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活动性水平,变态时的体重、增长率和完成变态所需时间考察同水塘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蝌蚪(Rana kukunoris)的竞争策略。实验按照2×3因子设计,即:食物资源2个水平(高、低),组合方式3个水平(10只中华蟾蜍蝌蚪,记为B组;5只中华蟾蜍蝌蚪和5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BR组;10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R组)。中华蟾蜍蝌蚪的活动性在食物水平低时显著低于食物水平高时,而高原林蛙蝌蚪的活动性在不同食物水平下无显著差异;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的高原林蛙蝌蚪变态时体重和体重增长率都显著高于R组,而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处理组中,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幼体期最短。这些结果表明:中华蟾蜍蝌蚪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所选择的生存策略可能不同,即食物资源充足时,增加活动性获取更多食物;食物资源有限时,降低活动性且提前完成变态;与中华蟾蜍蝌蚪相比,在食物资源有限时高原林蛙蝌蚪获取食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高原鼢鼠对洞道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代谢适应机制。方法:用酶活力分析法,分析春季、夏季和秋季高原鼢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乳酸含量和组织LDH活力,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血清和组织LDH同工酶谱。结果:高原鼢鼠血清LDH活力在春夏秋三季具有明显的差异,春季高于夏季,夏季高于秋季,血清乳酸含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春季血清中五种同工酶条带都清晰可见,夏季血清中LDH5和LDH4清晰可见,秋季血清中只能看见LDH5带。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LDH活力较高,而且从春季到秋季显著降低;肝、肾和肺组织LDH活力较低,肝组织LDH活力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夏秋两季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肾和肺组织LDH活力在春季与夏季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秋季明显降低。心、肝、肺、肾、脑和肌肉组织LDH同工酶谱,在春夏秋三季都显示出五条带,并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差异;各组织同工酶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季节差异。结论:高原鼢鼠体内糖酵解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从春季到秋季依次降低,这与它们的季节性活动特点和洞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季节性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83.
个性特征是指动物个体间稳定、可遗传的行为差异,与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反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模式,探究个性相关基因变异,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与进化机制。本文以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为对象,研究了5个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个性 (探究性、勇敢性和温顺性) 差异特征,并检测了个性相关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 (SERT)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和mRNA表达。结果发现,高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探究性和勇敢性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地区高原鼠兔SERT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海拔地区,提示不同海拔高原鼠兔个性特征差异可能与SERT基因mRNA表达有所关联。进一步检测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SERT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差异情况,发现该基因存在6个SNP (其中5个位于外显子3,1个位于外显子5 );不同海拔地区鼠兔基因分布差异分析显示外显子5的c.A1063C 同义突变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海拔地区该位点CC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c.A1063C的基因型虽然与探究性、勇敢性无显著相关,但与温顺性显著相关。综上所述,随着海拔升高,高原鼠兔探究性和勇敢性增加,这有利于动物获取更多的食物资源,进而增加其生存机会。与此同时,SERT基因多态性显示与不同海拔地区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且与温顺性有关,暗示不同海拔高原鼠兔个性差异可能与SERT基因SNP的差异有关。本研究从基因表达与突变的角度尝试阐述高原鼠兔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行为差异,显示了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行为生存策略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4.
高原鼢鼠 (Eospalax baileyi) 终年营地下生活,感光受洞道限制,但褪黑素 (Melatonin) 分泌水平仍存有季节差异,为探明褪黑素对高原鼢鼠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作用,研究利用q?PCR技术检测雄性高原鼢鼠繁殖期 (5月) 和非繁殖期 (9月) 下丘脑、垂体及睾丸中褪黑素受体1a (Melatonin receptor 1a, MTNR1a) 和褪黑素受体1b (Melatonin receptor 1b, MTNR1b) 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MTNR1a和MTNR1b在睾丸中定位,并采用Image Pro Plus软件进行免疫组化阳性评价。结果发现,高原鼢鼠繁殖期下丘脑和垂体中MTNR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繁殖期的相对表达量 (P < 0.05),MTN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时期无显著差异 (P > 0.05),但非繁殖期睾丸中MTNR1aMTN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繁殖期 (P < 0.01);繁殖期除长形精子外的所有类型细胞以及非繁殖期的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中均观察到MTNR1a的阳性信号,繁殖期除精原细胞和长形精子细胞外的所有类型细胞,以及非繁殖期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中均观察到MTNR1b的阳性信号,且非繁殖期MTNR1a和MTNR1b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繁殖期 (P < 0.01)。MTNR1aMTNR1b基因在雄性高原鼢鼠HPG轴上的表达模式,提示了褪黑素在其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85.
