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贺兰山苔藓植物的调查采集和室内鉴定,发现了缺齿藓(Mielichhoferia mielichhoferiana)的一个新的地理分布记录。该文讨论了缺齿藓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将其与喜马拉雅缺齿藓、日本缺齿藓和中华缺齿藓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供了该种的图版和中国缺齿藓属的分种检索表。该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缺齿藓属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说明了贺兰山的植物区系成分与喜马拉雅成分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产丝瓜藓属Pohlia(缺齿藓科Mielichhoferiaceae)植物系统地分类学研究,对本属一具有假根生念珠状排列的芽胞的种——念珠丝瓜藓的形态解剖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修订,并讨论了念珠丝瓜藓的生境,以及与其相近种泛生丝瓜藓、明齿丝瓜藓和黄丝瓜藓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标本信息,确定念珠丝瓜藓在中国的分布由原来的5省区扩大到10省区,并绘制了该种在中国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17属国产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叶中上部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丛藓科植物的叶中上部细胞的形状、大小及表面形态等特征上具较大相似性;据细胞表面特征,叶细胞可分为无疣或具乳突、具圆疣以及具分枝的马蹄形疣3种类型,且该特征在丛藓科不同属、种间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叶细胞形态特征可为丛藓科植物属级和亚科级的划分提供细胞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16种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蒴齿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16种国产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蒴齿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丛藓科植物的蒴齿为单齿类,齿条1~3回左旋或直立,多具基膜,并密被疣,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丛藓科植物蒴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齿条形状和旋转情况及基膜特征等方面又有区别,明显分为3种类型,显示了不同属、种间的遗传分化。最后,本文还讨论了蒴齿特征与干旱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苔藓植物新记录——残齿藓属(Forsstroemia Lindber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残齿藓属(Forsstroemia)所属系统位置的三个主要观点,本文更赞同隶属于薄齿藓科(Leptodontaceae)的观点。首次记录了残齿藓属及硬叶残齿藓(Forsstroemia producta)在河南省的分布,在科级分类等级上也是新记录。详细描述了本种的形态特征,对形态特征与之相近的几个属和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中国蔓藓科两新种和五新分布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我国蔓藓科植物2新种:云南灰气藓Aerobryopsis yunnanensis X.J.Li et D.C.Zhang,sp.nov.芒叶灰气藓Aerobryopsis aristifolia X.J.Li,S.H.Wu et D.C.Zhang,sp.nov.以及5个新记录:波叶毛扭藓Aerobryidium crispifolium (Broth.et Geh.)Fleisch,ex Broth,膜叶灰气藓Aerobryopsis membranacea(Mitt.Broth.纤细灰气藓Aerobryopsis subleptostigmata Broth.et Par.,卷叶悬藓Barbella convolvens(Mitt.)Broth,斯氏悬藓Barbella stevensii(Ren.et Card.)Fleisch.ex Broth.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球藓密疣变种在中国的新分布。该变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在中国为首次记录。该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拍照,凭证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四齿藓科的分类及分布进行了全面研究。据陈邦杰等前人报道,本科在中国分布仅1属1种。