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8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3647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313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91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67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519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484篇
  2011年   516篇
  2010年   499篇
  2009年   563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459篇
  2005年   480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399篇
  2002年   416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3×3完全双列杂交F1不同阶段生长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鲤杂交F1不同组合、不同阶段生长性状的变化情况,研究以建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3个鲤品种双列杂交F1为试验材料,通过组合、组合内性别间、性别、不同时期体重、体增重以及协方差分量的分析,来确定完全双列杂交F1生长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个组合体重不同,不同时期组合内性别间体重差异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性别间体重差异不同;不同协方差分量,同一组合PIT标记17个月时的体重的最小二乘估计值不同,同一个协方差分量,9个组合中极值估计值出现的组合也不同;除PIT标记17个月后的体厚作为协方差分量外,性别之间体重没有差异,其余分量均是雌鱼体重显著高于雄鱼体重。这些说明选取合适的协方差分量对组合的选择和育种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2.
Hepcidin也称为铁调素,是在肝脏中特异表达的一种阳离子小分子抗菌肽。2000年,Krause,et al.首先从人血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了由25个氨基酸组成的LEAP-1抗菌肽[1]。2002年,Shike,et al.首次从杂交条纹鲈的鳃分离出鱼类Hepcidin,并从金眼狼鲈(Morone chrysops)克隆到  相似文献   
993.
在饲料中添加0、30和50 mg Cu/kg饲料的蛋氨酸铜,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7、14和21d,检测对虾体组织铜蓄积、免疫相关基因(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和免疫抗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铜含量随着饲料蛋氨酸铜添加量增加及投喂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对虾肌肉的铜含量显著低于肝胰腺的铜含量。饲料中铜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血淋巴及肝胰腺中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对虾组织SOD活性因饲料中铜水平和投喂时间变化显著,添加30 mgCu/kg组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腺中SOD活性在第21天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饲料中铜水平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鳃组织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P0.05)。第7天时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铜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第14和第21天时,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在摄食添加30 mg Cu/kg组最高。人工急性感染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实验表明,第7天时,摄食添加50 mg Cu/kg组凡纳滨对虾全致死时间和半致死时间长于未添加铜组和添加30 mgCu/kg组,但在第14天,摄食添加30 mg Cu/kg组的全致死时间和半致死时间最长。研究表明饲料铜添加水平不但影响组织中铜的蓄积,还影响凡纳滨对虾SOD活性和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从而影响机体的抗弧菌能力。  相似文献   
994.
以山西省主栽苦荞品种‘黑丰1号’温室盆栽幼苗为材料,设置土壤活性炭含量分别为0(CK)、2.5(B2.5)、5.0(B5.0)、7.5(B7.5)、10(B10)g/kg共5个水平,研究土壤中施加活性炭后对苦荞幼苗根系及碳氮代谢、保护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活性炭施用比例的增加,苦荞幼苗根系生长指标和根系活力指标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根平均直径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其中B5.0、B7.5处理的幼苗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活跃吸收面积、根尖数均显著高于对照,但B10处理的根系发育减弱.(2)随活性炭施用比例的增加,苦荞幼苗叶片蔗糖酶活性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同一处理水平条件下随苦荞的生长而逐渐下降;B2.5、B5.0处理苦荞幼苗叶片蔗糖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比CK极显著增加,B7.5处理略有提高,B10处理差异不显著.(3)苦荞幼苗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随活性炭的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而同一处理水平下随苦荞的生长而下降;叶片GS活性在B5.0、B7.5处理时比CK极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B7.5处理时也显著提高.(4)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随活性炭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同一处理水平下各时期间变化不大;B2.5处理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强.研究发现,适量施用活性炭(2.5~7.5g/kg)能有效促进苦荞幼苗碳氮代谢和保护酶活性,增强其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995.
