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7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01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502篇
  2002年   511篇
  2001年   404篇
  2000年   383篇
  1999年   337篇
  1998年   320篇
  1997年   428篇
  1996年   374篇
  1995年   447篇
  1994年   400篇
  1993年   375篇
  1992年   329篇
  1991年   294篇
  1990年   264篇
  1989年   248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从长筒石蒜鳞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经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galanthamine(1),lycoramlne(2),6β-hydroxycrinamine(3a),6α-hydroxycrinamine(3b),(-)-amarbellisine(4),tazettine(5),macowine(6).其中化合物3a~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2.
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为揭示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于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对太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为期两周年的季度调查。30个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7纲19科40种, 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较大, 平均密度高值出现在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 主要为寡毛纲颤蚓类; 平均生物量高值出现在贡湖湾、西湖区、东太湖和东部湖湾, 主要为软体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华河蚓(Rhyacodrilus sinicus)、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是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30个采样点分成3组, 相似性分析检验表明各聚类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东太湖和东部湖湾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 优势种为腹足纲螺类; 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多样性最低、密度最高, 霍甫水丝蚓和中华河蚓在该区占据绝对优势; 贡湖湾、湖心和西湖区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其优势种为河蚬。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93.
野牡丹科6种植物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野牡丹科国产野牡丹属(Melastoma L.)4种植物和从国外引种的蒂牡花属(Tibouchina Aubl.)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并对4种野牡丹属植物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野牡丹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为二倍体植物,蒂牡花属的蒂牡花(T. urvillean)和银毛野牡丹(T. heteromall)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核型公式为:野牡丹(M. malabathricum) 2n=10m(2SAT)+14sm;毛稔(M. sanguineurn) 2n=10m+12sm+2st;地稔(M. dodecandrum) 2n=12m+12sm;细叶野牡丹(M. intermedium) 2n=12m+10sm+2st。核型分析表明国产野牡丹属植物染色体为小染色体,绝对长度为0.43~1.79 µ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47~62.91,均属2B型。野牡丹属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94.
描述了中国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1新种--鹿寨唇柱苣苔(Chirita luzhaiensis Yah Lin,Y.S.Huang & W.B.Xu).该种与桂林唇柱苣苔(Chirita gueilinensis W.T.Wang)相似,但叶面被长柔毛和短柔毛,花药无毛,花丝近基部膝状弯曲,退化雄蕊3枚,无毛,花期12月至次年1月可与后者区别.目前,鹿寨唇柱苣苔仅见于广西鹿寨县中渡镇的两个石灰岩山洞中.  相似文献   
995.
描述了云南高黎贡山肖蛸科肖蛸属2新种:贡山肖蛸,新种Tetragnatha gongskansp.nov.和尹氏肖蛸,Tetragnatha yinae sp.nov.。提供了详细的描述和分布数据。模式标本保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美国加州科学院。  相似文献   
996.
马立名 《蛛形学报》2010,19(2):70-78
记述浩伦螨属3新种和1已知种雄螨及后若螨:胸斑浩伦螨Holaspulus sternomaculatus sp.nov.,赣江浩伦螨Holaspulus ganjiangensis sp.nov.,拟网浩伦螨Holaspulus imitoreticulatus sp.aov.和福建浩伦螨Holaspulus fujianensis Ma et Lin,2006.  相似文献   
997.
为初步探讨园蛛总科内网型不同的蜘蛛间分子系统发生关系,测定了9种蜘蛛核18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联合GenBank中的2种蜘蛛18S rRNA基因序列数据,用NJ法、MP法和ML法重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织圆网的园蛛科和肖蛸科蜘蛛在园蛛总科中不是姊妹群;(2)不织圆网的球蛛科和皿蛛科也不是单系发生,证实了皿蛛片网和球蛛网独立起源的观点;(3)皿蛛科蜘蛛的分子系统发生地位与肖蛸科较近、而与园蛛科较远,这表明皿蛛科和园蛛科问雄性触肢结构的相似性很可能是类似而不是同源相似。  相似文献   
998.
Logistic模型预测东北越冬代水稻二化螟发生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2003年在吉林省柳河县绿色大米生产稻区,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越冬代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有效积温和诱捕器诱蛾百分率的关系。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性。由模型拟合结果预测当地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275.9,358.4和440.8日.度,可以适时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999.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同工酶电泳、RFLP、RAPD、核酸序列分析、微卫星DNA和探针杂交等,在实蝇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这些技术对实蝇种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揭示其亲缘及进化关系,从生命本质上寻找实蝇种群间的内在联系。文章综述上述几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实蝇科昆虫核酸结构、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及进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实蝇科昆虫系统发育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重阳木是世界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树种之一,近年来重阳木帆锦斑蛾BischofiapoiycarpaCramer对其危害日益突出。该害虫在我国许多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06年在安徽省合肥地区暴发成灾。经过室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分析了其暴发成灾的原因,明确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该虫在合肥地区1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主要以幼虫在重阳木枝干的树皮、裂缝等处越冬。越冬幼虫至次年4月开始活动。在7月和8月份,以第2代和第3代幼虫危害最重。建议采用植物检疫、人工捕杀、微生物农药及化学杀虫剂等多种方法加以防治,自然天敌对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