现经作者们搜集到的236份中国四齿藓科标本(原均被鉴定为四齿藓TetraphispelucidaHedw.),重新解剖观察后鉴定,发现除原有之广布种四齿藓外,尚有此次新发现的中国新分布种:疣柄四齿藓TetraphisgeniculataGirg,另有傅星及高谦等在川西发现新分布原丝藓Tetrodontiumbrownianum(Dicks)Schwaegr.,以及H.Vil和曹同在吉林发现的无助原丝藓Tetrodontiumrepandum(FunckexSturm)Schwaegr.,故本科在中国分布增至2属4种,本文对此4种在中国及世界分布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四川省黑水县达古冰川苔藓植物的调查采集和标本鉴定过程中,发现了密叶黑藓(Andreaea densi folia)的一个新的地理分布记录.该文对密叶黑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记录与拍照,并对以往描述和绘图进行了比较分析,丰富了密叶黑藓的研究资料,对研究中国黑藓属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报道了采自新疆的木灵藓属中国2个新记录种——帕米尔木灵藓(Orthotrichum pamiricum)和细齿木灵藓(O.scanicum)。帕米尔木灵藓的识别特征为:叶尖钝,气孔隐型,多着生于孢蒴下部,外齿层齿片8对,干燥时蒴齿背曲,内齿层蒴条16,上部内曲;细齿木灵藓的识别特征为:叶尖部具细齿,气孔半隐型,蒴帽具分散的透明毛,内齿层和外齿层均16片,具8条黄色细沟,干燥时中部以上具沟。对这2种藓类的形态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及与其相似种的形态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绘制了每种的形态结构墨线图。木灵藓属植物在中国的新分布记录进一步表明,新疆地区富含生物多样性,并与中亚植物区系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对齿藓属中国新记录种——无疣对齿藓(Didymodon validus Limpr.)(新拟)。该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中亚。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叶干燥时内卷或背弯,叶片较长,中肋突出叶尖呈长毛尖,叶细胞平滑无疣。该研究对无疣对齿藓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将其与属内相似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供了该种的显微照片和形态线描图。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看模式标本和普通标本,对中国特有种——云南圆口藓进行了修订。据模式特征,重新订正了中国各地标本,确定本种分布在中国云南、辽宁和内蒙古,其中内蒙古为新分布区。除描述和讨论外,还就模式标本绘制了各种特征的解剖图,根据普通标本进行了显微拍照,以补现有文献形态描述和绘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典分类方法,对1989~2012年采自新疆各地的赤藓属植物360余号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新疆赤藓属(Syntrichia Brid.)植物11种(含1变种),其中3种为新疆新记录种。(2)新疆首次发现的3个新记录种为:北方赤藓(Syntrichia norvegica)、双齿赤藓(S.bidentata)和齿肋赤藓异叶变种(S.caninervis var.spuria),其中双齿赤藓为中国濒危物种。(3)对新疆赤藓属植物11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新疆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新疆赤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NaCl对齿肋赤藓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卫国  丁俊祥  邹杰  林喆  唐立松 《生态学报》2016,36(12):3556-3563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苔藓结皮层中的优势物种,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功能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不同浓度Na Cl胁迫下齿肋赤藓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齿肋赤藓叶肉细胞在未胁迫(0 mmol/L)处理下排列疏松,各种细胞结构完整,叶绿体基质排列均匀且叶绿体内含少量淀粉粒和脂质球。在轻度盐Na Cl胁迫(100 mmol/L)下,齿肋赤藓叶肉细胞结构依然保持完整,叶绿体基质均匀,叶肉细胞超微结构仅有较小变化。在中度盐Na Cl胁迫(200、300 mmol/L)下,齿肋赤藓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出现晶体结构,且中央大液泡发生破裂;叶绿体由梭形变成椭球形或圆球状,出现空泡化并伴随有轻微的解体;叶绿体类囊体肿胀,脂质球数量增加。在高度Na Cl胁迫(400、500 mmol/L)下,齿肋赤藓细胞的质壁分离加剧,叶肉细胞出现大量泡状结构和膜片层,叶肉细胞死亡;叶绿体片层结构消失,空泡化加重,脂质球数量增加且体积变大,叶绿体内外膜消失,叶绿体大部分解体,在叶肉细胞中几乎看不到叶绿体的存在。上述结果表明,叶绿体膜结构的损伤与盐胁迫下叶肉细胞死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沈阳  于晶  郭水良 《生态学报》2015,35(19):6449-6459
