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8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为查明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水分梯度下胡杨种内竞争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规律,在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选取3条样带,每条样带内依照水分梯度布设3个样方,采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与点格局等分析方法,探究了水分梯度下胡杨林种内竞争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的最适竞争范围为10m; 2)胡杨竞争指数与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P<0.001),胡杨竞争指数随对象木胸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对象木胸径达到20cm以上时,其竞争指数逐渐稳定,且维持在较低水平;3)随水分梯度的降低,胡杨林分竞争指数呈下降趋势;4)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胡杨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5)随水分梯度的降低,胡杨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水分是决定极端干旱区荒漠植被空间分布与结构的主要因子;在胡杨林分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胡杨的种内竞争、空间格局及其与水分梯度之间关系,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典型相关的原理和技术,将多元地理坐标和生态因子降维成1元,研究提出2个生态梯度轴(EGA);EGA(CA_1)和EGA(r~2)。通过白榆20个种源的2个EGA估算,它们与6个环境因子平均相关系数为0.8551和0.8804,复相关系数0.9998和0.9985,很好地综合了诸环境因子在对群体7个性状分析结果,EGA能很好描述梯度变异,证明了白榆种群属于连续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水平沟耕作条件下密度、施肥对谷子产量的影响,寻找最佳施肥和密度以获得最高产量和纯收入,并对株高、叶面积、叶面积系数、蒸腾强度、耗水量等指标作了研究,认为水平沟耕作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用稀土对小麦植株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施用稀土时间最长的黑龙江花园农场,研究了连续12a叶面喷施稀土对小麦植株及土壤中稀土元素总含量和分布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2a叶施稀土没有造成土壤中元素含量及分布模式的变化;对小麦拔节始期(喷施稀土7d)后叶部的影响较大,La,Ce最明显增高,叶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常乐”稀土中的相一致,与土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不同,而在小麦拔节始期的根部、小麦成熟期的根、茎、叶、壳等部位稀土元素分布  相似文献   
15.
用固相pH梯度(pH 5.05~5.60)等电聚焦技术对随机抽取的188名北京地区健康汉族人的血清转铁蛋白(Tf)进行分型调查,并统计基因频率,检出了在中国还未见报道的TfC3基因.其表型分别是:TfC1, TfC2, TfC1C2, TfC1C3, TfC1Dchi, TfC2Dchi.TfC1=0.7420, TfC2=0.2420, TfC3=0.0027, TfDchi=0.0133, 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 并与其他已见报道的汉族 Tf基因频率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16.
17.
群落分类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海拔格局研究, 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现状、揭示多样性维持和变化机制的重要途径。当前对水生昆虫分类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及其尺度依赖性依旧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13-2018年在云南澜沧江流域500-3,900 m海拔梯度共149个溪流点位的水生昆虫群落调查数据, 利用线性或二次回归模型探索并比较了局部尺度(点位尺度)和不同区域尺度(100 m、150 m、200 m、250 m海拔段)的分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树状图功能多样性指数(dbFD)、Rao二次熵指数(RaoQ)和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的海拔格局。结果表明, 在局部尺度, 物种丰富度指数和dbFD指数沿海拔梯度均无显著分布特征, Simpson多样性指数、RaoQ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FEve指数沿海拔梯度呈现U型或者单调递减趋势。在区域尺度, 随着区域海拔带宽度的增加, 物种丰富度指数沿海拔呈不显著的单调递减格局, 但dbFD指数沿海拔分布由U型转变为单调递减趋势; 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RaoQ指数沿海拔梯度由显著U型趋势转变为无显著分布特征; 物种均匀度指数沿海拔梯度无显著分布特征, 但FEve指数呈显著增加的海拔格局。综上, 群落分类多样性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分布存在局部和区域尺度的空间差异, 但区域尺度下二者海拔格局随海拔带宽度的增加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宋础良 《生物多样性》2020,28(11):1345-57
群落内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高度组织化的。群落结构对多物种共存的影响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目前生态学界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由于环境因子的复杂性, 大部分研究忽略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和物种共存的重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 近期发展起来的结构稳定性理论系统地联系了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和物种共存,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和经验数据紧密结合的理论框架。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当前关于群落结构研究的争鸣, 然后介绍了结构稳定性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 最后详细介绍了结构稳定性理论在不同生态群落和不同生态学问题中的应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结构稳定性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群落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种群空间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典型草原带由于过度放牧退化严重, 原生群落罕见, 探讨原生群落的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是典型草原区广泛分布的主要群落类型, 1979年围封的大针茅样地, 是目前保存完整的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本文选择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和长期过度放牧群落, 应用O-Ring函数结合不同零假设模型分析了大针茅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原生群落中大针茅种群在小尺度范围内呈均匀分布, 而在长期过度放牧群落中则表现为聚集分布。这说明在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中竞争是主要的相互作用, 而在长期过度放牧群落中正相互作用居主导, 验证了胁迫梯度假说; 同时证明长期过度放牧改变了种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海塞规则(Hesse’s rule)是指物种内不同种群或近缘种间的心脏相对大小随海拔或纬度梯度增加而增加。该生物地理规则的实验证据来源于内温动物,是否适用于外温动物仍不清楚。本研究采集了不同海拔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进行同园实验,比较心脏及其功能关联器官(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脂肪体)的相对干重,对海塞规则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中华蟾蜍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和脂肪体的相对干重均随海拔增加而减小,与海塞规则预测相反,这提示外温性脊椎动物可能通过降低能量代谢需求以适应高海拔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