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高温胁迫对白眉野草螟滞育幼虫存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白眉野草螟 Agriphila aeneociliella 是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滞育的老熟幼虫做土茧在土壤中越夏,研究明确滞育幼虫在夏季持续高温和极端高温条件下的存活率,为该害虫秋季虫源基数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白眉野草螟带土茧滞育幼虫和不带土茧滞育幼虫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条件下设置43,46,49,52和55℃极端高温,分别处理0.5,1,2和4 h;设置35,37,39和41℃普通高温,分别处理1,2,4和8 d。【结果】极端高温处理2和4 h后,带土茧滞育幼虫半致死温度分别为50.04℃(95%置信区间: 49.36~50.47℃)和48.81℃(95%置信区间: 47.74~49.37℃),去除土茧后分别为48.20℃(95%置信区间: 47.66~48.74℃)和47.36℃(95%置信区间: 47.08~48.37℃);52℃温度条件下,带有土茧滞育幼虫半致死时间为1.29 h(95%置信区间: 1.17~1.44 h),去除土茧后半致死时间为1.02 h(95%置信区间: 0.93~1.18 h)。普通高温处理41℃时,带有土茧滞育幼虫半致死时间为3.21 d(95%置信区间: 2.92~3.52 d),去除土茧后半致死时间为2.66 d(95%置信区间: 2.33~3.02 d)。【结论】白眉野草螟滞育幼虫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能力,土茧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小麦收割后深耕灭茬,使土茧或幼虫裸露到地表,利用夏季土表高温杀死滞育幼虫,可以作为一项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2.
藻类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概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藻类种质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已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已对数千种、株的淡水和海水藻类进行过超低温保存。其中 ,绝大多数藻类是采用两步冰冻法保存。影响藻类存活率的主要因素是两步法冰冻保存程序和藻类自身的抗冻性。鉴定存活率是超低温保存技术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两步法保存技术的局限性 ,玻璃化和包埋脱水法等新技术在某些藻类的种质保存中可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3.
癌症疫苗     
癌症疫苗已在动物以及人体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第一代癌症疫苗是用自身的或同种异体的肿瘤制成的全细胞制剂或溶胞产物制剂。用这些候选疫苗进行的临床研究在于确定通过免疫癌症病人来治疗癌症的可行性。在这样的一些试验中,无论从长期存活率还是复发率方面均看到了明显的好处。最近设计并已用于人体试验的是第二代癌症疫苗,它们是用性质确定的肿瘤相关抗原,即是由癌细胞而非正常细胞主要表达的或经选择的分子制备的疫苗。目前得到的结果证明,它们是安全的,而且能够激发肿瘤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没有诱发自身免疫这一临床难题。肿瘤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的进展对更好地了解一些肿瘤逃逸宿主免疫作用的机理很有帮助。这些新的知识将被用于设计将来的癌症疫苗,它们很可能会以多种肿瘤相关抗原为目标并结合有合成佐剂和(或)免疫刺激剂—细胞因子。最后,为了确定接种试验疫苗患的免疫应答与临床之间的相关性,特别需要一种专门的工具以对免疫应答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4.
实验将自絮凝颗粒酵母培养于同时添加脂肪酸 (0.6mmol/L)和酒精 (6 %~ 9% ,V/V)条件下以考察其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与单独添加棕榈酸相比 ,同时添加酒精引起细胞膜磷脂棕榈酸含量明显增加 ,伴随 9十四碳烯酸、棕榈油酸和油酸含量明显减少 ;与单独添加亚油酸相比 ,同时添加酒精未引起细胞膜磷脂亚油酸含量明显变化 ,但引起油酸含量明显增加 ,伴随 9 十四碳烯酸、棕榈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减少 ;与单独添加亚麻酸相比 ,同时添加酒精引起细胞膜磷脂亚麻酸含量减少 ,伴随油酸含量显著增加 ,同时 9 十四碳烯酸、棕榈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减少。存活率实验证实 ,上述变化是菌体对酒精刺激的适应性响应 ,因为 ,与培养于仅添加脂肪酸条件下的菌体相比 ,培养于同时添加酒精条件下的菌体耐酒精能力明显提高。研究表明 ,棕榈酸和油酸都可通过加强细胞膜渗透屏障而提高菌体的耐酒精能力 ,这是饱和脂肪酸 (SFA)与不饱和脂肪酸 (UFA)可提高同一菌株耐酒精能力的新的实验现象 ,揭示UFA与SFA在影响酵母菌耐酒精能力的机制上存在共同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5.
中国林蛙蝌蚪对盐度和pH的耐受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别在正常盐度不同 pH值、正常 pH值不同盐度和相同水温 18 3~ 2 0 7℃的条件下 ,进行中国林蛙蝌蚪对盐度和 pH值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 ,在pH值为 6 8~ 7 0时 ,盐度在 2 0~ 3 0g·L-1对蝌蚪 96h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 ;随着盐度的增加 ,蝌蚪存活率下降 ;盐度对蝌蚪 2 4、4 8、72和 96h的TLm 值分别为 8 79,7 12 ,5 6 4和 3 83g·L-1,安全浓度为 1 73g·L-1。在盐度为 0 18g·L-1时 ,pH值在 4 3~ 9 7范围内对蝌蚪 96h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 ;pH值对蝌蚪的 2 4 ,4 8,72和 96h的TLm 值分别为 10 33,10 18,10 0 8和 10 0 2。生产上中国林蛙蝌蚪生存的适宜 pH值为 6 0~ 9 0 ,适宜盐度为 1 0~ 2 0g·L-1。  相似文献   
126.
