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21.
灵光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脏和肝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灵光注射液 (复方樟柳碱 )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大鼠心脏和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5 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 4组 ,分别设为假休克组 (8只 )、模型组 (16只 )、灵光注射液低剂量组 (16只 )和高剂量组 (16只 ) ,除假休克组外 ,大鼠均经历 4kPa ,70min的失血性休克 ,在休克复苏后 6h和 12h各组分别处死半数动物 ,检测血清CK、CK MB、LDH、ALT、AST ,心脏和肝脏做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结果与结论 灵光注射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引起的心脏和肝脏功能和形态损伤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和保护生物膜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2.
应用台盼蓝活体染色方法、Hoechst332 5 8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低温冷休克 (4℃ )对人肝癌细胞系 (74 0 2 )、秋行军虫细胞系 (Sf9)、幼蚊细胞系 (C6 36 )及草鱼肾细胞系 (CIK)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冷休克处理 6天后 ,Sf9、C6 36、CIK、74 0 2细胞系的死亡率分别是 2 0 .0 3%、10 0 %、2 8.6 9%、10 0 % ;凋亡率分别为 2 .4 5 %、38.38%、8.2 5 %、96 .4 7% ,其细胞的死亡率远远大于凋亡率。可见冷休克导致细胞死亡过程中 ,应是细胞坏死和凋亡并存。但就其细胞凋亡的敏感性而言 ,4种细胞顺序应为 74 0 2 >C6 36 >CIK >Sf9。研究结果为在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低体温生物离体细胞冷休克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利用BaculoDirect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融合表达人OPG功能片段p22-194和分枝杆菌HSP70 p111-125基因,并鉴定重组蛋白及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将编码人OPG功能片段和分枝杆菌HSP70功能片段基因克隆至杆状病毒转座载体,将重组转座载体与BaculoDirectTM Linear DNA进行LR重组连接反应,构建出重组杆状病毒DNA,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病毒。在Sf9细胞中进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ting分析,用Ni柱纯化。采用破骨细胞生成抑制试验和抑炎试验鉴定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病毒在感染昆虫细胞后48h开始出现一相对分子质量为28 kDa大小的特异条带,感染后72~96 h蛋白量达到高峰。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实验及抑炎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明显抑制破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同时亦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结论: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OPG-HSP70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具有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抑制炎症反应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24.
目的:建立相对稳定的兔脓毒性休克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麻醉后无菌操作下取中、下腹部正中切口,找出盲肠,距盲肠末端8.0cm处4号丝线结扎盲肠和相应血管;于盲肠游离末端避开血管戳孔2次,孔径0.5cm;将盲肠原位放回腹腔,缝合腹壁切口;腹腔内注射30ml/kg温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探查腹腔.术后每隔3小时监测肛温.颈动脉插管有创动脉压监测确定模型成功后送血培养、血气、血乳酸,监测4小时后处死动物,送腹水培养,取右肺中叶测定肺含水量,取心、肝、脾、肺、肾、肠常规切片HE染色.结果:制模成功时间为:(18.91±1.384)小时;模型平均动脉压MAP(95.00±10.817 vs 52.38±15.565,P<0.05);血气:PH(7.40±0.047 vs 7.09±0.146,P<0.01),PCO2(30.0±5.831 vs 19.80±4.104,P<0.01),BE(-6.46±4.931 vs -24.11±4.276,P<0.01),HCO3-(18.45±4.367 vs 5.73±2.422,P<0.01);血乳酸(2.53±1.108 vs 7.85±5.834,P<0.05);血培养(7/10)阳性:大肠埃希菌;腹水培养(10/10)阳性: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肛温于术后呈先上升后下降,假手术组肛温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39.63±0.492 vs 36.82±0.999,P<0.01);成模后肛温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关系,r=0.748.P=0.013,方程:y(平均动脉压)=34.46x+0.45;肺干湿比及肺含水量无明显差异[(0.22±0.014 vs 0.19±0.288,P>0.05),(78.17±1.375 vs 80.58±2.878,P>0.05)].常规HE染色可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本模型可模拟多微生物感染致脓毒性休克模型,模型相对稳定,可用于兔种属.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HSF1)参与体温调控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在复制家兔LPS发热模型基础上,检测在发热过程中单核细胞HSF1的表达与IL-1α、TNF-α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注射LPS0.5μg/kg后家兔体温明显升高,在60min和180min时出现两个体温高峰;由LPS引起发热过程中单核细胞TNF-α、IL-1βmRNA表达量分别在80min和160min达高峰,400min以内降至基础水平;单核细胞HSF1三聚体含量在体温上升到一定水平,即从注射LPS后160min开始逐渐增多。