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多鳃鱼类一新属及该类鱼感觉沟系统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云南曲靖早泥盆世翠峰山组西山村段多鳃鱼类一新属种,变异坝鱼(Damaspis vartus gen.et sp.nov.)文中讨论了多鳃鱼类头甲背部感觉沟系统的基本模式,它的变化和变异。从这个基本模式出发笔者认为三岔鱼科和多鳃鱼科有许多重要的特征相近,似乎应把三岔鱼科和多鳃鱼科隶属于同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即多鳃鱼目,而不应把三岔鱼科置于“华南鱼目”。“华南鱼目”是根据了解还不多的华南鱼属建立的,有些勉强,建议暂不采用。文中首次指出多鳃鱼类的感觉沟系统存在变异现象并认为在确立新类型时,变异是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2.
张江永 《化石》2015,(1):2-3
<正>2014年10月2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等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早白垩世七鳃鳗幼体化石的发现揭示其三阶段的生命周期》。张弥曼等人的新发现,不仅首次记录了化石七鳃鳗的幼体和变态期幼体特征,而且显示现代七鳃鳗独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七鳃鳗和盲鳗是仅存的现生无颌类脊椎动物。地质历史上,无颌类在古生代曾经十分繁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对比研究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手术与冠状切口联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手术治疗眶-上颌-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10年12月眶-上颌-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136例,69例患者行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手术,67例行冠状切口联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手术,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用甲级、乙级和丙级表示。结果:A组治疗效果甲级、乙级、丙级分别为65.2%、30.4%、4.4%,B组治疗效果甲级、乙级、丙级分别为46.3%、29.8%、23.9%,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A组术后并发症少于B组。结论: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手术比冠状切口联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手术更好地治疗眶-上颌-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能更好地实现颧骨复位。  相似文献   
84.
动物多样性与保护是《动物学研究》报道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经过前期征稿,得到了不少作者的支持和积极响应,收到鱼类相关研究领域的稿件近70篇,涉及分类、形态、细胞、遗传、生态、行为、保护等多学科,充分体现了我国鱼类学研究团队的雄厚基础与研究活力。  相似文献   
85.
湘江流域中上游景观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淳  刘明  王克林  陈洪松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22-1827
以湘江流域中上游地区1980和2000年景观图为基础,运用ArcGIS9.0与Fragstats,对湘江流域中上游20年间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田与林地景观面积减少,斑块数目增加,破碎度增大,旱地和草地的斑块数减少,破碎度下降,研究区景观整体破碎度降低;优势斑块的连通性下降,景观优势类别对景观整体的控制作用减弱;分析研究区不同高程分带的景观格局变化发现,在上游山地区,有较大面积的林地被开垦为旱地,从而加大了该区水土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86.
【背景】假交替单胞菌属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存在于海底沉积物中,能分泌大量的胞外产物形成海洋微生物被膜,从而诱导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附着。【目的】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鞭毛蛋白fliC基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诱导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敲除构建海假交替单胞菌fliC-02330基因缺失突变菌,研究突变菌和野生菌菌落形态、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外物质以及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能力等的差异性。【结果】与野生菌相比,突变菌菌落表型出现褶皱,运动能力下降,形成被膜膜厚增加,以及对幼虫附着变态诱导活性下降。共聚焦扫描发现,fliC-02330基因缺失突变菌胞外多糖含量下降,而蛋白含量上升。【结论】海假交替单胞菌鞭毛蛋白fliC-02330基因缺失促进生物被膜形成,但抑制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本研究为探究细菌鞭毛蛋白基因与厚壳贻贝幼虫的作用机制,以及后续进一步探索微生物参与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变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本研究通过对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肇庆江段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的生物资料调查,探究了其体长-体重关系以及肥满度及年龄结构年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肇庆段广东鲂种群的体长及5+龄以上个体占比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广东鲂种群体长-体重幂函数相关的条件因子a为0.011~0.004,异速生长因子b为2.816~3.261。广东鲂种群在2010、2011和2014年呈现负异速生长,而在2013及2015至2018年份表现出正异速生长。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广东鲂种群肥满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此外,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肇庆段日平均水温20℃以上天数占比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洪峰数量减少且相对集中。本研究发现广东鲂异速生长因子与日平均水温和径流量呈现一定线性正相关关系,揭示栖息地环境与广东鲂生长潜在的关联性。持续的高捕捞压力加快了广东鲂种群生长速度,并导致了该种群负异速生长。珠江禁渔期制度实施及其栖息地水温变化,可能是珠江下游广东鲂种群肥满度逐渐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8.
