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9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飞  赵军  赵传燕  张小强 《生态学报》2011,31(3):689-697
研究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背景,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潜在植被作为一种与所处立地达到平衡的演替终态,反映的是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立地所能发育形成的最稳定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是一个地区现状植被的发展趋势,对本地区植被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综合顺序分类法为基本理论方法,在GIS研究方法支持下,采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的年降水数据与1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的>0℃年积温数据,以15a的年平均数据为时间周期,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的演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演替过程。1961-1975年间,分布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潜在植被有10种类型,由于气候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剩6种类型。在潜在植被类型之间的转化特征与数量方面,表现出3种特点,稳定减少、稳定增加与波动性变化。在潜在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变化与发展方向方面,演替明显的地区主要有:吐鲁番盆地、锡林郭勒高原北部、呼伦贝尔高原、太平岭地区;在发展方向上,潜在植被的空间变化方向(演替方向)均异。潜在植被类型演替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条件下,影响植被分布的水热条件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2.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水分的相对亏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磊  卫伟  莫保儒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11,31(11):3060-3068
土壤水分是制约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因子。而缺乏科学指导的人工植被恢复会加剧土壤水分耗竭,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从而严重阻碍该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脆弱生境的有效改善。本研究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龙滩流域为例,对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储水状况,并通过构建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CSWDI(Plot 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发现各人工植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其中,柠条、油松、山杏林地PCSWDI分别达到0.65、0.62、0.62,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尤其是100 cm以下土层;山毛桃林地和苜蓿草地PCSWDI分别为0.38和0.17,在100—200 cm土层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但相对较轻;侧柏林地土壤水分的亏缺主要集中在20—100 cm这一层次,100 cm以下则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0 cm土层内,杨树林地、撂荒草地和马铃薯农地无显著水分亏缺,且在0—100 cm内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补充。CSWDI和PCSWDI能有效反映不同层次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状况,可用于同一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响应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  相似文献   
93.
采用增广拉格朗日方法求解了具有约束条件的变分不等式问题,并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全局收敛性.运用增广拉格朗日方法和非精确的半光滑牛顿法求解了具有约束条件的变分不等式的一类子问题.我们给出了四个数值算例以说明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
对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通沟和西峡的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共记录了40个样方,44个物种,组成946个种对.利用最近邻体法构造N×N最近邻体列联表,以x2检验和种间分离指数S作为区分指标,研究了千金榆群落的种间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946个种对中呈现随机毗邻的最多,有507个种对,占总数的53.59%;呈现正分离的有349个种对,占总数的36.89%;而呈现负分离种对最少,只有90对,占总数的9.52%.(2)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因为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往往表现出正分离,例如千金榆、小叶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五角枫(Acer mono)、葛罗槭(Acer grosseri)等有较强生存能力的物种与大多数的物种发生正分离;而六道木(Abelia biflora)、东北茶镳子(Ribes mandshuricum)、小花溲疏(Deutziaparviflora),美蔷薇(Rosa bella)和紫花卫矛(Euonymus porphyries)等群落中的伴生种或小灌木,与部分物种形成负分离.其余物种之间发生随机毗邻的较多.(3)对千金榆群落44×44列联表进行全面分离,结果表明群落内的44个物种相互交错分布,不是全面分离.此外,种间分离的结果也揭示该群落处于演替初期,受岩石风化崩塌的影响较严重,人为干扰因素较轻.  相似文献   
95.
