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629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1.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的初期疗效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322例,评价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后一个月的疗效;按照是否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ILI)分为急性RILI组和无急性RIL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急性RILI的影响因素。结果:调强放射治疗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占98.45%;322例患者中90例(27.95%)出现急性RILI,其中36例(11.18%)出现2级及以上的急性RILI;急性RILI组和无急性RILI组间卡氏(KPS)评分、淋巴结转移、基础肺疾病、V5、V10、V20、V30和全肺平均剂量(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PS评分<80分、有淋巴结转移、有基础肺疾病,V5≥60%、V10≥40%、V20≥28%、V30≥20%和MLD≥10Gy是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使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食管癌的初期疗效较好,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病患的临床特征,优化放疗方案和靶区,减少急性RILI的发生,提高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2.
摘要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输血方式采用开放性输血,研究组患者输血方式采用限制性输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48 h后、72 h后的止血率。统计两组患者死亡率、疗效、再出血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2 h后的Blatchford评分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结果:研究组治疗24 h后的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 h后、治疗72 h后的止血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2 h后Blatchford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2 h后PT、APTT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2 h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放性输血相比,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限制性输血,可迅速止血,有效防止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同时还可减少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再出血率,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3.
54.
该文旨在探讨过表达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分析TRAF6在AM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析TRAF6表达与AML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将TRAF6重组质粒载体转染人AML细胞系(KG-1a和THP-1),采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和自噬相关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巴弗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Baf-A1)分别处理AML细胞。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过表达TRAF6后白血病细胞自噬标志物(LC3和p62)mRNA和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方法检测LC3绿色荧光斑点结构(puncta);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CCK-8实验检测AML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结果显示,AML患者白血病细胞高表达TRAF6(P<0.01);TRAF6高表达的白血病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均较TRAF6低表达组显著降低(P=0.01)。TRAF6重组质粒转染能够显著增加两株AML细胞系中TRAF6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5)。Rapamycin处理能够激活AML细胞系自噬水平,过表达TRAF6后AML细胞LC3 mRNA和LC3II蛋白水平表达上调(P<0.05)、p62 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P<0.05)以及LC3 puncta聚集增多。用Baf-A1处理以阻断过表达TRAF6的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自噬流后,LC3I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3-MA处理过表达TRAF6的白血病细胞后,LC3II蛋白表达减少、p62蛋白表达增加(P<0.05)。此外,过表达TRAF6降低白血病细胞凋亡率和促进细胞的体外增殖(P<0.001),而过表达TRAF6后联合3-MA处理则可逆转TRAF6对白血病细胞的抗凋亡和促增殖作用(P<0.001)。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过表达TRAF6能够增强AML细胞的自噬活性,促进AML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55.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胰腺的慢性炎症,最终以纤维化替代胰腺的正常组织,导致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损伤。近年来,为了深入研究CP的发病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涉及多种动物模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开展后续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造模的方式入手,比较多种常用的CP动物模型,为CP研究过程中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究南京地区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病原体特点,并观察益生菌辅助治疗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87例NEC早产儿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体特点,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EC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革兰阴性菌是NEC早产儿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5株,27.78%)和大肠埃希菌(21株,23.33%)。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粘菌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益生菌干预后的NEC早产儿血清IL-1β、IL-10、TNF-α水平及TLR4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患儿(均P0.05)。发病前3 d内输血、新生儿窒息、益生菌干预、非营养性吮吸、腹膜炎、败血症、加奶速度、PDA均是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其中发病前3 d内输血、新生儿窒息、加奶速度、PDA是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NEC早产儿的主要致病菌,益生菌干预可有效降低NEC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于NEC早产儿的治疗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同时需关注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的关系。方法选择10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167例急性肺炎患儿为肺炎对照组,142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对象肠道双歧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计算B/E值,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依次降低,大肠埃希菌依次增多,B/E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血液中CD3~+、CD4~+细胞水平以及CD4~+/CD8~+依次降低,CD8~+细胞水平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具有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维持可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病原菌耐药性、患者用药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住院治疗,且年龄60岁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和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50.00%。肺部感染患者中死亡4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液中共培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2株。30例肺部感染患者共使用6种抗感染药物,其中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依替米星及美罗培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和患者用药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患者用药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应针对上述因素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感染性急性肺损伤(ALI)肺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失调小鼠肺组织中弗里德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FLI-1)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FLI-1在感染性ALI肺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失调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SPF级雄性ICR小鼠60只,腹腔注射脂多糖(LPS,7.5 mg/kg)复制ALI模型,在给予LPS 0 h、12 h、24 h、48 h后,检测小鼠肺血管内皮屏障通透性和肺湿干重比,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IL-6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FLI-1和Src酪氨酸激酶(SRC)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0 h组比较,12 h组、24 h组肺血管内皮屏障通透性分别升高74.3%和162.4%,而48 h组较24 h组降低27.0%(P均<0.05);与0 h组比较,12 h组、24 h组肺湿干重比分别升高50.1%和122.9%,而48 h组较24 h组降低10.7%(P均<0.05);与0 h组比较,12 h、24 h肺泡灌洗液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而48 h肺泡灌洗液IL-6和TNF-α含量较24 h分别下降28.3%和21.6%(P均< 0.05);与0 h组比较,12 h组、24 h组肺组织FLI-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调20.4%和56.9%,而48 h组较24 h组上调18.2%(P均<0.05);与0 h组比较,12 h组、24 h组肺组织SR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上调76.8%和176.7%,而48 h组较24 h组下调33.4%(P均<0.05);肺血管内皮屏障通透性与FLI-1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0.8992,P<0.01),而与SRC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18,P<0.01),肺组织FLI-1与SRC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087,P=0.0014)。结论: FLI-1可能参与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肺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失常过程。  相似文献   
60.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是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Coxsackievirus A24 variant,CV-A24v)是近年来报道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体。本研究选取10株来自江西省2010年AHC暴发疫情的CV-A24v,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对该10条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重组分析,计算本研究测定的江西10条以及GenBank中所有22条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氨基酸置换熵值,并预测其正向选择位点。结果表明,在江西10条CV-A24v基因组序列中未检测到重组。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表明江西10株CV-A24v属于GIV基因型,且分处于两条传播链。对上述32条CV-A24v序列的氨基酸置换熵值计算,共得到25个易突变位点(熵值>0.6),易突变概率最高的区段为2A区。基于Datamonkey中FUBAR和FEL模型分析,发现位于结构蛋白VP2区的234位氨基酸为两种模型共同获得的CV-A24v的正向选择位点。本研究分析了江西10株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为CV-A24v引起的AHC防控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