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鸻鹬类体内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来源,本研究以该迁徙路线上的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和红腹滨鹬(C.canutus)为研究对象,用索氏提取法对这两种鸟的胸肌和皮下脂肪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萃取,并用气相色谱法对19种有机氯农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CHs、DDTs、硫丹Ⅱ等14种有机氯农药在大滨鹬和红腹滨鹬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所有样品中的含量最高值达1 573.5 ng/g脂重;在检出的14种有机氯农药中,α-HCH、β-HCH、γ-HCH、p,p′-DDE、硫丹Ⅱ、硫丹硫酸酯和/或p,p′-DDT的检出率达100%;在大滨鹬的肌肉组织、红腹滨鹬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中,p,p′-DDE的残留量最高;而在大滨鹬的脂肪组织中硫丹硫酸酯和/或p,p′-DDT的含量最高;目标物中的艾氏剂、异狄氏剂、七氯、反式氯丹等未达检出限或含量较低。我们对比了不同物种及不同组织样本中有机氯农药的富集程度,红腹滨鹬的肌肉组织中HCHs的沉积量显著高于大滨鹬,而大滨鹬的脂肪组织中硫丹硫酸酯和/或p,p′-DDT的含量显著高于红腹滨鹬。此外,分别对比两个物种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中有机氯农药沉积量,部分有机氯农药在脂肪组织中的沉积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说明相比于肌肉组织,有机氯农药可能更易于在脂肪组织中累积。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痰清宁雾化吸入对重症肺炎患者肌钙蛋白水平、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104例重症肺炎患者,52例行常规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52例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乌司他丁联合痰清宁雾化吸入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体征及症状消失时间、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氢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征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TnT、cTn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ST、LDH、HBDH、CK-C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82.6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痰清宁雾化吸入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好,且可有效降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水平,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SCCI)对患者脑氧代谢、炎性因子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SC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 d、7 d的脑氧代谢(SjvO_2、CaO_2、A-vDO_2和CERO_2)、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0)及肾功能(BUN和Cr)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jvO_2、CaO_2、A-vDO_2、CERO_2、TNF-α、IL-6、IL-10、BUN和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观察组患者的SjvO_2、CaO_2和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vDO_2、CERO_2、TNF-α、IL-6、BUN和C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SCCI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氧代谢、肾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估药学监护(PhC)对剂量校正全血他克莫司(TAC)谷浓度,免疫抑制治疗依从性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38例肝肾移植接受者,将患者随机分为PhC(n=119)组与对照组(n=119),从肝肾移植术后3天到90天,PhC组接受由药剂师提供的PhC治疗,对照组由医护人员进行标准治疗,在移植后第1、3、5、和7天检测并比较患者校正全血TAC低谷浓度,并计算个体内变异性变异系数(CV)。比较两组患者巴塞尔坚持免疫抑制药物治疗量表(BAASIS)评分与临床预后。结果:PhC和对照组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5±12.4%vs 32.6±16.2%,P=0.674);预定义TAC目标浓度范围内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第28天(16.7%vs.25.8%,P=0.135)与第90天(27.1%vs.24.6%,P=0.457)时,PhC与对照组的依从性差患者所占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肾脏移植后3个月内,应用药学监护治疗与剂量校正全血TAC谷浓度的个体内变异性降低、依从性或早期移植患者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乱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给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的客观缓解率和临床受益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功能状态评分(KPS)和体力状况评分(ZPS),对比两组患者6个月、1年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4周观察组临床受益率和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周两组KPS评分显著升高,ZP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4周观察组KPS评分显著升高,ZP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较好,能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临床受益率、生活质量和1年生存率,较单用卡培他滨治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分析其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PACHEⅡ评分和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入院时,两组血清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6.52%)显著高于参照组(71.91%),观察组并发症(12.36%)明显低于参照组(24.72%),P0.05,组间有统计差异。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显著提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TLR4、白介素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7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和乌司他丁治疗,而实验组还要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记录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TLR4、血浆炎症因子及白介素水平。结果:(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APACHEⅡ评分、腹痛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或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2)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TLR4、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TLR4、CRP、IL-6和TNF-α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的治愈率(34.29%)和总有效率(74.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14.29%)和总有效率(48.57%)。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抗炎效果相较于单独使用乌司他丁疗效显著,能更好地降低炎症反应,使得TLR4、血浆炎症因子及白介素等炎症因子降低。  相似文献   
88.
目的:以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 SUR2B/Kir6.1亚型开放剂埃他卡林(Ipt)为工具药,研究激活SUR2B/Kir6.1通道扩张肺微动脉作用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离体微血管压力-直径监测灌流技术,检测Ipt对大鼠四级肺微动脉的舒张效应(n=6~8),观察内皮损伤后或用KATP通道拮抗剂格列苯脲(Gli)、环氧合酶(COX)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ω-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预孵后肺微动脉舒张率的变化。结果:Ipt能够扩张肺微动脉,最大舒张率为(60.53±2.08)%。内皮细胞损伤后,Ipt扩张肺微动脉作用明显减弱,最大舒张率为(9.47±1.56)%,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预孵Gli、Indo、L-NAME后,最大舒张率分别下降为(17.49±1.47)%、(37.00±3.88)%、(24.91±2.30)%,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其选择性开放KATP通道SUR2B/Kir6.1扩张肺微动脉作用具有内皮细胞依赖性,与其促进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和前列环素(PGI2)相关。  相似文献   
89.
通过比较对虾-鲻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 研究了鲻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 实验期间SM 和ST 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在实验中后期,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4+-N、NO3 -N)低于ST 组, 然而TN 含量却高于ST 组, 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同时,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 表明SM 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 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 μg·L–1 和4.35-15.32 μg·L–1, 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 鲻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 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 鲻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 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鲻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0.
人为干扰对黑腹滨鹬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人为干扰实验法,于浙江省乐清湾滩涂进行人类活动对黑腹滨鹬(Calidrisalpina)觅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取样观察结果表明,在每天沿海堤可观察黑腹滨鹬持续觅食的1h里,96.6%的黑腹滨鹬在35m或更小的距离上通过奔跑或惊飞对人类的活动作出反应;黑腹滨鹬花费90%(人类较多的盐盆滩涂为85%,较少的乐成滩涂为94%)的时间觅食,10%的时间用于避免人类的干扰;人数、人类活动类型对觅食时间具有显著影响,人数、人离黑腹滨鹬的距离、人类活动类型对黑腹滨鹬移动的距离、移动的次数以及黑腹滨鹬对人类靠近的反应均具有显著效应。人为干扰最小接近距离实验结果表明,黑腹滨鹬对人类反应的距离在3~30m;干扰人数为1人时的最小接近距离显著大于2人;人类行走和奔跑的两种活动类型对黑腹滨鹬的最小接近距离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验证了滨鸟觅食区内的人为活动严重影响黑腹滨鹬觅食行为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