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恶性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非典型恶性综合征患者1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因高龄、全身状况差、长期并联合应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应用多种其他药物而诱发,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经过停用抗精神病药,给予甲磺酸溴隐亭片、盐酸金刚烷胺片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结论: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可无发热等典型表现,且可出现各系统症状,可能首诊于多个科室,各科临床医师均应熟悉该病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作出诊断,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2.
目的:从鼠黑色素瘤BL6F10细胞系中分离与鉴定癌干细胞(CSC)样细胞,为今后对CSC的鉴定及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不同免疫磁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从BL6F10细胞系中分离有特征性CD表型的瘤细胞,体外观察不同CD表型瘤细胞在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克隆的能力;将这些瘤细胞皮下注射到C57BL/6小鼠,比较其致瘤性。结果:从BL6F10细胞系中分离出不同CD表型的特征性瘤细胞;在软琼脂培养基上,CD133^+、CD44^+和CD44^+CD133^+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高于CD133^-、CD44^-和CD44^+CD133^-细胞;CD133^+、CD44^+、CD44^+CD133^+和CD44^+CD133^+CD24+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致瘤性分别强于CD133^-、CD44^-、CD44^+CD133^-和CD44^+CD133^+CD24^-细胞。结论:CD44^+CD133^+CD24+表型的BL6F10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与CSC样细胞相似,具有CSC特征,这些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鉴定BL6F10细胞系中的CSC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43.
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βγ-晶状体蛋白是主要分布于脊椎动物眼睛晶状体内的水溶性结构蛋白。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从微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都有过报道。微生物中发现的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主要作为环境胁迫应急蛋白,在恶劣环境中发挥对细菌的自我保护作用,如ProteinS。在哺乳动物中,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被推测能够参与胚胎的皮肤发育与分化调节,具有肿瘤抑制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黑色素瘤缺失蛋白。但是,对于它们的生化特性、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知之甚少。本文从蛋白结构、基因起源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简要介绍目前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4.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复发以及耐药等均与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Hedgehog (Hh)信号通路调节胚胎发育和成体许多组织器官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增殖.然而, 那些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受到Hh信号通路调节的组织器官, 在该信号通路异常时常常发生肿瘤.这些肿瘤包括肝癌、神经胶质瘤、基底细胞癌、横纹肌肉瘤、胰腺癌、小细胞肺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介绍了近年来Hh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在维持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方面的作用, 以及该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 以显示其在肿瘤治疗中潜在的重要意义.最后, 提出了今后肿瘤干细胞Hh通路研究的重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Tan ⅡA)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和相关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以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终末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0.5μg/mL丹参酮ⅡA处理MG-63细胞,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系统研究MG-63细胞处理前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和成骨细胞相关终末分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Tan ⅡA处理细胞产生了核质比例减小、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器丰富发达、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等显著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处理后MG-63细胞I型胶原蛋白、骨粘素和骨钙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并观察到钙化糖原颗粒增多和典型骨结节的形成.结论:丹参酮ⅡA能显著改变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并促进与成骨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变化,从而对人成骨肉瘤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6.
为探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促癌剂对食管上皮致癌作用,人胚食管上皮细胞转染HPV协同60钴(60Co)放射观察其恶性转化.用HPV18E6E7AAV转染的人胚食管上皮(SHEE),培养至13代,分为4组,实验组分别用60Co2、4、8Gy照射,每周1次共4周;SHEE未经照射为对照组.细胞形态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DNA合成和定量用3H-TdR掺入和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染色体众数用常规方法分析;致瘤性用软琼脂培养和裸小鼠接种;HPVDNA用PCR检测.经60Co照射后细胞呈凋亡和坏死(危象期).8周后SHEE 4Gy组细胞增殖,增殖指数(34%)和3H-TdR摄入增高,软琼脂培养和裸鼠接种出现致瘤性.对照组SHEE组细胞增殖指数24%,伴有少数3H-TdR掺入,裸鼠未成瘤.染色体众数:对照组,58~62;4Gy组,63~65;两组HPV18E6E7 PCR呈阳性条带.此结果表明,用HPV18E6E7协同60Coγ射线可以使人胚食管上皮恶性转化,60Co γ射线有加速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7.
在美国,早几年前一种阔叶橡树Quercus spp)发生“猝死病”的传染病流行,造成美国西部海岸数万株橡树的突然死亡,这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在加州沿海300多公里地带都蔓延这种传染病,邻近的州如俄勒冈州也有这种树的传染病发生。这些受感染的橡树,在其树干下部流出一种深红褐色稠汁,继而出现腐坏而逐渐死亡,这种病还殃及其他许多树种,这说明此传染病并非专一性的,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素(AFB1)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用HBV感染人胚胎肝细胞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以后每周注射AFB1,能诱发裸鼠成瘤,实验分为4组:A组为HV+AFB1组,即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同时注射AFB1;B组为HBV^ 组,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不注射AFB1;C组为AFB1^ 组,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注射AFB1;D组为对照组,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也不注射AFB1。结果:A组成瘤率为27.3%(6/22),B组0%,C组13.3%(2/15),D组0%,所有肿瘤病理诊断均为肝细胞癌。用EMA单抗检测,证实为人来源细胞。PCR和DNA狭缝印迹显示:HBV X和HBV S基因阳性,证明HBV基因已在瘤细胞中。细胞首次用人乙肝病毒协同AFB1在裸鼠体内诱发成功人肝细胞癌,证明了ABV协同AFB1,在人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病因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发生及防治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9.
观察bcl-2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凋亡中的变化。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及TUNEL法检测培养细胞凋亡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bcl-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一定浓度的NDGA处理SHG-44细胞12-96h,均可诱导SHG-44细胞发生凋亡,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增加越明显;(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NDGA处理细胞后,出现SHG-44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密切相关;(3)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DGA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出现SHG-44细胞bcl-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NDGA诱导SHG-44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基因的表达降低,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0.
恶性转化试验及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关试验体系是当前用于环境致癌因素检测的主要手段,本以各种试验方法为核心,以试验中应用的靶材料为依据,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对现有的环境致癌因素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