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适合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在5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中,连续3年监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变化,同时获取植被和土壤的变化数据。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植被(盖度、高度、频度、植被生物量、植被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紧实度、容重、水分)之间的关系。中度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不利于对栖息地的选择,轻度、次轻度放牧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高于重度、次重度放牧区的;轻度放牧干扰的草地有利于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增加。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容重呈显著负相关(R=﹣0.921、﹣0.883,P0.05);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R=0.879,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地下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2,P0.01),与植被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R=0.921,P0.05),与地上植被总盖度呈显著正相关(R=0.909,P0.05),与地上生物量、均匀度、多样性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在草地放牧干扰系统中,非生物因素土壤紧实度、水分可能是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首要选择因素,食物资源也许是次要选择因素。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高原低氧对大鼠大脑皮质生长休止蛋白7(Gas7)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拟高原低氧组,模拟高原低氧组大鼠进行6周缺氧,复制慢性高原低氧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质中Gas7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as7在模拟高原低氧组大鼠大脑皮质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Gas7可能参与了高原低氧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对高原缺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Model组)、Sal[按体重1g/(kg·d)]治疗组(sal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方法捡测缺氧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变化,同时检测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lk(GSH)、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l组寻找平台的潜伏期相对于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撤离平台后,模型组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Sal治疗后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显著延长(P〈0.05)。(2)模型组SOD、GSH—PX、GSH显著下降,MDA明显增高,Sal干预组SOD、GSH.PX、GSH显著增高,而MDA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Sal可改善高原缺氧大鼠认知功能,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减轻海马区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海马区的损伤,从而实现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8.
沈进军  张孝才  罗虹  康迅  贺晓武  李传明 《生物磁学》2011,(19):3678-3679,3712
目的:探讨总结高海拔地区肺结核的影像特点,更好的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分析65例西藏高原肺结核的影像特点,总结分析其征象及价值。结果:原发型肺结核3例(5%),影像表现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致密影,伴有淋巴结增大;侵润型结核31例(48%),影像表现成分混杂的致密影,可见钙化及卫星灶;血行播散型结核27例(42%),影像表现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影;纤维空洞肺结核4例(5%),影像表现空洞、纤维化、支气管播散三大特征。结论:高原地区肺结核以侵润型和血行播散型为主,有特定的影像特点,可以用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预防高原缺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Model组)、姜黄素[按体重60mg/(kg.d)]治疗组(curcumin组)。造模后,检测脑片水平的海马的LTP变化,并运用膜片钳技术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电生理变化。结果:(1)给予HFS刺激后各组均可诱发LTP并持续1h以上,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组HFS刺激后LTP明显被抑制(P<0.05),姜黄素可减轻缺氧所致的LTP抑制(P<0.05);(2)高原缺氧使海马CA1神经元阈电位升高,动作电位(AP)数量减少,兴奋性降低,姜黄素干预可明显减轻高原缺氧对细胞神经元的抑制。结论:姜黄素可显著改善高原缺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可能机制是通过维持海马CA1细胞的兴奋性减轻高原缺氧对认知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90.
军事医学科学院应用生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以来在应用生理学研究领域所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应用生理学基础研究方面,先后发现了藏族人适应高原的部分分子机制、脑红蛋白抗低氧生物学作用、冷习服形成过程中微循环和免疫功能变化规律、热衰竭病理学变化机制和致热习服因子,确定了中国成年人蛋白质、维生素A,B1,B2,C的需要量,发现了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视网膜盲点大小的关系;在应用生理学应用研究方面,研制了治疗高原病的埃他卡林、复方党参和高原轻便加压舱以及促进冻伤康复的乳膏和相关治疗技术,提出了热环境军事作业人员的水盐需要量及其补给方法、热环境劳动的安全上限、耐受上限和耐受极限值,合成了长效维生素B1,B2和稳定性维生素C,开发出中国第一代结晶氨基酸注射液.上述研究成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卫勤保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