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9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32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P)能特异地催化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脱磷酸化反应.它是一个由很多结构相关的酶组成的家族.比较氨基酸的序列发现 PTPP-1B和跨膜蛋白 CD45 的胞内区有结构相似性.现已证明 CD45 确实具有内在 PTPP活性.通过研究 CD45 在淋巴 T 细胞中的功能,揭示了一个新的信号传导机制.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脱磷酸化在这一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82.
肿瘤坏死因子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坏死因子是α-肿瘤坏死因子和淋巴毒素的统称,它们具有相同的细胞受体.国内外学者在阐明人肿瘤坏死因子三级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化学修饰,抗 体结构域定位、定点诱变等方法对人肿瘤坏死因子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人肿瘤坏死因子分子中对其活性至关重要的部位,同时也基本阐明了人α-肿瘤坏死因子的受体结合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以及它们在人肿瘤坏死因子三、四级结构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83.
刘鸿先  王以柔  李晓萍  郭俊彦   《广西植物》1993,13(2):174-179
本试验以黄瓜和水稻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光照和黑暗条件下低温对植物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的影响。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5℃及12h 280μmol m~(-2)S~(-1)处理2d,Chl-蛋白质复合体的降解明显大于5℃暗低温处理;低温与光照对P700-CPa_1的影响大于LHCP。叶绿素荧光测定表明;5℃及12h 280μmol m~(-2)s~(-1)的处理对PSⅡ的影响亦大于暗低温处理。由此认为:低温与光对植物叶绿体的PSⅠ和PSⅡ都有明显的影响,其机理可能与常温下高光强引起的光抑制相类似;不同的是低温下中等光强就能引起光抑制。因此,在光照低温下往往加剧植物冷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堂皇芋螺(Conus imperialis)毒素基因序列,为毒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Trizol法提取堂皇芋螺毒腺管的总RNA,应用3’端快速扩增cDNA末端(3’RACE)及巢式PCR技术,获得A、O、J超家族芋螺毒素新序列;或以A家族高度保守的内含子及3’端非翻译区(3’UTR)设计引物,克隆出新的α-芋螺毒素新序列。选择合成毒素ImIIA及Im1.2,测定ImIIA二硫键的连接方式,并测定两种毒素对神经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抑制活性。结果 获得11条毒素前体肽序列,分属A、O1、O2、J3等超家族,其中Im1.95为已报道芋螺毒素,其余为新发现芋螺毒素。ImIIA二硫键连接方式为少见的“C1-C2,C3-C4”,10μmol/L Im1.2、ImIIA对α2β2、α2β4、α4β2、α3β2、α3β4 5个nAChR亚型抑制活性较低。结论 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堂皇芋螺中获得了11个芋螺毒素,其中10个为新序列,属于A、O1、O2、J3等超家族毒素,Im1.2、ImIIA对神经型nAChR各受体亚型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85.
马立克病病毒群共同性抗原P79蛋白质基因的鉴定和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6.
一种重组人α1型干扰素突变体IFN-α1/86D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重组人α1型干扰素突变体IFN-α1/86D在摇瓶培养和分批发酵培养的重组大肠杆菌DH5α株中的表达动态,并采用阳离子交换层析和抗α1型干扰素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的两步流程对其进行了纯化,得到SDS-PAGE纯及高效液相层析(HPLC)纯的IFN-α1/86D产品,共比活性为2.3×10~7单位/毫克蛋白。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的结果表明,纯化产品的纯度在95%以上,但其N端不均一,产品中含有两种N端序列正确的IFN-α1/86D活性分子,即约75%为去Met分子和约25%为带Met分子。  相似文献   
87.
伊贝母(F.pallidiflora Schrenk)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NAA 1.0mg/L+6-BA2.0 mg/L的MS培养基上,在培养10天前可产生大量单细胞到多细胞胚性细胞团,培养10至15天,逐渐形成大量球形胚。利用这样一个实验体系,在培养0、1、2、3和4天后加入放线菌素D(AMD,20μg/ml)和环己亚胺(CHM,20μg/ml),继续培养至第6天,分析大分子代谢动态和观察胚性细胞团的形成情况;培养6和10天后加入同样浓度的AMD和CHM。继续培养至第15天,分析大分子代谢动态及观察球形胚形成情况。结果表明:(1)培养0、1、2、3和4天加入AMD的分别抑制胚性细胞团的100%、63%和45%,加入CHM的抑制100%、85%和75%,培养6和10天后加入CHM抑制球形胚的100%和75%;(2)DNA、RNA和蛋白质在胚性细胞团和球形胚形成时出现两个峰值,其中RNA变化剧烈,最早出现峰值。AMD和CHM分别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3)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在胚性细胞团和球形胚形成过程中顺序表达,AMD和CHM分别在转录和转译水平上对其进行规律性抑制。根据以上结果,本文对伊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8.
89.
90.
本文探讨了具有肿瘤抑制功能的cDNA克隆P14-6(即人白细胞介素6核转录因子NF-IL6的3’非翻译区)的RNA转录物与回复相关蛋白BNF的相互作用,发现该RNA与BNF的相互作用位点为其3’侧的富U序列内的1个24核苷酸片段;并发现BNF系一群蛋白质,它们可能先相互结合成1个蛋白质复合物,然后再与RNA位点作用.其中可能只有1个蛋白质(R62)直接与该RNA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