蓑藓属(Macromitrium)和木灵藓属(Orthotrichum)是木灵藓科(Orthotrichaceae)的两个最大的属,前者呈现泛热带分布式样,后者呈偏温带性分布式样。应用当前和基于RCP4.5(Medium-Low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2050和2070的11个生物气候变量,以及木灵藓属(Orthotrichum)66个、蓑藓属(Macromitrium)131个国内分布记录,应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预测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这两属植物在我国38个自然保护区潜在分布范围的变化。11个生物气候变量包括昼夜温差月均值、年温度变化范围、温度季节变化、最热月份最高温、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最湿月份雨量、最干月份雨量、雨量变化方差和最暖季度平均雨量。选择了10%的遗漏错误对应的累积值作为分布预测阈值,为了更好地展示气候变化下这两个属的潜在分布区变化,选择了我国境内的38个自然保护区并计算了不同气候条件下两种藓类植物属在这些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气候适应指数。38个自然保护区包括福建武夷山、甘肃祁连山、广东南岭、广西花坪、广西十万大山、贵州梵净山、贵州雷公山、海南尖峰岭、河北五台山、河南鸡公山、河南小秦岭、湖北神农架、湖北星斗山、吉林长白山、江西庐山、辽宁白石砬子、辽宁医巫闾山、内蒙古大黑山、宁夏贺兰山、青海三江源、山东云台山、山西历山、山西芦芽山、陕西佛坪、陕西太白山、四川贡嘎山、四川卧龙、云南哀牢山、云南大围山、云南纳板河、浙江凤阳山、浙江古田山、浙江九龙山、浙江普陀山、浙江清凉峰、浙江天目山、浙江乌岩岭和重庆大巴山。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蓑藓属和木灵藓属在我国的适生面积都将减少,蓑藓属植物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面积从当前的31.5%下降到12.23%,木灵藓属的从当前的65.81%下降到44.94%,气候变化对蓑藓属植物分布的影响要大于木灵藓属。对于蓑藓属植物,当前气候条件下的38个自然保护区中,除了宁夏贺兰山和甘肃祁连山外,其他的36个保护区都有适合于蓑藓属植物分布的气候条件。到了2070,河南鸡公山、山东云台山、浙江普陀山、浙江九龙山、浙江古田山、内蒙古大黑山、山西芦芽山、江西庐山、辽宁医巫闾山、广西花坪、辽宁白石砬子、河北五台山、山西历山、河南小秦岭、陕西佛坪、吉林长白山、贵州梵净山、贵州雷公山和福建武夷山这19个自然保护区不再或几乎不再适合于蓑藓属的分布。对于木灵藓属植物,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38个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海南尖峰岭保护区,其余的37个保护区均处于木灵藓属植物潜在分布范围之内。与当前气候条件相比,2070年38个保护区的气候条件均变得不利于木灵藓属分布,其中广西花坪、江西庐山、云南纳板河、广西十万大山、河南鸡公山、山东云台山、浙江普陀山、浙江天目山、浙江古田山、浙江九龙山、福建武夷山、贵州梵净山、辽宁医巫闾山、河南小秦岭和陕西佛坪等15个保护区已不在木灵藓属的潜在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6.
17.
梁红艳  姜效雷  孔玉华  杨喜田 《生态学报》2018,38(23):8345-8353
为了阐明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和蕙兰(C. faberi)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变化情况,根据157条分布记录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应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对2070年4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春兰和蕙兰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进行预测,并筛选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2070年春兰和蕙兰分布点的年均温(bio1)、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和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等均升高,气候有变暖趋势;(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在0.9—1.0之间,模型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3)影响春兰、蕙兰当前和2070年地理分布的限制性气候因子主要有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年均降水量(bio12)和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4)气候变暖将会对春兰和蕙兰的适宜生境范围和面积产生影响。预测2070年春兰的适宜生境面积将会有所减小,而蕙兰的适宜生境面积将会增加,且整体有向北迁移的趋势。研究结果为野生春兰和蕙兰的生态风险评价和引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Auriscalpium vulgar。的单孢菌株分别从采于中国云南和美国威斯康星的标本中分离得到,自交结果证明该种属于双因子交配系。样本间杂交表明产于中国云南的标本与美国威斯康星的标本间无生殖隔离。上述结果在生物种分布的意义已在文中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