贻贝是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贻贝抗菌肽具有极强的分子多样性,也是当前抗菌肽研究的重要对象。防御素是贻贝抗菌肽的重要成员, 从厚壳贻贝中鉴定到2种新型防御素, 但其分子特性和免疫机制尚不清楚。为此, 对厚壳贻贝体内新发现的2种防御素开展研究。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种新型防御素均具有节肢动物防御素结构特征,因而被命名为arthropod like defensin (ALD)。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了2种防御素在贻贝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差异。进一步分析了2种防御素在3种不同微生物诱导下的表达量时间曲线。利用固相化学合成技术对2种防御素的成熟肽区进行合成并开展了功能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2种ALD 主要表达部位在外套膜和消化腺, 且ALD-1具有雄性特异表达特征。此外, ALD-1和ALD-2在贻贝幼虫阶段均未表达; 在不同微生物刺激下, 2种ALD表现出不同的免疫反应模式, 显示出2种防御素具有不同的免疫调节机制。化学合成的2种ALD均具有抑菌活性, 其对不同微生物的抑制率在20%~80%之间。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以及贻贝抗菌肽的免疫功能和后续的分子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为了预测三峡库区外来鱼类短颌鲚(Coilia nasus)在库区的种群发展趋势,评估其对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三峡库区腹地,包括长江一级支流草堂河、大宁河,现有短颌鲚及杂食性和肉食性典型鱼类的营养级,在此基础上选择4种与短颌鲚营养级相近(包括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鳡Elopichthys bambusa、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及1种食谱存在较大重叠的鱼类(即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探讨了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短颌鲚δ15N值分布范围为12.112‰-14.497‰,营养级为3.762±0.196(Mean±SD),低于太湖新银鱼,并高于大眼鳜、翘嘴鲌、鳡及鳙;三峡库区短颌鲚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236‰- -22.952‰,变幅低于鳙,高于太湖新银鱼、大眼鳜、翘嘴鲌及鳡,δ13C值分布频率呈单峰型与太湖新银鱼高度接近,表明短颌鲚在该水域食性广泛,且与太湖新银鱼的摄食偏好趋近。据此推测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短颌鲚在三峡库区食物来源广泛,决定其富集15N途径可能更丰富。此外,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生态位宽幅低于鳡、鳙,高于太湖新银鱼、翘嘴鲌、大眼鳜,据此推测三峡库区短颌鲚对饵料需求的特化程度可能不高,从营养角度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且其与营养级相近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存在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种间竞争不激烈。综上所述,从目前三峡库区现有短颌鲚营养生态位特征来看,其种群规模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全面了解三峡库区外来鱼类的适应对策提供研究思路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0.
人为干扰下南亚热带厚壳桂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华南地区典型代表植被类型。由于人为干扰,其现存面积日益减少。为加强保护,对这一植被类型中的演替顶级种厚壳桂(C ryp tocarya ch inensis)种群在人为干扰下的数量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地点设在广东省广州市萝岗长龙村村边。此林为南亚热带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受当地农民的干扰很大。样方面积是50×100 m2。研究结果表明,和较少受人为干扰的种群相比,这一种群趋于随机分布,特别是小树和幼苗阶段的个体。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一种群幼苗库明显不足,表明人为干扰对这一种群的更新影响较大。认为在加强保护区等建设的同时,对分散在各地点的典型植被类型要进行保护,特别是加强对周围居民的保护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