太湖新银鱼移植对(鳖)早期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长江中游西洞庭湖水系太湖新银鱼移植水体(黄石水库)和未移植水体(蒙泉水库),研究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移植对浮游动物食性鱼类(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早期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009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共采集稚鱼157尾,其中7月下旬采集稚鱼在14—23日龄之间,两水体间生长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采集稚鱼在20—49日龄之间,黄石水库生长率显著小于蒙泉水库。对样品耳石日轮分析发现25日龄之前两水体稚鱼生长率相似,之后黄石水库稚鱼较蒙泉水库生长慢。食性分析发现25日龄前两水体稚鱼食物组成相似,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25日龄后黄石水库稚鱼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蒙泉水库稚鱼则转食大型枝角类、昆虫及鱼卵和仔鱼。两水体气候条件、营养状况、鱼类区系组成上基本相同,是否有太湖新银鱼移植是两水体间的主要差别。太湖新银鱼春群在1—5月间繁殖,而的繁殖在6月下旬之后。因此在早期生活史阶段与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竞争会主要发生在转食大型浮游动物之后。太湖新银鱼摄食使黄石水库大型浮游动物饵料资源短缺,稚鱼在25日龄后不能转食,是导致黄石水库幼鱼在25日龄后生长减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平板分离法从皖西大别山野生兰花的根、茎、叶中分离内生真菌32株,用琼脂块法对获取的菌株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其中有4种兰花内生真菌对供试菌株有抑菌作用,占总分离菌株的12.50%,对抑菌活性较强的一株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它属于无孢类群。  相似文献   
997.
濒危植物长叶红砂适应盐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濒危盐生植物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0、100、200、300和400mmol/L)处理30d对其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分析长叶红砂的耐盐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100和200mmol/L NaCl处理时,长叶红砂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增加,但随着盐浓度继续增加,长叶红砂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且地上部受到的抑制大于根部,显示长叶红砂适宜生长的NaCl浓度是200mmol/L。(2)随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长叶红砂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呈下降趋势,胞间CO2浓度(Ci)呈上升趋势,说明光合速率的下降使利用CO2的能力下降,胞间积累了大量的CO2,且盐处理浓度越高量越大。(3)随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长叶红砂幼苗Na+、Cl-含量增加,可溶性糖、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等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增加。研究认为,长叶红砂是通过调节叶片Na+、Cl-以及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其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998.
以曼陀罗叶干粉为供体,大豆种子为受体,用室内培养皿法研究了曼陀罗叶水浸液化感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幼根生长、根毛发育和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浓度的曼陀罗叶干粉水浸提液均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以及幼根和侧根的生长,且幼根生长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呈现逐渐缩短变粗变褐的趋势;化感胁迫还使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微核高频率发生。根毛发生和根尖细胞的分裂对化感胁迫都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响应,即轻度胁迫能显著促进根毛的生长并提高根尖细胞的分裂指数,而高度胁迫对根毛的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使根尖细胞的分裂指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99.
根际土壤动物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恒  李克中  陆林 《生态学杂志》2012,31(10):2688-2693
土壤动物是根际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养物质的转化、储存和释放,土壤微生物的调节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最终影响地上植物生长及其生产力。本文综述了土壤动物在根际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根际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根际土壤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就目前根际土壤动物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海草形态、生长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生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是海洋沉水高等植物,属典型的根茎克隆植物.根状茎直径和分株重分别是其个体大小的第一、二表征指标,个体大小是海草重要的种间识别特征.对海草6个形态构件指标和18个生长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果实大小、单株叶面积、分株重具有显著的种特异性;分株发出的时间差、水平根状茎分枝率、叶年产量、分株寿命和垂直茎分枝率是海草种特异性最强的5个生长动态指标,海草生长动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克隆生长能力强弱和分株生活史长短上;大海草趋于游击型克隆构型,而小海草则趋于密集型,但小海草Cymodocea nodosa例外;大海草基株水平扩展能力较小海草差.海草个体大小与生长特征的相关生长关系表明:随个体的增大,海草在有机构件生长上表现出两相邻叶、相邻分株、相邻节发出的时间差延长,分株、叶、茎寿命延长的特点;在克隆生长水平上表现出根状茎节间长变短、延伸速率降低,分枝率和根状茎上年产分株数降低,分枝角度变小和间隔子增大的趋势;在克隆片段水平上表现为生理整合性增强;在种群层面则表现出生物量增大和种群密度降低的特点.因此,海草个体大小对其形态、生长特征、克隆构型、种群密度和生产力起到了决定作用.大小海草不同的形态、生长动态和克隆构型特征导致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功能也不同,这一点可能对海草场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