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活体动物全细胞记录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活体动物全细胞记录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感觉系统对自然刺激(如视觉系统的光刺激、听觉系统的声音刺激等)反应的特性和规律,还可以较准确地记录细胞的突触电位(包括阈下反应),实现EPSP和IPSP的相对分离,并实现活体细胞内灌流,从而进一步研究感觉信息的处理机制。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活体动物上进行全细胞记录的方法,包括一些技术细节和关键仪器设备的选取原则,举例说明了该技术在视觉系统研究和体感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这一方法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松褐天牛六种类型的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不同类型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松褐天牛触角上存在6种类型的感器:机械感器、锥形感器、毛型感器、耳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机械感器壁厚无孔,淋巴腔中无树突。锥形感器壁薄多孔,有50多个树突分支,每个分支有1~10个微管。毛型感器单壁,壁上有小孔,孔数相对较少,感器内树突1~8个不等,树突内含不同数量的微管。耳形感器,壁薄多孔,内部有少于5个的树突分支,树突内含有数量不等的微管。刺形感器又分为2个亚型:Ⅰ型壁上具纵脊无孔,顶端有孔;Ⅱ型壁上无脊无孔,顶端具单孔。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均壁厚无孔,树突鞘一直通到顶端小孔。栓锥形感器上半部具纵脊无孔,下端有少量孔,顶端具三瓣状开口的孔。对感受器功能的讨论认为:机械感器不是化学感器;锥形、毛型和耳形感器是嗅觉感器;刺形和栓锥形感器可能是接触化学(味觉)感器。  相似文献   
3.
高温胁迫对白眉野草螟滞育幼虫存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滞育的老熟幼虫做土茧在土壤中越夏,研究明确滞育幼虫在夏季持续高温和极端高温条件下的存活率,为该害虫秋季虫源基数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白眉野草螟带土茧滞育幼虫和不带土茧滞育幼虫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条件下设置43,46,49,52和55℃极端高温,分别处理0.5,1,2和4 h;设置35,37,39和41℃普通高温,分别处理1,2,4和8 d。【结果】极端高温处理2和4 h后,带土茧滞育幼虫半致死温度分别为50.04℃(95%置信区间:49.36~50.47℃)和48.81℃(95%置信区间:47.74~49.37℃),去除土茧后分别为48.20℃(95%置信区间:47.66~48.74℃)和47.36℃(95%置信区间:47.08~48.37℃);52℃温度条件下,带有土茧滞育幼虫半致死时间为1.29 h(95%置信区间:1.17~1.44 h),去除土茧后半致死时间为1.02 h(95%置信区间:0.93~1.18 h)。普通高温处理41℃时,带有土茧滞育幼虫半致死时间为3.21 d(95%置信区间:2.92~3.52 d),去除土茧后半致死时间为2.66 d(95%置信区间:2.33~3.02 d)。【结论】白眉野草螟滞育幼虫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能力,土茧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小麦收割后深耕灭茬,使土茧或幼虫裸露到地表,利用夏季土表高温杀死滞育幼虫,可以作为一项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食料对白眉野草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Eversmann)是近年在我国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幼虫在小麦茎基部取食危害,造成缺苗断垄,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在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下,设置系列恒定温度,用小麦作饲料,记录和分析不同温度下幼虫各龄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明确其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设置温度25℃,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分别用小麦、玉米和人工饲料饲养,分析不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在恒温(13~29℃)范围内,白眉野草螟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在恒温33℃,该虫不能完成幼虫期生长发育而死亡。不同食料饲养后,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顺序为取食小麦取食玉米取食人工饲料,尤其是1-3龄幼虫差异最为明显,取食小麦、玉米的4-6龄幼虫发育历期差异未到达显著水平,但显著低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结论】白眉野草螟幼虫具有很强的温度适应能力,不同温度对其发育历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目前白眉野草螟发生危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为其最适宜寄主,室内条件下取食玉米也能完成幼虫期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制定白眉野草螟在我国的潜在发生危害区提供了理论数据,为田间种群动态变化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吡虫啉拌种后在下一代小麦籽粒中的吡虫啉残留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实验种群的影响, 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与小麦籽粒按照2, 4, 6和8 g/kg的比例进行处理,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法对收获后的小麦籽粒进行残留分析; 并通过室内生命表方法, 研究麦长管蚜取食上述剂量吡虫啉拌种处理收获后的小麦籽粒所长幼苗后的各项生命参数。结果表明: 收获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随拌种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8 g/kg处理后收获的籽粒中残留量最高, 为0.0290 mg/kg。随着吡虫啉残留量的增加, 麦长管蚜发育历期缩短, 有翅蚜率和产仔量增加, 但与对照相比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392>0.05); 不同剂量吡虫啉拌种处理的麦长管蚜净生殖率、 内禀增长率、 周限增长率比对照偏高, 而种群加倍时间、 平均世代周期比对照偏低, 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406)。结果说明小麦籽粒中的吡虫啉微量残留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无显著不利影响, 但对其生殖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麦蚜是危害我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的主要害虫,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繁殖力强以及远距离迁飞等特点,不仅直接吸食小麦汁液,还传播多种植物病毒,每年造成小麦减产10%~30%。目前对麦蚜的防控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化学杀虫剂长期或不合理的使用,多地麦蚜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从麦蚜抗药性测定方法、抗性水平及交互抗性、代谢和靶标抗性机制、以及麦蚜抗药性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麦蚜的防治及杀虫剂的持续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常规饲养种群和室外监测中发现一种成虫体色突变体,本文主要研究其遗传模式及进行表型观察。【方法】用杂交实验的方法对该突变体进行观察研究。【结果】与正常型相比,该突变体的腹、翅颜色等形态特征与正常型有显著的不同;卵、幼虫的颜色与正常型的没有明显的区别;蛹的颜色前期没什么区别,临近羽化时表现为颜色较深。正常型与突变体正反交F1代均为正常型,F2代正常型和突变体分离比例为3.24︰1,回交比例为1.18︰1,F2代突变体自交,后代全为突变体。【结论】该突变体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属于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性状。本项研究结果可以为粘虫的遗传防治、进化上的环境适应性及内在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9个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两翅型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揭示其在蚜虫翅型分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方法]RT-PCR克隆麦长管蚜内参基因U6的cDNA全长序列和9个miRNA,并利用qRT-PCR方法检测9个miRNA在有翅和无翅麦长管蚜不同...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α2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6S蛋白酶体是一种能够降解大多数内源性蛋白的多亚基复合物,它的蛋白降解作用能够影响细胞周期、转录控制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细胞进程。本实验利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18d童虫中首次扩增到蛋白酶体α2亚基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o.AY813725),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含708bp,编码235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25.84kDa。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为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α2亚基,命名为SjPSMA2。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该基因在7d、13d、18d、23d、32d和42d虫体中都有表达,7d和23d虫体表达量低于其他几个时期。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jPSMA2,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显示表达产物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并且能检测到天然状态下该蛋白的存在。应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产生了较高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及12.33%的减虫率和35.23%的肝脏减卵率。SjPSMA2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获得,为探索蛋白酶体在血吸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描记于云南省安宁市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肌肉内检获肉孢子虫1新种:左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zuoisp.nov..新种肌肉内的包囊乳白色,呈梭形,大小为1 058μm×117μm.包囊壁具有长指状突起,突起大小为10.0μm×2.5μm.透射电镜下,包囊壁突起在基部高度分枝,突起通过分枝的基部相互连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