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谢艳  白学良  宋丽  王宇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76-1481
通过对采自贵州省梵净山和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发现了丛藓科的2个新分布种——卷叶薄齿藓(Leptodontium pungens)和北美赤藓(Syntrichia amphidiacea)。卷叶薄齿藓为中国新记录种,首次在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发现,其主要特征为茎无中轴分化,具透明层,常分布于火山和温带高海拔地区。北美赤藓为内蒙古新分布种,发现于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特征为叶腹面近叶尖处生有大量芽胞,成熟芽胞棕色,多细胞,圆柱状。本研究对卷叶薄齿藓和北美赤藓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具体描述,并提供了图版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2.
采用光学显微镜徒手切片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制备技术,以两种叶状地衣即中国树花(Ramalina sinensis)和地卷(Peltigera rufescen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CuSO4(0、1、2、3、4mmol/L)处理24h后地衣体细胞的存活率以及Cu2+胁迫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光学显微镜下可初步确定,Cu2+浓度越大中国树花共生藻细胞存活率越小,而同样处理条件下地卷共生藻细胞的存活率则基本保持不变。(2)低浓度Cu2+(1mmol/L)对中国树花细胞结构基本无影响,细胞壁、细胞膜及细胞内的线粒体、叶绿体完整;随着Cu2+浓度增加,当处理Cu2+浓度为2mmol/L时,细胞壁无损,但细胞膜开始破坏形成小空泡,线粒体嵴变凌乱,叶绿体也出现皱缩,类囊体膨胀,基粒排列紊乱;当Cu2+处理浓度大于2mmol/L时,共生藻的细胞膜和细胞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当Cu2+浓度为3mmol/L时,细胞壁变薄,细胞膜形成的空泡变大,细胞内部结构变松散,蛋白核消失,叶绿体与细胞质混在一起,基粒片层扭曲,分布混乱,线粒体变形;当Cu2+浓度达4mmol/L时,细胞结构完全受到破坏。(3)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地卷共生藻细胞结构无明显的影响,在所有处理条件下地卷共生藻细胞壁、细胞膜都完整,且大多数共生藻细胞处于分裂状态。研究认为,中国树花对Cu2+胁迫较敏感,Cu2+耐受在1~2mmol/L之间,Cu2+浓度与中国树花细胞结构的损伤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Cu2+浓度越高,其属于共球藻的真核共生藻细胞受损程度越大;地卷对Cu2+胁迫具有一定的耐性,Cu2+胁迫下地卷属于蓝藻的原核共生藻细胞仍能繁殖分裂产生子代细胞。  相似文献   
43.
以赭曲霉Rn405转化洋地黄毒苷的微生物转化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助溶剂种类、底物浓度、金属离子种类和浓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的最优转化条件为: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 mmol/L Mn2+离子,28℃,180 rpm振荡培养28 h时加入溶解于DMSO的底物溶液,使其终浓度为100 mg/L,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转化96 h。此时,底物的转化率和11α-羟基洋地黄毒苷元的生成率分别达到了100%和25.4%,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33.1%和14.5%。通过斯氏灌流法和Langendorff灌流法,探讨两个转化产物对蟾蜍和大鼠心肌细胞收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洋地黄毒苷元对心肌细胞收缩率的影响和底物洋地黄毒苷相当,而11α-羟基洋地黄毒苷元对心肌细胞收缩率的影响比底物洋地黄毒苷和洋地黄毒苷元均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赭曲霉高密度培养的发酵培养基及条件,实现坎利酮的高转化.方法:选取廉价易得的培养基成分并进行优化,同时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结果:发酵培养基最优配方为:葡萄糖20g/L,玉米浆20g/L,酵母膏20g/L,K2HPO4 2.5g/L.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为24h,发酵培养基初始pH 5.8,接种量为8%,装液量200mL/1000mL,摇床转速为180 r/min,28℃,底物投料时间24h,发酵结束时间72 h.结论:将该工艺在7L发酵罐中放大,菌体密度达到25.36g/L,11α羟基坎利酮的转化率为86.1%.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碳源对卷枝毛霉脂肪酸产量的影响,为代谢调控卷枝毛霉生产Y-亚麻酸奠定基础.方法:测定卷枝毛霉在各种碳源、碳源浓度及碳氮比条件下生物量、油质产量及油脂中GLA含量.结果:卷枝毛霉EIM-10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发酵时,油脂得率为2%,油脂中γ-亚麻酸含量为18%;以大豆油为碳源时,其生物量(干重)达到33g/L,油脂占菌丝体干重的35%,GLA的含量为3%.卷枝毛霉EIM-10不能利用醋酸和柠檬酸,可以利用醋酸钠和柠檬酸钠生长但不积累油脂.结论:卷枝毛霉EIM-10脂肪酸从头合成能力不强,能利用外界脂肪酸合成细胞内油脂.  相似文献   
46.
【背景】豚草已成功入侵广西来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均为豚草的重要专一性天敌,在湖南等地已有效抑制了豚草的扩散蔓延。【方法】为考查2种天敌在广西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于2009年5月24日在广西来宾豚草入侵地区同时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2种天敌释放密度均为1170头.hm-2)。【结果】至2009年8月29日释放区内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8%以上,且天敌迅速向邻近豚草发生区扩散,2种天敌对扩散区豚草的控制率可达50%~60%。【结论与意义】2种天敌对豚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建议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48.
卷蛾分索赤眼蜂对十字花科蔬菜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对11种十字花科蔬菜挥发性物质不同浓度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嗅觉反应不仅与挥发物组分的种类有关,而且与每一种物质的浓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同一种挥发性物质因浓度的不同,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在转Bt基因水稻商业化之前需要评价其对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本研究连续2年在3个地点调查了3种转Bt水稻材料和非转基因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为害情况,稻纵卷叶螟及其4种捕食类天敌的种群密度、相对丰富度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水稻材料对卷叶率和稻纵卷叶螟幼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非转基因水稻田间卷叶率显著高于3种转Bt基因水稻田.在调查期间,不同地点3种非转基因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密度以及它在植食类功能团内的相对丰富度均显著高于3种转Bt基因水稻田.水稻材料、水稻材料×调查日期、水稻材料×调查年份、水稻材料×调查日期×调查年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动态均有显著影响.但是,3种转Bt基因水稻材料和非转基因水稻田间4种捕食类天敌的相对丰富度、种群密度以及种群动态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从上述结果可推论,转Bt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能明显抑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但对4种捕食类天敌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0.
从赭曲毒素的产生、毒性、危害,及其检测方法和防治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赭曲毒素的研究进展,对防止赭曲毒素中毒及其检测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赭曲毒素中毒的预防最重要,而预防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对赭曲毒素的监督检测工作。ELISA方法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检测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