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25 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144 例 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间歇组、轻度持续组、中度持续组及重度持续组,选取60 例健康儿童作 为对照组,检测血清25-(OH)D3 水平;在治疗4 周后应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系统(C-ACT)对患儿哮喘控制情况给予评价,将 所有患儿分为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及完全控制组,比较各组血清25-(OH)D3 水平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间歇组、轻度持续 组、中度持续组、重度持续组5 组之间血清25-(OH)D3 水平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对照组到重度持续组血清25- (OH)D3 水平逐渐降低(P<0.05);完全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及未控制组三组血清25-(OH)D3 水平亦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从完全控制组到未控制组血清25-(OH)D3 水平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P<0.05);血清25-(OH)D3 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 相关(rs =-0.489, P<0.05),血清25-(OH)D3 水平与C-ACT 评分亦呈负相关(rs =-0.470, P<0.05);随着血清25-(OH)D3 水平下降 程度的加重,患儿发生重度持续发作、出现C-ACT 评分<19 分的风险值(OR)则逐渐增大。结论:血清25-(OH)D3 水平与哮喘患儿 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情控制情况密切相关,早期血清维生素D 水平对于哮喘患儿病情及近期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2.
利用重组大肠杆菌表达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和色氨酸酶(TPase),并利用双酶法合成L-色氨酸。采用PCR从大肠杆菌K12基因组中扩增上述两种酶的基因,利用pET-28a载体,构建单表达重组质粒pET-SHMT、pET-TPase和共表达重组质粒pET-ST。将上述3种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单表达基因工程菌BL21(DE3)/pET-SHMT和BL21(DE3)/pET-TPase分别在47kDa(SHMT)和50kDa(TPase)处有蛋白表达带;共表达基因工程菌BL21(DE3)/pET-ST在上述两处均有蛋白表达带。与宿主菌相比,单表达SHMT基因工程菌产酶活性提高了6.4倍;单表达TPase基因工程菌产酶活性提高了8.4倍;共表达SHMT和TPase基因工程菌产酶活性分别提高了6.1和6.9倍。利用工程菌所产酶进行双菌双酶法和单菌双酶法合成L-色氨酸。两菌双酶合成L-色氨酸的累积量达到41.5g/L,甘氨酸转化率为83.3%,吲哚转化率为92.5%;单菌双酶合成L-色氨酸的累积量达到28.9g/L,甘氨酸转化率为82.7%,吲哚转化率为82.9%。  相似文献   
63.
为获得高效抗氧化菌株,采用直接提取方式从20个大型真菌菌株菌丝体培养液中提取抗氧化活性物质,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水杨酸法、DPPH法测定各菌株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及1,1-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各菌株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O2)、.OH及DPPH-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菌株NG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OH-的清除效果最好,清除率为75.56%;菌株02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O2-)的清除效果最好,清除率为37.51%;菌株EG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DPPH-清除效果最好,清除率为66.91%。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醛固酮对大鼠主动脉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腺瘤组、腺瘤+依普利酮组和腺瘤+肼苯哒嗪组。在每只大鼠皮下埋植的微量渗透泵内注入空白溶剂或醛固酮。8周后通过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主动脉bax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腺瘤组大鼠主动脉bax mRNA和蛋白表达都显著上调(P〈0.05);依普利酮能够抑制醛固酮对bax基因的诱导作用(P〈0.05);而肼苯哒嗪虽然可以使大鼠收缩压下降,但不能阻止醛固酮对bax基因的作用。结论醛固酮通过诱导bax基因表达,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干预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其导致血管重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5.
Shang Y 《Cell research》2007,17(4):277-279
Estrogen exhibits a broad spectrum of physiologicalfunctions ranging from regulation of the menstrual cycleand reproduction to the modulation of bone density,brainfunction,and cholesterol mobilization.However,estrogenis also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al complications par-ticularly with the onset of gynaecological malignanciesincluding breast cancer and endometrial cancer;estrogenis now considered to be a classical etiological factor forbreast cancer and endometrial cancer.In the early 1970s,it was reported that there was a 20-35% increase in incidence of endometrial cancer in WesternCaucasian women who had undergone estrogen therapy[1].Subsequently,a variety of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with support from studies in cell cultureand animal models,have demonstrated the association ofestroge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or progression of thedisease.In 2002,the US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listed steroidal estrogens as carcinogens for the first time.The report cites data from human epidemiologic studies thatshow an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and an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as well asa less consistent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相似文献   
66.
本文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法提取透骨草中总黄酮,即先用纤维素酶酶解透骨草,再用乙醇回流法提取透骨草中的总黄酮。分别固定提取剂乙醇浓度为70%,料液比为1∶20 g/m L,初步探究了纤维素酶浓度、酶解p 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四个单因素对透骨草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确定了酶辅助法提取透骨草中总黄酮的较佳条件:纤维素酶浓度为2 U/m L、酶解p H=4.5、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2 h,总黄酮提取率为1.27%。本文初步探究了透骨草总黄酮提取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液对羟自由基清除活性要高于相同浓度的芦丁与二丁基羟基甲苯。  相似文献   
67.
对κ-卡拉胶进行酸降解得到三种卡拉胶低聚糖,并进一步与苯二甲酰基合成制得三种分子量分别为1450、2520和3430的κ-卡拉胶邻苯二甲酰衍生物(LA、LB和LC)。对产物进行IR表征并对其取代度(DS)进行测定,并检测了产物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活性以及还原能力。结果表明,上述三种κ-卡拉胶邻苯二甲酰衍生物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依次为:LC>LA>LB,这可能与衍生物的羟基含量、取代基团的性质以及取代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8.
从产L-丝氨酸菌株假单胞菌N-13中纯化了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酶活力在pH=7.0~9.0间稳定,最适宜pH=8.0;酶的最适温度为35℃,在30~40℃水浴30 min酶活力未见明显下降.磷酸吡哆醛的最适添加浓度为25 μmol·L-1.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  相似文献   
69.
两种菌株来源的gly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方法,分别从大肠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glyA基因,分别克隆入载体pET-28 a(+)中并进行表达,分离和纯化得到两种不同来源的SHMT,分别检测两种SHMT的逆向酶活。比较来源于大肠杆菌K12与嗜热链球菌AS1.2471中的glyA基因表达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的活性,以获得高活性的SHMT。结果成功获得两种菌中的glyA基因,并表达出具有较高活性的SHMT,其中嗜热链球菌中glyA基因表达出的SHMT的酶活性大约为大肠杆菌的两倍。从嗜热链球菌中克隆表达的SHMT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索半抗原二硝基氟苯(DNP)修饰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恶黑)激活树突状细胞(DC)后,在体外诱导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DNP修饰恶黑细胞M3(H-2d),然后在体外激活BALB/c小鼠(H-2d)外周血来源的DC,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观察对T细胞的增殖和特异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经DNP修饰的M3细胞激活的DC,其诱发的T细胞增殖能力和对M3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均明显高于未修饰的M3细胞组和DC组。结论:DNP修饰M3所激活的DC可以诱导更强的恶黑特异性T细胞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