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兴安转Bt水稻大田两迁害虫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i H  Li ZY  Xu YB  Han C  Han LZ  Chen F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21-3025
以转Bt水稻华恢1号(Cry1Ac/ CryAb融合基因型,简称HH1)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简称MH63)稻田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种植下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致害力差异.结果表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上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和幼虫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转Bt水稻的卷叶株率和卷叶率都显著低于对照亲本.表明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转Bt水稻及对照亲本上白背飞虱若虫、成虫及整个种群的发生动态差异不显著,且转Bt水稻对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的种群发生影响也不显著.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转Bt水稻上若虫及短翅型成虫发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亲本;相反,转Bt水稻上长翅型成虫发生量明显低于对照亲本,且水稻生育后期长翅型成虫雌性比明显低于对照亲本.转Bt水稻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下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转基因水稻表达的Bt蛋白沿捕食性食物链的传递及其对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生物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28±0.5 ℃,R.H=80%,L∶D=12h∶12h)以田间优势自然天敌拟环纹豹蛛为对象,以取食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汕优63(简称Bt水稻)叶片24 h的稻纵卷叶螟幼虫为猎物饲养拟环纹豹蛛,并测定了...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水稻重要害虫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对转 Bt 基因水稻产生抗性的潜在风险,本文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了第 3 代三化螟在转Bt基因杂交稻汕优 63 及非转 Bt 基因杂交稻汕优 63 上的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在 Bt 稻上1~2 龄幼虫的存活率为 4.03%,极显著低于非转基因 SY63(55.76%);Bt 稻上幼虫为害率为1.75%,极显著低 于非转基因 SY63(5.98%);Bt 稻上存活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长于非转 Bt SY63。  相似文献   

4.
转cry1Ab基因玉米对瓢虫科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瓢虫科天敌昆虫是玉米田中重要的天敌类群,可捕食多种农业害虫,对害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为了明确转基因玉米对瓢虫科天敌的潜在效应。【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系统调查结合吸虫器方法,研究了cry1Ab基因玉米对玉米田主要瓢虫科天敌种类丰富度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转cry1Ab基因玉米田与其对照田瓢虫类群和优势种群组成相同。春播时Bt玉米田与对照田以龟纹瓢虫为优势种,仅在玉米生长后期Bt玉米田中的龟纹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田,其他时期2种田间龟纹瓢虫的种群动态没有显著差异。夏播玉米田以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为主,在8月17日Bt玉米田中异色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田,在9月27日其异色瓢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田,而其他时期Bt玉米田和对照田中异色瓢虫优势度以及田间种群动态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转cry1Ab基因玉米对玉米田重要的瓢虫科天敌丰富度、优势度和种群数量没有不良影响。因此,该转基因玉米可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管理。  相似文献   

5.
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对稻田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秀水11(XS11)为材料,于2003年9月和翌春4月,调查了KMD1和KMD2对水稻灌浆期和收割后休田期稻田土表落叶层中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MD植株表达的cry1Ab杀虫蛋白可在稻田环境中残留160 d以上;在水稻灌浆期采用吸虫器法在稻田落叶层中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Entomobrya griseoolivata)和钩圆跳虫(Bourletiella christianseni)等2种弹尾虫,其中灰橄榄长角跳虫在KMD1和KMD2稻田中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在水稻收割后休田期采用网袋法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钩圆跳虫、球角跳虫(Hypogastrura matura)和等节跳虫(Isotoma monochaeta)等4种弹尾虫,其中转Bt基因水稻稻田中的灰橄榄长角跳虫和球角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且其植株组织残体生物量损失率显著高于XS11.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转基因水稻释放后对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本研究在浙江大学实验农场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监测了转Bt基因水稻对田间稻飞虱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克螟稻1、克螟稻2和秀水11)上的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和卵被寄生率的趋势基本一致, 而且田间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量的高峰期均持续2周左右; 但是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死亡率则没有一致的趋势。此外, 总体上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 稻田中转Bt基因水稻对稻飞虱卵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种蜘蛛两种害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进才 《昆虫知识》1991,28(2):65-67,73
本文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三种蜘蛛(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两种害虫(稻纵卷叶螟幼虫、褐稻虱若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初步的结果分析表明共存系统中天敌通过捕食害虫能明显地减轻水稻损失;在供试的密度范围内,褐稻虱自身密度每增加1倍,水稻损失率大约增加6%左右;稻纵卷叶螟幼虫密度的增加对水稻损失有加重趋势,但损失率的增量较小。  相似文献   

