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0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8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衍生物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一种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衍生物(命名为hTNFD)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实验优化选择了适宜该衍生物表达的培养基、IPTG使用浓度、诱导时期以及诱导时间的长短等,并在50L发酵罐进行了中试规模的放大培养,菌体的收获量湿重可达1643g/L,hTNFD表达量占总蛋白的60%,纯化的衍生物比活为101×1010U/mg,比原型hTNFα提高了465倍,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导致Yunnanese(Aγδβ)0-地贫缺失事件的分子机制,并从3′并入序列中搜寻增强子类序列,使用EMBL3为载体构建了一例缺失杂合子的基因组文库,筛选到来源于异常染色体11并包含Gγ珠蛋白基因区6.7kb序列以及11.5kb3′并入序列(即缺失桥片段)的克隆.此11.5kb序列在正常染色体中位于β珠蛋白基因约下游66~78kb区域.详细分析了这一区域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了围绕缺失连接区的DNA序列,精确定位缺失的5′端点发生在Aγ珠蛋白基因上游-116~-117碱基之间.确定缺失的3′端点处于一个L1序列内,位于β珠蛋白基因下游~66kb,距离Chinese(Aγδβ)0-地贫缺失3′端点上游~12.2kb的一个EcoRⅠ位点上游413bp.围绕5′和3′端点的序列之间无明显同源性,说明这一缺失代表了体内的非同源重组事件.这一重组事件可能由L1序列介导.缺失3′端点下游序列的克隆分离也为进一步从中搜寻加强子类序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铽(Ⅲ)与人血清脱铁转铁蛋白结合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pH7.40.1mol/LHepes及室温条件下,使用荧光光谱进行了Tb3+对人血清脱铁转铁蛋白的滴定.结果表明Tb3+与人血清脱铁转铁蛋白结合后,其549nm处的荧光强度增强约105倍.在549nm处Tb3+-脱铁转铁蛋白络合物的摩尔荧光强度是(9.65±0.05)×104mol-1L,Tb3+可占据脱铁转铁蛋白的两个金属离子结合部位,优先占据脱铁转铁蛋白的C端结合部位,条件平衡常数是lgKC=9.96±0.20,lgKN=6.37±0.16.Tb3+与R3+E(RE=Nd、Sm、Eu和Gd)间的线性自由能关系表明稀土离子占据脱铁转铁蛋白的C端结合部位时受离子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了刺猬体内脂蛋白(a)的含量,从中选出一些脂蛋白(a)水平较高的刺猬,研究脱唾液酸糖蛋白-多聚赖氨酸-反义载脂蛋白(a)RNA连接物对刺猬内源性脂蛋白(a)的降低作用.结果表明,该连接物可明显降低刺猬体内脂蛋白(a)的水平,而脱唾液酸糖蛋白-多聚赖氨酸-正义载脂蛋白(a)RNA连接物对刺猬体内脂蛋白(a)无降低作用,无脱唾液酸糖蛋白靶向的反义载脂蛋白(a)RNA寡核苷酸对刺猬体内脂蛋白(a)的降低作用明显低于有脱唾液酸糖蛋白靶向的连接物.连接物几乎不影响刺猬体内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活性,连接物对刺猬脂蛋白(a)的降低作用至少可持续16h.  相似文献   
995.
Topotecan(TPT)是类似天然抗癌药物喜树碱的半合成新药.为了阐明TPT对拓扑异构酶的毒性作用,将癌细胞系SUD4及DOHH2培养在不同浓度TPT的培养基中,分别在培养8h、18h后取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TPT不仅作用于拓扑酶Ⅰ,也作用于拓扑酶Ⅱ,尽管对酶Ⅱ的影响非常小.应用新的流体细胞测量仪(FACS-Vantage)及免疫分析法对细胞培养时间、TPT的浓度与拓扑酶中毒程度的动力学关系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显示TPT能影响拓扑异构酶Ⅱ(新观点),同时强调在抗癌化学治疗中应结合使用酶Ⅰ及酶Ⅱ抑制剂.  相似文献   
996.
