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选择来自广东佛冈县地处山林区远离稻田的一个普通野生稻生境中的25份野生稻样本,以国外多年生、一年生普通野生稻7份样本和广东地方栽培稻8个品种为对照进行种植观察,调查了21个形态生物学性状,对调查数据作方差分析表明,有20个性状表现极显著差异,1个性状表现显著差异.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可将25份样本分为4类,各类与对照材料之间表现不同的遗传差异,说明该生境野生稻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但从形态生物学和生育期观察,从中尚未发现一年生型、栽培型、粳型等变异类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42.
选择来自广东佛冈县地处山林区远离稻田的一个普通野生稻生境中的25份野生稻样本,以国外多年生、一年生普通野生稻7份样本和广东地方栽培稻8个品种为对照进行种植观察,调查了21个形态生物学性状,对调查数据作方差分析表明,有20个性状表现极显著差异,1个性状表现显著差异。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可将25份样本分为4类,各类与对照材料之间表现不同的遗传差异,说明该生境野生稻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但从形态生物学和生育期观察,从中尚未发现一年生型、栽培型、粳型等变异类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43.
用低能N^ 离子束对香瓜种子进行不同能量和剂量组合的处理,从各处理组与对照组当代和第三代苗期形态特征观察,考种中发现:在一定能量和剂量组合下,处理组香瓜叶型和果肉厚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形态学变化是可遗传的,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korphicDNA即RAPD)技术分析对照组和注入低能N^ 离子束处理组的香瓜总DNA的结果显示:100种随机引物中的24种引物扩增出44条多态性片段,且其中一种引物所扩增的条带与叶型变化相连锁,表明低能N^ 注入香瓜种子可引起其基因组DNA发生变异,一定注入剂量和能量的组合,可导致特异性的变异。  相似文献   
44.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13个花椰花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选用20个10bp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75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118例,占67.4%,结果表明,花椰花品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依据扩增结果进行遗传相似系数分析,构建聚类分析树状图。初步探讨了各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关系及RAPD技术在花椰花种质资源分类鉴定和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通过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分析,研究采自中国南海及东海5个群体102尾细鳞鯻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在962 bp序列中有205个变异位点,其中135个为简约信息位点,共定义102个单倍型。中国近海细鳞鯻总体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特征(Hd=1.000,Pi=0.022),其中博鳌最高(Hd=1.000,Pi=0.028),平潭最低(Hd=1.000,Pi=0.014)。不同地理群体间无明显分化,基因交流频繁(Fst=-0.014—0.041,P0.05);中性检验均为显著负值,推测在16.9万年—5.06万年前,即中-晚更新世出现种群扩张。系统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均出现3个显著分化的谱系(谱系间Fst=0.508—0.698,P0.001;净遗传距离Da=0.024—0.031),且各谱系中均有不同地理来源的群体。3个谱系间分歧时间大约在1.07百万年—0.24百万年前,推测可能是更新世冰期边缘海的出现导致群体隔离而产生分化。谱系A(Lineage A)包含85.3%的个体,其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Hd=1.000,Pi=0.012),其中平潭最高(Hd=1.000,Pi=0.014),合浦最低(Hd=1.000,Pi=0.010);群体间Fst在-0.021—0.068之间,P0.005;AMOVA分析显示只有1.97%的变异来自于种群间,表明群体间也无明显分化;中性检验均为显著负值,推测在25.4万年—7.6万年前出现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细鳞鯻主要受到中-晚更新世海侵和海退的影响而出现种群扩张使得谱系间发生二次接触,最终形成具有显著谱系结构但无地理分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6.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为致瘤性禽反转录病毒,主要引起髓细胞瘤。ALV-J囊膜基因的高频突变率使其具有了跨种传播的潜力。为探索ALV-J在宿主选择压力下是否可实现跨种传播,本研究以ALV-J顺次感染易感宿主禽(SPF鸡,火鸡),然后过渡到抗性宿主禽(山鸡,鹌鹑和鸭),检测排毒规律、观察病理变化、分析分离株囊膜基因(env)遗传突变。结果显示,通过对ALV-J体内选择压的逐级建立,实现了对抗性宿主山鸡和鹌鹑的感染,但鸭未感染,而用原代毒直接攻毒抗性禽则未出现感染。