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目的研究重组纤黏连蛋白(FN)多肽CH50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体内转移的影响,以探讨CH50多肽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B16细胞,用荧光染料CFSE标记,接种脾脏后24h取脾、肝、肺做冰冻切片,观察肿瘤细胞在3种组织中的侵袭情况。从脾脏接种B16细胞,建立体内肿瘤转移动物模型,采用基于流体动力学的体内基因转染方法于小鼠体内表达CH50多肽,RT-PCR检测CH50mRNA在肝组织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H50多肽的表达。通过比较原位肿瘤结节及转移结节在数量、大小、分布上的差异及检测原位肿瘤组织中MMP-2、MMP-9表达差异,观察CH50多肽的治疗效果。结果注射24h后即可在脾脏形成荧光结节。pCH510质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后,可在肝组织中检测到CH50mRNA及CH50多肽的表达。从脾脏接种B16细胞后第14天可在脾脏形成原发肿瘤,至第35天肝脏表面已形成转移瘤结节,成功建立了体内器官问(脾转肝)肿瘤转移动物模型。体内转染表达CH50多肽能抑制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抑制原位肿瘤结节中MMP-2、MMP-9的表达。结论CH50多肽可以通过对MMP-2、MMP-9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来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成瘤能力和体内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32.
《生命科学研究》2015,(5):465-470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是将脐血、外周血和骨髓等不同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适当浓度的IFN-γ、IL-2和CD3单抗等联合诱导后获得的异质细胞群。CIK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强、溶瘤谱广、对耐药细胞株也有杀伤作用,且兼有T细胞强大的杀伤活性和NK细胞(nature killer cells)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non-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non-MHC)限制性的特点,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接受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生存时间延长,不良反应少,但仍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3.
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重新认识艾滋病疫苗,它们不再是病毒源的疫苗而是人源性的疫苗,并且已经以其它疫苗不能代替的方式来激发免疫系统。1984年的一个深夜,研究生王小宁仍然独自留在中国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现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室中,正在用实验室中唯一一台具有摄像功能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想尽办法将一种鼠肉瘤细胞的细胞培养物保  相似文献   
34.
目的:基因组不稳定是导致肺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本研究旨在筛选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拷贝数扩增的基因。方法:利用业已建立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体外恶性转化模型,通过cDNA微阵列-CGH技术对支气管上皮来源的永生化细胞和癌变细胞的基因拷贝数进行了检测,并对部分结果进行了实时PCR验证。结果:永生化BEP2D细胞染色体中的某些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增,包括5q31.3、9q32-33.1、14q22.2-23.1、19p13.12-13.13、20q13.12-13.31;恶性转化BERP35T2细胞染色体中的扩增区域集中在1p12-13.1、5q33.1、5q31.3、9q32、19p13.12-13.13;5q31.3、9q32、19q13.12-13.13是以上2种细胞系中的共同扩增区域。共检测到201个基因的拷贝数发生扩增,其中PCNA、TP53及GADD45A基因的异常扩增已经实时PCR进一步验证。结论:在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病毒与低剂量辐射的双重作用使得某些重要基因的拷贝数发生扩增,因基因剂量增加而导致某些癌基因高表达可能是细胞恶性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5.
目的:检测荷瘤鼠体内mn23(肿瘤转移抑制因子)与S-100蛋白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肿瘤发生、转移的关系。方法:将B16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人工植入C57小鼠背部皮下,制荷瘤鼠模型,取对照组和病变皮肤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早期肿瘤nm23和S-100蛋白阳性表达的数密度和面密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晚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B16黑色素瘤荷瘤鼠nm23和S-100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6.
宽额螯蜂Dryinus latus Olmi在山东商河寄生恶性席瓢蜡蝉Sivaloka damnosus Chouet Lu若虫,具有捕食和寄生的双重控制作用。首次明确该蜂寄主,记述其幼期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在山东商河1年发生2代,以4龄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化蛹盛期,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捕捉寄主若虫补充营养。成虫主要产卵于恶性席瓢蜡蝉3~5龄若虫前后翅芽下紧贴体背的淡绿色组织上。第1代卵历期平均78.1h,幼虫孵化至脱囊平均历时209.5h,产卵至脱囊平均历时280.0h,蛹期平均386.4h。幼虫作茧于枝条、叶片或地面枯叶上,茧外缀有枝条表皮或叶片碎屑。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第2代幼虫8月上旬开始脱囊结茧越冬。野外寄生率27.8%~45.7%,控制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8例MNU诱导的胸腺淋巴瘤组织进行T细胞受体β链(TCRβ)和γ链(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并对TCRγ基因重排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例胸腺淋巴瘤检测TCRβ和TCRγ均呈克隆性基因重排。DNA序列测定证实TCRγ基因PCR扩增产物为基因重排产物。结论巢式PCR TCR基因重排检测及DNA序列分析证实,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是来源于T细胞的肿瘤。  相似文献   
38.
鉴别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色素及少色素性恶黑鉴别诊断时,(1)组织化学铁反应,褪色素和黑色素银染对证实瘤细胞中黑色素是有帮助的,但不能从无色素性恶黑中检出黑色素。因此对无黑色素恶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不大。网状纤维染色良性病均有增加,而恶黑几乎没有增加或仅极少增加。因此网状纤维染色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2)免疫组化S-10018例恶黑及6例良性痣均显示阳性,这对无色素恶黑的诊断是有价值的,但对色素痣的恶变帮助不大。16例恶黑中14例色素性与10例无色素性恶黑HMB45均显示阳性,证明两者有共同抗原,总阳性率87.5%,6例良性痣均为阴性,证明无HMB45抗原。结果提示HMB45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无色素及少色素性恶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性大,还可以用于对恶黑与良性痣、良性痣恶变的鉴别。(3)本组4例无色素性恶黑电镜下均找到前黑色素小体。因此在其他方法诊断困难时,应用电镜检查对确诊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9.
<正>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AMA1)是恶性疟原虫无性繁殖血液期表达的蛋白,是恶性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AMA1蛋白是疟原虫FVO和3D7等位基因表达产物,恶性疟疾候选疫苗AMA1-C1/ISA720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恶性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非典型恶性综合征患者1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因高龄、全身状况差、长期并联合应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应用多种其他药物而诱发,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经过停用抗精神病药,给予甲磺酸溴隐亭片、盐酸金刚烷胺片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结论: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可无发热等典型表现,且可出现各系统症状,可能首诊于多个科室,各科临床医师均应熟悉该病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作出诊断,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