生长阶段和冲击阶段均添加 1 6 4mmol LCa2 能显著提高自絮凝颗粒酵母于 30℃在 2 0 % (V V)酒精冲击下的存活率 ,经过 9h冲击 ,对照组的存活率为 0 ,而添加Ca2 试验组的存活率为 5 0 0 % ,表明添加适当浓度的Ca2 能显著提高菌体的耐酒精能力。通过考察Ca2 对菌体于 30℃在 15 % (V V)酒精冲击下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发现 ,生长阶段和冲击阶段均添加 1 6 4mmol LCa2 的试验组的菌体胞外核苷酸平衡浓度和细胞膜透性系数 (P′)分别仅为对照组水平的 5 0 0 %和 2 9 3% ,表明添加适当浓度的Ca2 能显著降低受冲击菌体的细胞膜透性 ;而且 ,添加Ca2 提高存活率与添加Ca2 降低胞外核苷酸浓度和P′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 ,Ca2 提高自絮凝颗粒酵母耐酒精能力是与其降低受冲击菌体的细胞膜透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7.
《激光生物学报》2001,10(3):170-173
研究了H+、N+、Ar+低能离子注入酵母菌剂量对存活率的影响;离子注入对酵母细胞的刻蚀损伤作用和离子注入后对细胞内自由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的存活率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而减少,离子注入对其存活率影响程度是H+>N+>  相似文献   
128.
Jolly—Seber法中种群存活率估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Jolly-Seber法中,存活率为其核心参数之一。一些作者指出,采用Jolly-Seber法估算标志重捕数据有时候会出现存活率大于1的情形。本文就这一情形做了相应的分析,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标志个体间不具有等捕性或等存活率所致。在设计标志重捕取样的野外调查中,应设法提高重捕率以增加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129.
用荧光染色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0~30℃)和湿度(51~100%RH)组合条件下飞虱虫疠 霉 Pandora delphacis分生孢子的存活率。在无放回抽样观察中,孢子弹射后第24 h的存活 率在51%、74%、85%、90%、95%和100%RH与不同温度的组合中分别为42~81%、69~89%、70~ 95%、 67~100%、 76~100%和 56~100%。存放4个月后,不同温度下的孢子存活率在 51%、 74%、 85%和 90%RH下分别为 55~74%、 52~87%、 38~73%和 1~65%。而在≥95% RH下孢子存活率 24h 后锐减,至第7 d几乎全部失活。以上结果表明,弹射后的飞虱虫疠霉孢子在头24 h的存活 易受低湿影响,但存活下来的孢子能继续在低湿下存活较久;饱和或接近饱和的高湿度最不 利孢子长久存活。  相似文献   
130.
不育和"灭杀”对围栏内大仓鼠种群繁殖力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采用结扎不育的方法研究了不育和“灭杀”对围栏内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实验种群繁殖力和数量的作用,主要验证模型的两个预测:不育能够达到灭杀的效果;双性不育优于单性不育,同时探讨了大仓鼠种群调节中的关键因子。本实验设4个处理(2个重复)来模拟67%的不育率或灭杀率:对照组(9正常♂,9正常♀);灭杀组(3正常♂,3正常♀);雌雄不育组(3正常♂,6不育♂;3正常♀,6不育♀);雌性不育组(9正常♂;3正常♀,6不育♀)。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灭杀组的平均繁殖力接近且较高,雌性不育组居中,雌雄不育组最低,不育成体鼠与正常成体鼠、正常雄性成体鼠与正常雌性成体鼠、新生雄性与雌性幼鼠之间的存活率差异都不显著。新生幼鼠雌:雄性比为53:49=1.0816,与1:1 无显著性差异。大仓鼠体重增长基本符合Logistic模型,不育雌鼠的体重相对增长率比正常雌鼠高,且最大体重也比正常雌鼠大;正常雌鼠的体重相对增长率比正常雄鼠较高,在食物和水分充分供应的情况下,围栏内种群密度的高低对雌鼠繁殖力的影响不大,说明食物可能是引起野外大仓鼠种群繁殖力变化的关键因素,而社群因素的作用不大。在围栏内,雄鼠的存活率比雌鼠略低,但幼鼠的存活率比成体鼠的存活纺低很多;围栏内大仓鼠成体的存活率与自然种群比较接近,而幼体存活率却比自然状况下低了很多,说明与密度关联的大仓鼠社群调节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存活率,特别是幼体存活率却比自然状况下低了很多,说明与密度关联的大仓鼠社群调节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存活率,特别是幼体的存活率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