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群落中苗期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和对光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王俊峰  冯玉龙 《生态学报》2006,26(6):1809-1817
在有、无活性炭的条件下分别构建紫茎泽兰(Ageratinaa denophora)与4种受体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鬼针草(Bidenspilosa)、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兰花菊三七(Gynura sp.)混种的人工群落,研究了群落中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和对群落光环境的适应,探讨了化感作用和光适应特性与其入侵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活性炭处理对4种受体植物的生长、生理特性影响不显著,说明苗期紫茎泽兰化感作用不明显,推测入侵初期化感作用不是紫茎泽兰排挤本地种的主要原因。4种受体植物可以通过化感作用对紫茎泽兰产生某些影响,但群落的光环境对其影响更大。紫茎泽兰能很好地适应群落中不同的光环境。苗期紫茎泽兰处于群落下层,叶片受光指数低,此时它能长期忍耐并缓慢生长;随着叶片受光指数的升高,其最大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叶绿素a/b比、总生物量、总叶面积、地茎、叶片数和分支数升高,比叶面积和比茎长降低,这有利于它维持叶片能量平衡并导致对邻近植物的严重遮荫。紫茎泽兰强的光适应能力、强光下对其它物种的遮荫效应与其入侵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型核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然界存在的小型核酶主要有锤头型核酶、发夹型核酶、肝炎δ病毒(HDV)核酶和VS核酶.锤头型核酶由3个短螺旋和1个广义保守的连接序列组成;发夹型核酶的催化中心由两个肩并肩挨着的区域构成;HDV核酶折叠成包含五个螺旋臂(P1~P4)的双结结构;VS核酶由五个螺旋结构组成,这些螺旋结构通过两个连接域连接起来.小型核酶的催化机理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金属离子或特定碱基都可作为催化反应的关键成分.锤头型核酶的催化必须有金属离子(尤其是二价金属离子)参与,而发夹型核酶则完全不需要金属离子.基因组HDV核酶进行催化时要有金属离子和特定碱基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3.
飞机草和兰花菊三七光合作用对生长光强的适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测定了干季不同光强下生长的飞机草和兰花菊三七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荧光动力学参数、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LMA),研究了两种植物适应光环境的策略,探讨了其与入侵性的关系.100%光强下,两种植物主要通过降低捕光色素复合体Ⅱ的含量减少光能吸收,提高Pmax增加光能利用维持叶片能量平衡,而它们的热耗散能力并不强,均显著低于其它光强下的值.100%光强下,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是飞机草耗散过剩能量的有效策略,而兰花菊三七可能有其它耗散途径.4.5%光强下仅飞机草能够存活,它通过降低LMA、维持很低的日间热耗散和较高的光合系统Ⅱ非环式电子传递效率适应了弱光环境.推测对强光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入侵植物的共性之一,但这种能力强不一定入侵性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水平沟耕作条件下密度、施肥对谷子产量的影响,寻找最佳施肥和密度以获得最高产量和纯收入,并对株高、叶面积、叶面积系数、蒸腾强度、耗水量等指标作了研究,认为水平沟耕作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对低温胁迫信号感知及传导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中大量的相关基因已有报道,这些基因不仅仅涉及植物激素的应答,还涉及到植物基因的转录调控及转录后的修饰与调控等各个方面。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抗寒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植物体内的木质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木质素是植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它是一类在化学结构上密切相关、高分子量的多聚体。主要论述了木质素单体的类型,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合成过程,单体间的聚合机制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产油微藻是最具潜力的生物能源油脂资源之一,有关微藻生物能源的技术研究开发近年来受到国内外持续重视。微藻能源生产是一个涉及到从藻种、规模培养技术与装备,到能量转化加工全产业链的复杂过程,其中以解决微藻生物量资源的规模培养是整个产业过程的核心。从微藻的产能潜力分析出发,对微藻的光自养与异养模式以及微藻的开放池和光反应器培养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特别分析了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微藻序贯式异养—稀释—光诱导和贴壁培养技术等。并对涉及微藻培养的相关技术包括光能利用、水源和二氧化碳源解决,以及污染及其控制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藻规模培养必须以高效抗逆工业性状和高值化学品联产特色藻种的选育,与装备创新为重点和突破口,并将废气/废水等利用与规模培养相结合,从而构建起与环境处理相耦联的微藻能源—高值化学品多联产产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植物中存在着一种双组分信号系统,该系统由组氨酸蛋白激酶,HPt蛋白和反应调节器组成,它参与乙烯,细胞分裂素等的信号转导,并且与光敏色素信号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反向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深海来源的真菌Penicillium sp.F00120在高盐培养基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麦角甾醇(1)、4-methyl-5,6-dihydro-2-pyranone(2)、citreohybridonol(3)、1-linoleoylglycerol(4)、5α,6α-Epoxy-(22E,24R)-ergosta-8(14),22-diene-3β,7β-diol(5)、macrophorin(6)、purpurogemutantin(7)、3-(2S,4S-dihydroxypentyl)-6,8-dihydroxyisocoumarin(8)、5-hydroxy-7-(2'-hydroxypropyl)-2-methylchromone(9)。化合物2~4、6~9均为首次从深海沉积物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在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利用土钻对3 个典型热融湖塘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进行取样, 并做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回归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热融湖塘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 在沉积物分布类型上, 以湖心为圆心、半径15 m 的湖心区, 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度为4.46-5.37 Φ, 标准偏差为2.48-2.75, 粒度较细,属于粉砂质砂; 半径15-30 m 的湖滨区, 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度为2.69-3.34 Φ, 标准偏差为1.67-2.22, 粒度较粗, 属于砂质; 半径30 m 至天然地表的过渡区, 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度为3.22-3.44 Φ, 标准偏差为1.93-2.18, 粒度较粗, 属于砂质。不同区域沉积物粒度差异显著, 热融湖塘沉积物的粉砂和黏土含量分布为湖心区>湖滨区>过渡区, 而砂含量的分布特征则相反, 为过渡区>湖滨区>湖心区。热融湖塘沉积物这种粒度分布特征与冻融循环、水力搬运、风力侵蚀以及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是导致热融湖塘不同区域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湖塘周边土壤发生粗砾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