大鼠体内E-cadherin的表达和下调TGF-β、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40.
本文旨在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l在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它们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关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大鼠DM,按病程分为2、4、8、12、16、20、24周、16周胰岛素治疗(16wA)、20周胰岛素治疗(20wA)和24周胰岛索治疗(24wA)组(n=6).其中胰岛素治疗组动物从第13周起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每一时点均设鼠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糖、24 h尿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脏指数.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SnMll、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素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SnailI、TGF-β1和E-钙黏素蛋白表达.RT-PeR检测肾皮质Snaill和E-钙黏素mRNA表达.结果显示:(1)DM各组大鼠的血糖、24 h尿蛋白、Scr、肾脏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DM组显著降低(P<0.01).(2)TGF-β1和Snmll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见于DM各组大鼠肾小管,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弱阳性表达,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少.从16周开始在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未见α-SMA蛋白表达;DM组大鼠E-钙黏素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3)DM组大鼠肾皮质TGF-β和Snaill蛋白以及Snaill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则显著低于DM组(P<0.01);DM组E.钙黏素mRNA和蛋白表达与TGF-β1和Snaill呈相反变化.结果提示,TGF-βl和Snaill可能参与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问充质细胞转变,胰岛素治疗可抑制两者表达并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