目的从云南豆豉样品中筛选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从云南省元阳、红河、建水、石屏等地采集豆豉样品,并从中分离得到355株微生物。结果经明胶诱导、脱脂乳平板实验,复筛得到87株蛋白酶产生菌,从中筛选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通过X-Gal平板实验,共获得34株产β-半乳糖苷酶菌株,通过酶活测定,最终筛选得到1株高产β-半乳糖苷酶菌株GJ-1-3L,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短乳杆菌;GJ-1-3L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多聚蛋白胨为氮源、起始pH 6.5的MRS培养基中,接种量为4%,35℃发酵培养12 h,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高达6.73 U/mL,Cu2+、Ba2+对酶活有抑制作用,而K2HPO4、MgSO4则能促进酶活。结论 GJ-1-3L菌株来源于豆豉,能够产生β-半乳糖苷酶发酵乳糖,同时产生乳酸,其在食品与乳品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悬钩子属植物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克隆悬钩子属植物肌动蛋白基因(actin),为研究该物种中其他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提供内标基因.方法:利用一对特异性引物从黑莓、悬钩子杂种和树莓品种中克隆actin cDNA片段,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结果:从3个品种中均获得一条783 bp actin cDNA片段,编码260个氨基酸,3条actin片段与其他植物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在82%以上,与其他植物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均在95%以上;树莓和悬钩子杂种品种的actin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99%,系统进化分析也发现两者亲缘关系较近些;表达分析发现actin基因在各品种不同组织中均有一定的表达量.结论:首次克隆了悬钩子属植物肌动蛋白基因actin,将来自黑莓和树莓品种的序列登录在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HQ439556和HQ439557.  相似文献   
97.
根据已克隆的刺五加鲨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SS)、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E)和β-香树酯醇合成酶(β-amyrin synthase,bAS)基因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了SS、SE和bAS基因在刺五加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器官中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SE和bAS基因在各生长发育时期和各器官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三者均在盛花期表达量最高,之后降低,进入果实成熟期后SS和bAS的表达量迅速回升,SE无显著变化.SS和bAS在叶片和根中的表达量较高,SE表达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叶片和幼茎中.刺五加SS、SE和bAS基因的表达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关键酶基因对刺五加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
目的 通过对PCR引物、反应条件及样本处理条件的摸索,建立一种不经过分离培养和DNA提取纯化步骤,直接用乳酸杆菌特异性引物快速定性、半定量妇女阴道分泌物标本中乳酸杆菌的方法.方法 设计乳酸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对样本处理方法和PCR反应条件进行摸索;比较用PCR法定量阴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的结果和稀释滴种法定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用浓度为2%的Tritonx-100处理阴道标本后可在220 bp的位置得到最佳的特异性扩增区带;(2)将MgCl2在PCR反应体系中的终浓度调节至2.5 mmol/L时,可以产生最强的特异性反应扩增带;(3)用PCR法分析阴道分泌物所得菌数与培养所得菌数之间明显相关(P<0.05);用PCR法分析阴道分泌物所得灰度值与培养所得菌数之间明显相关(P<0.05).结论 将阴道分泌物标本经过简单的离心、洗涤处理后,直接应用PCR法,就可以快速地定性和半定量妇女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的乳酸杆菌.  相似文献   
99.
目的优化2株保加利亚乳杆菌产β-半乳糖苷酶的培养条件,测定其在最适于产酶条件下的酶活力,并初步观察酶活力稳定性。方法测定2株保加利亚乳杆菌——来源于酸奶的wch9901和标准菌株1.1480在不同培养时间、培养基碳源、摇床转速、气体环境下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的活力,优化产酶条件。测定2株菌在其最适产酶条件下的酶活力。将制得的1.1480粗酶液分别置冰浴和20℃水浴,每隔1h测定一次粗酶液中β-半乳糖苷酶活力,观察酶活力稳定性。结果2株保加利亚乳杆菌的最适产酶条件分别为:1.1480于30℃有氧静止培养36h;wch9901于37℃厌氧静止培养18h,培养基含乳糖。在最适产酶条件下,1.1480的酶活力为0.321NLU/ml粗酶液,比酶活为2.469NLU/mg蛋白;wch9901的酶活力为0.401NLU/ml粗酶液,比酶活为6.169NLU/mg蛋白。1.1480粗酶液于冰浴可稳定保存6h,于20℃水浴可稳定保存5h。结论wch9901与1.1480的最适产酶条件有所差异,前者产酶迅速,产酶量多。  相似文献   
100.
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酶促反应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酶源保存方式、酶促反应时间、底物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金属离子等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方法: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TS1138为供试菌株,采用酸式茚三酮法测定L-半胱氨酸含量,研究了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酶促反应条件。结果:TS1138菌株中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具有较高的活性,而且Mg2 、Mn2 、Fe2 、Zn2 、Cu2 等5种金属离子对DL-ATC水解酶酶系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Cu2 对该酶系的抑制作用很大。结论:确定了TS1138菌株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最适酶促反应条件,为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