横纹肌样瘤(RT)的起源迄今仍是世界上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第一例RT发现于肾脏。但迄今发现的RT均难以复制成功。在纯化3代的肿瘤阴性对照猫肾和犬肾原代细胞皮下接种裸鼠的致癌/致瘤率为0%(0/32),肿瘤阳性对照Hela细胞皮下接种裸鼠产生进行性生长恶性肿瘤的比率为100%(40/40)的前提下,BHK-21细胞皮下接种裸鼠均产生进行性生长的恶性肿瘤(65/65),其中染色体众数为40±2(比率58%~68%)的KA株致RT比率为52.38%(11/21),具有两个染色体众数40±2(比率41%~53.5)和72±2(比率31%~35%)的YA株致RT的比率为83.33%(10/12),染色体众数为73±3(比率42%~50%)的成瘤细胞体外再培养NM28/YA株致RT的比率为71.43%(15/21),染色体众数为42(比率28%~30%)的M株致RT的比率为0%(0/10),致形态类似于分化比较好的平滑肌肉瘤的恶性肿瘤的比率为100%(10/10),可见BHK-21细胞不能用作病毒活疫苗培养基质,可替代Hela细胞用作恶性肿瘤阳性对照细胞。高变异率BHK-21细胞株皮下接种无胸腺裸鼠大多产生恶性RT(26/42),但要求完形活细胞接种量要大(2~9×107/鼠),肿瘤产生迅速,生长快速,血管丰富,供血充分,接种细胞后10~20天或2~3周肿瘤长径×短径均值基本达到30mm×20mm标准。其它高变异率细胞系接种丧失免疫机能的无菌实验动物,如环境条件和生长状况达到上述标准,理当可能产生恶性RT。RT在模型动物体内的首次发现和成功复制,为弄清RT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机会。可见,肾上皮是恶性RT的重要起源组织,本研究开辟了RT起源研究的新阶段。克隆出致RT的高变异率BHK-21细胞株,建立RT裸鼠模型,并应用于RT的临床诊断防治或进一步探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反转录PCR的方法,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mRNA作为内源参照物,测定了记忆增强肽ZNC(C)PR及其类似物对大鼠海马和皮层中胆碱能神经分化因子(CNDF)mRNA表达的影响。ZNC(C)PR能显著地增强CNDFmRNA的表达,并在给药后18h达到高峰(海马3.02倍,皮层5.33倍,与对照组比较P<0.01)。ZNC(C)PR受体的激动剂NLPR也能诱导CNDFmRNA的表达,并比ZNC(C)PR活性更高。ZNC(C)PR受体的拮抗剂ZDC(C)PR能部分地阻断ZNC(C)PR的作用。精氨酸加压素(AVP)只有微弱的活性,而催产素(OXT)则没有活性。以上结果表明CNDF是ZNC(C)PR作用的靶基因之一,且这种作用是通过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998.
香蕉束顶病(BBT)是一种发生在蕉类作物的严重病害。从带有典型香蕉束顶病症状的香蕉植株中按照检测植原体的方法提取DNA,扩增患病植株中植原体16SrDNA片段,证明香蕉束顶病中有植原体存在。对此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核酸序列分析,并与已知植原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片段与Gr1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99.
凌建华  张玲  姚开泰  王文  凌发瑶 《遗传》1999,21(5):34-37
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DA)研究了银额果蝇两个单雌系AKM46(含B染色体)和AGZ2(不含B染色体)两基因组间的差异。用AKM46作检测(tester)扩增子,AGZ2作驱赶(driver)扩增子,通过三轮消减杂交后,获得了6个差异片段(100bp~300bp)。亚克隆后,对11个片段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获得了9个新的序列。选择clone22及clone42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这两个片段仅在检测扩增子及第一、第二、第三轮差异片段中检测到杂交信号,而在驱赶扩增子检测不到杂交信号。证实了这两个片段来自含有B染色体的单雌系AKM46,而且可能是B染色体上的特异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突变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标记构建新型克隆载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三位点替换突变的绿色荧光蛋白(GFP_S65T、V68L、S72A)基因插入到pBluescriptSK(+)的XbaⅠ和SacⅠ之间,构建为新型的克隆载体pGreenLD。此质粒载体在E.coli中表达后使菌落在日光下呈现黄绿色,而在长波紫外光照射下呈现亮绿荧光,当外源DNA片段插入该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使gfp基因表达受阻时,转化的E.coli菌落为白色。因此可以用E.coli菌落黄绿色/绿色荧光的消失作为检测指标来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克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