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5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158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本文研究了两种鲤科鱼类,即分布于华南长江与西江的宽鳍雠和马口鱼的不同线粒体DNA谱系之间的体形差异。近期基于线粒体DNA的这两个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这两个类元内包含多个谱系(宽鳍鱲A—D和马口鱼1—5)。本文采用几何形态度量学的方法研究了这些不同线粒体DNA谱系间是否存在体形方面的差异。在宽鳍馘的4个不同的线粒体DNA谱系中,有3个被纳入本研究内容。结果显示:在宽鳍雠的3个线粒体DNA谱系中,2个具有体形的差异。在马口鱼的5个线粒体DNA谱系中,3个被纳入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有3个谱系均存在体形差异。因此,线粒体DNA的谱系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谱系间的体形差异方面,表明线粒体DNA谱系可能对应于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992.
利用自动照相术获得天山雪豹拍摄率与个体数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红外线自动照相机记录雪豹的活动和个体数量,这在国内尚属首次。野外调查开始于2005年10月18日,至12月27日结束。累计野外工作71d,共布设36台红外照相机,约2094个照相日,50256h,收回胶卷71个。在新疆天山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内5个峡谷的16个地点成功拍摄到清晰雪豹照片约32张,平均拍摄率或“捕获率”达1.53%。根据照片个体斑纹分析和“雪后痕迹调查”(SignSurveyAfterSnowing)的信息,确定在250km2范围内有5-8只雪豹活动,个体的日活动距离3-10km/d,其最低分布密度为2.0-3.2只/100km2。还拍摄到其它野生动物照片22张,如北山羊、野猪、草兔、石鸡、赤狐等。另外,还调查样线20条,搜集粪样和毛发样品计31个。  相似文献   
993.
脉冲电泳是用于分离大分子量DNA的一种电泳技术,已广泛用于真菌的核型分析,种群特异性鉴定,基因定位及遗传分析的研究。介绍了脉冲电泳的原理,发展和基本操作程序,并阐述了脉冲电泳技术在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4.
螳螂种群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界中,螳螂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饲养观察,以及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查阅,对这些主要制约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影响螳螂分布与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这些因素中,自然条件中的温度是关键的制约因素,食物、天敌、自残行为、人类活动等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95.
龙眼和荔枝卷叶蛾类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6,43(3):311-315
调查结果显示,在广西南宁市和崇左市的部分龙眼和荔枝园中,危害龙眼和荔枝的卷叶蛾类有3科20种,其中龙眼园的卷叶蛾类有3科16种,荔枝园有2科17种,2类果园发生的种类有所不同。20种中,9种过去尚未见报道。龙眼园和荔枝园卷叶蛾类群落结构的均匀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298 2和0.406 3,说明在群落中有某种卷叶蛾的种群数量相当大,各种类数量分布不均一,有某个种群数量相当大。2类果园卷叶蛾类群落的多样性相比,荔枝园要高于龙眼园。龙眼园卷叶蛾类的优势种为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Meyrick(优势度指数d=0.813 2),荔枝园分别为三角新小卷蛾(d=0.722 6)和灰白条小卷蛾Dudua aprobola(Meyrick)(d=0.102 8)。2类果园种群数量较大的种类均为三角新小卷蛾、灰白条小卷蛾和圆角卷蛾Ebodo cellerigeraMeyrick。各月份卷叶蛾类发生的总数量均以龙眼园高于荔枝园。  相似文献   
996.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Bactrocera)(Hendel)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对果蔬生产及其国际贸易造成很大影响。作者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我国福建、广东、云南3个地区及邻近国越南橘小实蝇种群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个橘小实蝇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地理隔离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我国草地螟的迁飞规律及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是一种重要的迁飞害虫,曾给我国三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在列举大量草地螟迁飞证据的同时,总结分析了成虫的迁飞过程及行为生理特征、迁飞途径以及在我国主要发生危害区的虫源关系。有资料显示,成虫通常在黄昏前后自主起飞,起飞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当成虫进入边界层后,便在距地面400 m左右的高空成层,并随气流运载至远处。黎明前后,成虫降落。脂类是成虫飞行的主要能源物质。在我国,越冬代和1代之间可能可以“互为虫源地”。越冬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飞至我国东北地区,在当地繁殖1代后,成虫可能回迁至华北地区,尽管目前还缺乏直接的证据。最后,还讨论了草地螟迁飞规律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8.
Bt水稻对田间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汕优63(以下简称汕优63/Bt)为材料,亲本汕优63(以下简称汕优63/CK)为对照,在田间自然感虫条件下研究汕优63/Bt对稻田几种非靶标害虫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汕优63/Bt上稻苞虫Pelopidas mathias(Fabricius)和稻眉眼蝶Mycalesis gotamaMoore幼虫数量都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但汕优63/Bt对稻苞虫的毒性强于稻眉眼蝶。汕优63/Bt上稻飞虱(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混合种群数量通常与对照品种基本一致,在少数调查时间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相反,除少数调查时间与对照品种没有显著差异外,稻叶蝉(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iscens(Distant))混合种群数量通常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稻飞虱和叶蝉成为汕优63/Bt上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999.
不同地区甜菜夜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曾给我国农牧业生产造成过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阐明甜菜夜蛾的种群动态规律,改善和提高其预测、防治水平,我们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我国7个甜菜夜蛾种群的42头雄蛾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分布在0.143~0.824之间,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分布在0.250~0.786之间,同一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有许多小于不同种群个体间的。江西种群的多态性条带比例最低,为80.7%; 山东种群的多态性条带比例最高,达88.6%。总体而言,北方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南方种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群的个体并不总能聚在一起,即种群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些结果为明确我国甜菜夜蛾的迁飞规律及各发生危害区的虫源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非靶标昆虫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霞  程家安  娄永根 《昆虫学报》2006,49(5):786-791
通过室内饲养实验及水稻氨基酸和碳、氮含量测定,比较研究了转cry1Ab水稻克螟稻 (KMD1和KMD2)与其亲本秀水11对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克螟稻为食可对白背飞虱的产卵期和每雌产卵量产生一定影响。 以KMD2为食的白背飞虱的产卵期为7.6天,每雌产卵量为95.0粒,均显著低于以母本秀水11为食的白背飞虱的12.7天和167.5粒。但是,以KMD1为食的白背飞虱仅产卵期(8.6天)显著变短, 其每雌产卵量与以其母本秀水11为食的白背飞虱无显著差异。稻苗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KMD2引起白背飞虱种群生殖力显著下降可能与其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和丙氨酸含量的显著下降以及谷氨酸含量的显著上升有关。因此,转cry1Ab水稻可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产生影响,但其影响因转cry1Ab水稻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