8.
张巍  张志罡  付秀芹  刘立军  颜亨梅 《昆虫学报》2008,51(10):1022-1027
用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的叶片饲喂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幼虫,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3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4 h后,幼虫体内SOD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91.5%,与对照有显著差异;36 h后活性达到最大值,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24 h后,幼虫体内CAT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48 h后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与对照差异显著。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12 h后,幼虫体内POD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48 h后酶活性逐渐下降达到最小值,比对照下降68.05%。实验同时测定了幼虫体内及其粪便中Bt毒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12 h后,随着大量取食进入体内的毒蛋白随粪便排出,幼虫体内的毒蛋白含量一直低于粪便中的含量,且在24 h时两者差异达到最大。由于Bt毒蛋白在幼虫体内的积累,扰乱了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SOD,CAT和POD 3种保护酶的动态平衡,使虫体内自由基的清除遇到障碍,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探求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预测,本站自1959—1973年在曲江马坝进行田间成虫、幼虫、天敌寄生率及水稻被害叶率的系统调查,1963年曾根据稻田中成虫发生数量,结合气候,天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预测大发生的成虫指标,经实践验证取得预期效果。1973年秋,本站迁至韶关芙蓉公社西联大队继续进行研究,并对稻纵卷叶螟成虫在不同季节中的栖息场所及其数量消长作了调查,近年来我们根据旱地作物、杂草中的成虫数量进行预测水稻前中期的幼虫发生趋势,亦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Cry1Ab蛋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转B t基因水稻表达的Cry1Ab蛋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3种保护酶(AChE、S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转B t基因水稻处理稻纵卷叶螟幼虫,饲喂4 h、36 h后,其体内AChE活力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09%、128.51%,并且都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4 h后,幼虫体内SOD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91.5%,与对照有显著差异;36 h后活性达到最大值,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24 h后,幼虫体内CAT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48 h后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与对照差异显著。同时,测定了幼虫体内及其粪便中Cry1Ab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12 h后,进入体内的Cry1Ab蛋白随粪便排出,幼虫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一直低于粪便中的含量,且在24 h时两者差异达到最大。由于Cry1Ab蛋白在幼虫体内的积累,扰乱了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AChE、SOD和C AT保护酶的动态平衡,使虫体内自由基的清除遇到障碍,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微  林拥军 《遗传》2007,29(8):1008-1012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 将Bt基因cry1Ab导入三系恢复系明恢63获得了一批抗虫性及农艺性状较好的转基因纯合株系。研究中, 进一步检测了这些纯合株系的拷贝数、Bt蛋白含量、抗虫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结果显示: 5个转基因纯合株系均为单拷贝; 纯合株系T1Ab-10及其杂种的Bt蛋白含量最高; 人工接虫和自然感虫试验中, T1Ab-10对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表现高度抗性; 喷药试验中, 阳性植株与阴性植株、对照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转cry1Ab基因纯合株系T1Ab-10具商品化潜力, 可作基因聚合材料。  相似文献   

12.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许璐  王芳  吴进才  王亓翔 《生态学报》2007,27(11):4547-4554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Zhang J  Zeng L  Huang J  Chen K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26-2132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水稻与白瓜、番茄及玉米等邻作生境内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格局与变异.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分布基本为聚集分布,且两者的空间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1.91~182.57m和3.70~9.70m;种群密度的等值线图表明,两者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吻合程度高,说明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较强的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不同邻作模式下以白瓜邻作水稻田的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活体生测的方法测定了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对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幼虫的取食、生长以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为食的大螟3龄和5龄幼虫的累计取食量和相对摄食率与对照相比都显著的减少。取食转Bt水稻后,大螟3龄和5龄幼虫体重均出现负增长。随着取食转基因水稻时间的延长,大螟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可以达到100%,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5%。  相似文献   

16.
稻纵卷叶螟在不同栽期水稻上发生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韦永保 《昆虫知识》1990,27(4):193-195
通过1986~1988年的大田调查及室内试验,初步查明稻纵卷叶螟在不同栽期的单季中籼稻上,发生规律不同:早栽田栖息蛾量多,田间着卵量高,而后期幼虫密度低,受害轻;中、迟栽田则相反。其原因是水稻营养条件、天敌数量、水肥管理措施的差异。从而认为,水稻适时早栽是减轻我县稻纵卷叶螟为害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Xa23,Pi9和Bt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高抗水稻白叶枯病的Xa23基因、广谱高抗稻瘟病的Pi9基因、抗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Bt基因聚合到同一株系中,获得了三基因聚合的纯合株系。病、虫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聚合了Xa23、Pi9和Bt基因的株系HB1471、HB1473能同时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和稻纵卷叶螟;与Xa23、Pi9基因的供体材料L10相比,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谱相同、抗性水平相当;对稻纵卷叶螟抗性与Bt基因的供体亲本MH63-Bt水平相当。Xa23、Pi9和Bt三基因纯合株系可以作为水稻育种的多抗供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多作稻田生态系统对稻纵卷叶螟及其天敌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胜  杨广  尤民生  姚凤銮 《昆虫学报》2010,53(7):754-766
为探明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时空配置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及其天敌功能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别于2007和2008年的中稻期,在福建省武夷山试验基地,采用室内观察法、田间剥查法和吸虫器法,系统调查了水稻多作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种群及其寄生蜂功能团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 同时通过陷阱诱集法,调查了多作和单作稻田生境边界地表捕食性节肢动物(蜘蛛和昆虫)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以及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在稻田和非稻田生境间的迁移动态。 结果表明:与辣椒、生姜、玉米和花生等镶嵌种植的稻田,其稻纵卷叶螟幼虫及其寄生蜂功能团个体数量较单一稻田差异不大,而捕食性节肢动物则明显少于单作稻田,但多作稻田边界较单作稻田边界有更多的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2007年:多作稻田边界1984~2294个体,单作稻田边界1479个体;2008年:多作稻田边界3 417~4 178个体,单作稻田边界2 423个体)。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更偏好从稻田向非稻田生境迁移,其中捕食性昆虫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研究转Bt水稻对其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cry1Ac/cry1Ab融合基因型转Bt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为供试水稻,于2011、2012和2013连续3年在广西兴安县"转基因水稻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结果】与对照亲本稻田相比,转Bt水稻稻田黑肩绿盲蝽种群发生量有增加趋势,且在2012年出现极显著差异。此外,就被捕食者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而言,无论在水稻品种,年份还是两者交互作用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就两种稻飞虱总量而言,只在不同年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水稻品种及两者交互作用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通过相关分析表明,2011—2013连续3年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白背飞虱和两者总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转Bt水稻稻田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数量较大,这与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量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