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0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01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具红光  全雪丽  崔馨月  李美善  朴锦 《广西植物》2016,36(10):1259-1264
苍术属(Atractylodes DC.)是菊科菜蓟族(Cynareae)刺苞亚族(Carlininae O. Hoffm.)的一个东亚特有属,世界上仅有7种,其中我国有5种。该研究以关苍术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比较研究了两性花和雌花的花药及雄配子体发育进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雌花产生花药退化的时期及原因。结果表明:(1)关苍术小孢子发育与花蕾长度间存在相关性,当花蕾长度在5 mm时进入花粉母细胞时期,花药壁已分化,在7~9 mm时处于四分体时期,大于11 mm时开始进入花粉粒时期。(2)关苍术花药5个,花粉囊4个,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四分体以正四面体为主,属3-细胞型,萌发沟3个。(3)关苍术花粉囊壁发育属双子叶型,从外层的表皮、药室内壁,到内层的中层和绒毡层均由一层细胞构成,关苍术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4)关苍术雌花花药退化发生在花药发育早期至四分体时期,表现为花药发育早期畸形、药壁分化异常、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停滞在前期、绒毡层增生4个原因。该研究结果为苍术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和进化提供胚胎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葡萄CHS和STS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鉴定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尔酮合成酶(CHS,chalcone synthase)是植物体类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第1个关键酶和限速酶,它能够催化丙二酰-Co A和对香豆酸-Co A合成柚皮素查尔酮。二苯乙烯合成酶(STS,stilbene synthase)是芪类化合物合成路径的关键酶,与查尔酮合成酶有共同的作用底物,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为更好地了解葡萄中CHS和STS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检索获得葡萄(Vitis vinifera L.)基因组数据库中的CHS和STS基因,通过分析其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和保守基序,发现葡萄基因组可能含有33个STS基因,9个CHS基因,这些基因集中分布在6条葡萄染色体上,部分家族基因在染色体上形成基因簇。葡萄CHS和STS基因家族蛋白长度、基因结构和蛋白基序非常保守,具有很近的进化关系。葡萄芯片数据结果表明,葡萄CHS和STS基因在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果皮和果肉中均有表达,尤其葡萄CHS GroupsⅢ亚家族基因在葡萄果皮中大量表达。葡萄STS基因家族在果实中的表达量较低,部分探针在葡萄果实成熟期的果皮中表达量急剧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葡萄CHS和STS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钉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在临床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颌骨骨折患者共60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与单纯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钉内固定术治疗方法。分析比较这两组患者4周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术后4周两组间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示:采取微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给予单纯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实施,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情况较好,经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钉内固定术是治疗颌骨多发骨折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994.
拟小食螨瓢虫是热带地区香蕉、番木瓜、橡胶和木薯等作物上有害叶螨的重要天敌。在室内条件下,以皮氏叶螨Tetranychus piercei为食物,观察了不同温度(16℃,20℃,24℃,28℃,32℃)对拟小食螨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小食螨瓢虫卵、幼虫和蛹的历期在32℃下最短,分别为2.38,4.26和3.04 d;16℃时最长,分别为12.48,25.10和16.12 d,雌成虫寿命在16℃时长达142.53 d,而在32℃时为95.46 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29℃和227.63日度。成虫产卵量在28℃最高,达595.49粒/雌,在16℃最低,为125.05粒/雌。内禀增长率(rm)在32℃达到最大(0.2063),而在16℃时最小(0.0342)。