SPF鸡和火鸡感染率均为100%(16/16),而山鸡和鹌鹑的感染率分别为37.5%(6/16)和10%(3/30)。感染宿主均呈免疫耐受状态,并可见肝脏、脾脏、肾脏及心血管系统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通过有义突变与沉默突变比值(NS/S)分析,山鸡毒株和鹌鹑毒株超变区hr2的NS/S值均为2.5,由此可知山鸡和鹌鹑ALV-J分离株的突变是由宿主选择压造成的,且提示hr2区突变是ALV-J实现跨种传播的关键区域。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火鸡、山鸡和鹌鹑ALV-J分离株与原始毒逐渐远离,而与ALV-J原型株HPRS-103株却呈接近趋势,但HPRS-103不感染山鸡和鹌鹑,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7.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84,3(2):132-140
从“t”值测验表明,黎汉通婚后裔在形态特征上有些变化。与黎族相比,蒙古褶出现率显著增多,上眼睑皱褶发育明显减弱;与汉族相比,波形鼻梁明显增加,上翘型鼻尖和鼻基底显著增多,水平型明显减少。从测量性特征的比较表明,通婚后裔在体征上较多地显示汉族的性状,比黎族更接近于汉族。  相似文献   
48.
以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 var.hondurensis)及亲本为实验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对其基因组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相对水平及遗传变异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种及亲本CCGG总甲基化相对水平介于77.74%~81.75%,CG甲基化相对水平略低于CNG甲基化水平,CG/CNG甲基化相对水平高于亲本。杂种遗传自亲本的CG与CNG甲基化位点数之比接近1:1,遗传自母本的甲基化位点数与遗传自父本的CCGG甲基化位点数比例为1:1;杂种产生的全新甲基化与完全去甲基化位点数之比接近7:1,初步推测大量甲基化变异促进了杂合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9.
新疆野生阿魏蘑的IGS2-RFLP及培养特征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个新疆野生阿魏蘑样本进行IGS2-RFLP分析和双核体培养特征多样性分析。IGS2-RFLP分析结果表明,3种限制性内切酶共产生的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6.4%,总样本的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364和0.230,平均相似系数0.665,表明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0.36水平上,UPGMA聚类分析将供试样本分为白灵侧耳和刺芹侧耳阿魏变种两个种群,且白灵侧耳的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双核体培养特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样本间在最适生长温度、温度敏感性以及菌落形态等培养特征上具明显差异,基于UPGMA聚类分析大致将供试的野生阿魏蘑样本分为菌丝生长快、菌落形态舒展和菌丝生长慢、菌落局限两大组。双核体培养特征聚类与IGS2-RFLP分析聚类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培养特征有可能作为野生阿魏蘑种质鉴定的白灵侧耳的检出标志。  相似文献   
50.
广西不同时期IBV分离株S1基因高变区Ⅰ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西1985~2007年间分离到的22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S1基因高变区Ⅰ(HVR Ⅰ)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发表的其他IBV参考株及鸽子分离的冠状病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毒株可分为5个基因群,其中有16个广西分离株属第Ⅰ群,它们与鸽子冠状病毒分离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与Massachusetts(Mass)型疫苗株的同源性较低.有15个分离株在33~34位和34~35之间分别有4个和3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GX-NN6在33~34位和34~35位之间则均有4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GX-YL1、GX-NN2与常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第Ⅱ群;GX-G、GX-XD与日本同一时期分离的毒株JP Miyazaki 89亲缘关系最近,属于第Ⅲ群;GX-YL6、GX-NN7与欧洲毒株4/91亲缘关系较近,属于第V群.结果表明广西存在着多种类型IBV毒株的流行,毒株S1基因HVR Ⅰ碱基的突变或插入比较普遍,可导致其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绝大部分毒株与目前常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低.同一时期的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但无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