LPS致发热时单核细胞HSF1三聚体含量与单核细胞IL-1β、TNF-αmRNA表达量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体温与单核细胞IL-1βmRNA表达量呈现正相关动态变化。结论:在LPS致发热时HSF1可能通过抑制IL-1β、TNF-α等内生性致热原基因的表达而限制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26.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内毒素休克(ES)时海马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经静脉注入内毒素的主要活性成分脂多糖(LPS,8mg/kg)复制ES模型。动物(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CCK-8+LPS组和非特异性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Pro)+LPS组(n=8)。监测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光、电镜观察海马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检测海马NOS和SOD活性、N0和MDA含量的改变.用SD大鼠(12只,同上复制模型及分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海马iNOS和nNOS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入LPS后出现MAP显著而持续下降(P〈0.01);海马部位神经元损伤明显;iNOS和nNOS表达增强,NOS活性、NO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和P〈0.01),SOD活性则降低(P〈0.01)。预先注入CCK-8可明显减轻上述变化,预先注入Pro则加剧以上变化。结论:CCK-8可减轻ES时脑内海马部位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和抑制NO的过量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7.
吴玉英 《蛇志》2006,18(2):153-154
我科自2003~2005年抢救82例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病人,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2例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14~76岁,损伤部位达246处,其中颅脑损伤并多处骨折43例,骨盆骨折并腹部脏器破裂伤18例,胸腹部及其它多处损伤21例,经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本组7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量子点荧光技术对人肾癌细胞株(ACHN)中不同HSP进行标记的可行性应用。方法利用量子点的荧光特性,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ACHN细胞中量子点特异性标记的HSP70、HSP90、HSPgp96的表达情况。结果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ACHN细胞中HSP70、HSP90、HSPgp96均有明显表达,呈现均匀分布的橙红色强荧光,且量子点在持续激发30分钟后无荧光淬灭发生。结论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能够对不同HSP进行标记,且与传统的标记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点,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应用于科研及临床标记检测中。  相似文献   
129.
小菜蛾热休克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在昆虫应对外界胁迫刺激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系统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HSP基因家族, 根据家蚕的HSP蛋白序列, 采用本地Blast程序对小菜蛾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检索, 从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25个HSP基因, 包括2个HSP90、 8个HSP70和15个sHSP(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sHSP)基因。小菜蛾、 家蚕Bombyx mori、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的HSP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昆虫的小分子量热休克蛋白sHSP具有很强的种属特异性, HSP70家族的保守性比sHSP强。小菜蛾HSP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 与敏感品系对比, 抗性品系(抗毒死蜱和抗氟虫氰品系)中HSP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小菜蛾1, 2和3龄幼虫HSP基因表达模式较为接近, 而与4龄幼虫中的表达模式相差较大; 4龄幼虫和蛹中的表达模式相近; 雌成虫和雄成虫中的表达模式显著不同, 与果蝇精子形成有关的两个热休克蛋白HSP23和HSP27基因[分别为CCG003980.1 (Px23.5)和CCG005412.2 (Px27.5)], 在小菜蛾雄成虫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成虫。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HSP基因不仅在杀虫剂抗性、 发育分化, 甚至在生殖上均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小菜蛾HSP与生长发育、 抗逆行为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0.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动物体内一类热应激蛋白,是机体受到高热或其他理化生物等因素刺激时产生的特殊蛋白质。HSPs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HSPs可以在天然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分别发挥作用,以帮助机体应对过激环境;而在异常病理条件下,HSPs可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重点概述了HSP22、HSP27、HSP60、HSP70、HSP90与几种常见自身免疫病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