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比较研究了锯天牛亚科4族10属20种(亚种)的雌性生殖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生殖器特征在锯天牛亚科族级、属级和种级均具有分类学意义。此研究对传统外部形态分类特征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52.
李竹  陈力 《动物分类学报》2012,37(3):654-656
报道了采自中国云南省的天牛科锯翅天牛属1新纪录种,银毛锯翅天牛Microdebilissa argentifera(Holzschuh,1984),详细描述了新纪录种的形态特征;补充描述了黑翅锯翅天牛 Microdebilissa atripennis(Pu,1992)的雄性特征;提供了分布于中国的锯翅天牛属的昆虫名录。研究标本保存于西南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53.
杨忠岐  唐艳龙  姜静  王小艺  唐桦  吕军  高源 《生态学报》2012,32(24):7764-7773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中老龄幼虫和蛹的重要天敌,但其寄主栗山天牛世代周期长(3年1代)、发育比较整齐,不利于寄生性天敌种群数量的稳定.为了解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栗山天牛后,其种群能否在栎树林间长期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达到持续控制栗山天牛的防治效果,调查研究了花绒寄甲在栎树林间的转主寄主和种群保持机制.结果表明,在东北辽东栎树干和树枝上除了栗山天牛外,还有其他8种天牛危害:双簇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四点象天牛(Mesosa myops)、中华薄翅锯天牛(Megopis sinica)、锯天牛(Prionus insularis)、双带粒翅天牛(Lamiomimus gottschei)、八字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tohokensis)、日本绿虎天牛(C.japonicus)和拟蜡天牛(Stenygrinumquadrinotatum).其中以栗山天牛、双簇天牛、四点象天牛和拟蜡天牛数量较多,而花绒寄甲在辽东栎树干上的垂直分布与栗山天牛、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的垂直分布重叠较多.室内研究表明,花绒寄甲对四点象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达到26.67%,对蛹的寄生率达到了43.33%;对双簇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达到20.00%,对蛹的寄生率为6.67%.对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在林间的生活史调查和研究发现,花绒寄甲可寄生的这两种天牛的中老龄幼虫和蛹,在花绒寄甲不适宜寄生的栗山天牛幼龄幼虫期大量存在,表明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是花绒寄甲在栎树林中的主要转主寄主.由于这些转主寄主的存在,花绒寄甲在不利于其寄生的栗山天牛卵期、幼龄幼虫期可转移寄生这些寄主,从而在栗山天牛危害的栎树林间保持了较高的种群数量,达到对栗山天牛长期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4.
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是我国重要绿化树种国槐Sophorajaponica的最严重的蛀干害虫,成虫期啃食国槐嫩枝补充营养。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灭幼脲处理的国槐枝条饲养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灭幼脲处理对该天牛雌、雄性成虫的取食量、产卵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卵的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卵孵化抑制率最高可达76.32%。解剖发现浓度为0.20mg/g的灭幼脲能够干扰锈色粒肩天牛成虫内生殖系统的正常生长及发育,表现出一系列病变反应。  相似文献   
55.
松墨天牛成虫对寄主颜色的视觉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视觉信息在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并探索其对寄主健康状况的偏好,本文通过林间对寄主云南松针叶的色彩比对,选取国际标准色卡对应卡色作为视觉信号源,对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视觉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松墨天牛雌虫选择最多的颜色分别是:棕红色(选择率26.67%),赭石棕(选择率20.00%),栗棕色(选择率16.67%);松墨天牛雄虫选择最多的颜色为:信号褐(选择率26.67%),棕红色(选择率23.33%),栗棕色(选择率20.00%)。雌、雄成虫均偏好选择棕褐色系,对应于林间衰弱和濒死寄主针叶呈现的颜色,说明松墨天牛成虫通过视觉判断偏好攻击长势衰弱的林木,属于次期性蛀干害虫。  相似文献   
56.