结果表明拟小食螨瓢虫有较好的高温耐受性,研究结果可为该瓢虫人工繁育的温度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使用杂鳞库蚊复组COI部分序列和ITS序列构建分子发育树,并基于COI序列计算该复组种内和种间的Kimura-two-Parameter(K2P)距离,探讨环带库蚊的分类地位和杂鳞库蚊复组内各亲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0.24%-0.72%,支持"环带库蚊是杂鳞库蚊的同物异名"这一观点;杂鳞库蚊(环带库蚊)和伪杂鳞库蚊、三带喙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4.41%-9.68%,同时分子系统树显示各个种分别聚类,互为姐妹群,再次证明三者互为独立的种;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聚类的分支最接近树的端部,三带喙库蚊分支最接近树的基部,提示三带喙库蚊最早发生分化,而杂鳞库蚊(环带库蚊)最晚发生分化;采集自日本的三带喙库蚊种内K2P距离为0.48%-2.68%,而它们与采集自中国、印度的该种K2P距离为4.17%-6.76%,日本产三带喙库蚊聚集成一支,并与中印产地的聚类分支互为姐妹群,这些结果提示日本的三带喙库蚊有种下,甚至种级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以苹果绵蚜为繁殖寄主,研究了苹果绵蚜蚜小蜂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苹果绵蚜蚜小蜂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最适发育温度为21℃-27℃。山东地区越冬代苹果绵蚜蚜小蜂打破滞育的发育起点温度为雌蜂8.58℃,雄蜂8.22℃;有效积温为雌蜂148.72日度,雄蜂154.68日度。非越冬代苹果绵蚜蚜小蜂在卵-羽化阶段发育起点温度为雌蜂5.62℃,雄蜂5.55℃;有效积温为雌蜂284.40日度,雄蜂为295.61日度。并推测了2008年济南地区苹果绵蚜蚜小蜂发生代数和越冬代羽化时间,与实测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实验组患者给予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病变残留例数、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切除效果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复发率较低(P0.05),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患者切除效果相比较,实验组分次切除、肿瘤残留例数患者较少,完全切除患者例数较多(P0.05),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例数无差异(P0.05)。结论: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对于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孢子囊的发育及在此期间质体的分化过程。研究表明:(1)红盖鳞毛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2)绒毡层为混合型,即内层绒毡层为原生质团型,外层绒毡层为腺质型;(3)孢子囊原始细胞中的质体通过3条路径分化,其一,原始细胞中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下方细胞,继而进入孢子囊柄;其二,原始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生质体被分配到上方细胞,进而被分配到除顶细胞外的原基细胞中,顶细胞将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外套层原始细胞中;其三,顶细胞也将具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内部细胞,使分裂产生的孢原细胞和绒毡层原始细胞具新生质体;造孢细胞和孢子母细胞的质体具淀粉粒,孢子母细胞还具油体,新生孢子中具造粉体和油体;两层绒毡层具新生质体,随着退化外层绒毡层出现造粉体,内层绒毡层出现油体;(4)红盖鳞毛蕨与少数被子植物小孢子发育阶段质体分化模式类似,由前质体分化为造粉体再到油体。研究结果为蕨类植物质体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差异分化提供了新观察资料,为蕨类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测定了新生儿、生育期、更年期和足月妊娠人子宫肌肉的神经节苷脂(Gg)与中性鞘糖脂(N-GSL)的含量,比较了两种鞘糖脂的HPTLC谱。新生儿期Gg的总含量(以脂结合唾液酸LBSA量表示)最高,每克湿重组织约45.2μg,足月妊娠子宫肌肉中的含量最低,为10.4μg,生育期为32.8μg、更年期为39.5μg。N—GSL的含量却以足月妊娠子宫肌肉中最多,达99.4μg。按HPTLC谱分析子宫肌肉中Gg的主要组分为GD_3和GM_3,在子宫发育成熟与妊娠时,肌肉组织中这两种组分的含量变化明显:生育期样品的GD_3由新生儿的25.4%增加到56.6%(按占LBSA总量的百分比计算),GM_3则由33.2%降至16.9%。此外,GM_1和GD_(1a)也明显减少。N—GSL在生育期CMH、CDH和CTH的含量(按占含糖基量的百分比计算)成倍增加,而含五糖基以上的组分则仅为新生儿子宫的1/5。足月妊娠与新生儿子宫肌肉的两类鞘糖脂的HPTLC谱类似,但前者GT1b占19.4%,明显高于新生儿样品(6.1%)。  相似文献   
1000.
桃蚜、萝卜蚜发育速率在恒温和变温下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刘树生  孟学多 《生态学报》1989,9(2):182-190
本文报道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在一系列恒温、变温下的发育速率,结果表明:(1)恒温下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遵循有下上限的logistic曲线;(2)除了在恒温下随温度升高死亡率急剧增加、发育速率迅速下降的高温区(桃蚜:>28℃,萝卜蚜:>30℃)外,温度波动不改变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函数关系;(3)变温下,在上述高温区内的发育速率仍基本按经典的logistic曲线随温度升高而上升,但在一温度下的发育速度又随停留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在恒温下只能完成部分虫期发育的低温区,变温下发育速率亦接近经典的logistic曲线。文中根据上述结果提出了一个昆虫发育率在恒温和变温下变化规律的初步模型,并发现文献中有大量的基本符合这一模型例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