光皮桦不同家系对星天牛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邵武卫闽国有林场、古田采育场、永安国有林场各光皮桦家系试验林星天牛的危害进行调查。以有虫株率为指标对各家系进行动态聚类分析,结果家系13095、169、125的抗性最强;以有虫株率和生长量为指标对各家系进行动态聚类分析,结果家系137、169、174、13095、125、114属生长优良的抗性家系。家系13095、169、125属生长优良的抗性家系,而家系137、174、114属生长优良的中抗家系,这6个家系可在今后的造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桑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Ag)幼虫是一种营钻蛀性生活的重要林业害虫,通过传统纯培养、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出其肠道优势内生菌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 olyticus,S.haem olytic-us)Ag06菌株和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 is)Ag08菌株。从中筛选菌株S.haem olyticusAg06进行质粒消除后作为出发菌株,利用电转化技术将含有对鞘翅目昆虫具专一性毒力B t杀虫基因cry3A的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thuringiensis穿梭表达质粒pHT305 a和pHT7911分别转入其中。经质粒稳定性试验、转化子生长特性测试等分析,结果显示cry3A基因已经成功转入Ag幼虫的优势内生菌溶血葡萄球菌中。  相似文献   
58.
记述中国刺虎天牛属2新种,即赤红刺虎天牛Demonax rufus sp.nov.和福贡刺虎天牛Demonax fugo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59.
松墨天牛成虫头部感受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宁眺  刘拥军  孙江华 《昆虫知识》2004,41(6):566-57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成虫头部存在 1 1种感受器。触角有 8种 ,下颚须和下唇须有 6种。栓锥感受器Ⅰ型、毛形感受器Ⅰ型及刺形感受器为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共有。触角特有栓锥感受器Ⅱ型、毛形感受器Ⅱ型、锥形感受器以及柱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下颚须及下唇须特有钟形感受器、坛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松墨天牛成虫触角感受器在种类、数量和分布上存在性别差异 ,雌雄虫的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受器数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0.
本文根据1990-1995年在香港嘉道理农场次生林区采集的昆虫标本,首次分析了鞘翅目及其优势科的种类、数量和季节性变化,以及由碰撞诱捕网和黑光灯捕虫器采集所得甲虫在种类、数量和季节性上的差异。在13260号标本中,已鉴定到科的有13253号,分属45科,231种。其中,朽木甲科(Alleculidae)、毛蕈甲科(Biphyllidae)、丸甲科(Byrrhidae)、坚甲科(Colydiidae)、拟球甲科(Corylophidae)、隐食甲科(Cryptophagidae)、水缨甲科(Hydroscaphidae)、伪叶甲科(Lagliidae)、薪甲科(Lathridiidae)、泽甲科(Limnichidae)、黑蕈甲科(Zopheridae)等11个科为香港地区的首次报道,约占本次调查科总数的25%。分析表明:(1)该次生林区的鞘翅目甲虫以蛀木性为主。天牛科(Cerambycidae)、瓢虫科(Coccinell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花蚤科(Mordellidae)、金龟甲科(Scarabaeidae)、小蠹科(Scolytidae)等6科均为多样性较高(种类≥15或者个体数量≥200)的优势科。(2)鞘翅目个体数量季节性明显,每年自2月开始数量逐渐增加,6—7月为甲虫发生的高峰期,8月显著减少。各优势科甲虫的季节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庞大的小蠹标本数量(85%)说明在此调查期间该科正处于大发生时期。(3)黑光灯捕虫器所捕的甲虫科类和种类较之碰撞诱捕网所捕不尽相同,黑光灯捕虫器所捕的甲虫数量发生高峰期比碰撞诱捕网所捕的甲虫提前一个月。(4)各项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捕虫器采集所得鞘翅目的测度差异明显,黑光灯捕虫器所捕甲虫的多样度和均匀度指数高于碰撞诱捕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